鐘 周,彭小鵬
(1.廣東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廣東廣州,510090;2.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廣東廣州,510225)
作為設計專業的一線教師,我們經常能看到各種個性鮮明的學生,他們時時處處都在標榜著自己的與眾不同。在外表上,這類學生總喜歡以奇怪的造型出現,時常穿奇裝異服,甚至用異性的物品來裝扮自己;在行為上,他們喜歡以不協調的表現來顯示自己的“另類”,故意不參加集體活動,甚至故意違反規則,制造學習、生活中的各種矛盾;在思想上,這些學生不認同現有的道德觀念,對很多傳統思想嗤之以鼻,也不大接受別人的觀念。
以上這些表現在某些程度上給學校管理者和教師帶來困擾。從管理的角度來說,學校需要有統一的教學安排,教師也要有統一的教學步調,都希望學生能密切配合、聽從教導、服從安排。但就是因為有這些個性學生的存在,學校管理者及教師不得不花費更多的時間、精力、資源去考慮和處理滋生的問題。
“存在即合理”,我們看到設計專業學生存在不協調的個性,它們的存在并不由個人意志所決定,而是有其客觀必然性的,我們只有找到其客觀原因,才能研究應對的辦法。
從20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國家計劃生育政策造就了大量獨生子女家庭,很多孩子從小就是“小皇帝”和“小祖宗”,家人的遷就使他們的成長沒有受到任何約束,滋生了各種不良習慣,形成各類怪異的脾氣,包括不尊重長輩、凡事以自己為中心、不顧及別人的感受等。到了讀大學時,這些思想與行為已經形成了其“個性”,于是就產生了很多不良的現象。
經過調查,大概70%~80%的設計專業學生選擇該專業是因為文化課基礎較差,為了能考上大學而中途改學美術。他們為什么文化課沒有學好?一是能力特點,其天生不擅長邏輯思維,習慣于用形象思維去認識世界,理解能力與記憶能力較差;二是性格問題,他們從小喜歡自由,不喜歡條條框框,自我約束能力差,沒法安下心來承受寒窗苦讀的辛苦。以上因素使這類學生最終集中到了設計專業里面,他們的集中又產生了群體效應,使各類問題更加明顯和突出。
大學校園是一個比較寬松、自由的環境,與中學相比管束更少。在這里,學生有更多的課余時間,對各種校園活動也有更大的選擇權,也能更多地在各種社會實踐平臺上展現自我。另一方面,他們在這里能接觸到更多的來自五湖四海的同學,有更多的思想可以交流,即使有一些較偏頗的思想與行為都可能找到共鳴者與支持者。
這些前提讓更多學生的個性有了存在的空間,使一向自由慣了的藝術生就像猴子放回山林里,可以更加由著性子“做自己”,其個性體現就更加充分。
學生個性的差異也表現為其在學習活動過程中的個性傾向[1]。與其他專業不同,設計專業的特點是任何作品都強調創意,講究打破常規,要求推陳出新。從素描色彩課程開始就要求學生要“從獨特的角度去表現”,在其他設計課程中也要做到“語不驚人死不休”,這些實際上就是對學生個性的一種要求。在教學方式上,設計類課程不像其他專業一樣要求學生必須齊刷刷地坐在課室里聽講,而有很多的參觀、寫生、采風、分散輔導、專業考察等,這些靈活的方式給學生更多的自由度與個性表現空間。
另外,基于以上的原因,人們對設計專業學生的某些另類行為也有更多的包容,這讓他們的個性又得到進一步的張揚。
很多事物都具有兩面性,當你利用了它的某些優點時也必須接受它的缺點。對于個性而言,太強烈的或不良的學生個性也許是我們不需要甚至是應該摒棄的,但是我們需要學生的創新能力,特別是作為一名設計專業的學生,沒有創新精神是學不好此專業的,甚至是沒有發展前途的。那么,學生的個性與創新能力之間存在什么樣的關系呢?
人的性格愛好與能力特長之間存在某些內在的關聯。不可否認,擁有創新能力的人都是一些有懷疑精神、不迷信權威、敢于打破規則的人。他們一般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能應對各種突發事故,承受各種壓力。而具有這些特質的人往往就是一些有良好個性的人。從另一方面來說,沒有一點個性的人是很難有創新能力的。安于現狀、逆來順受、唯唯諾諾的人只會被動地接受現有的事物,無法突破種種藩籬,在新的領域有所開拓。因此,良好的個性是創新能力存在的基礎和條件。設計專業的學生要具有突出的創新能力,應該要具有一定的個性。
個性的類型有很多種,有些是良好的,而有些則是任性與故弄姿態。我們要區別對待。一般而言,敢于懷疑、不隨大流、不迷信規則、能獨立思考、有獨特的行事方式,這些是良好的個性,能促進創新能力的發展。相反,只追求個人的出位、單講究表面的另類、自由散漫、嘩眾取寵等則是心態浮躁、認識膚淺的表現,不但不利于創新能力的發展,甚至會耽誤個人成長。個性不等于散漫,不等于懶惰,更不是無原則的任性。創新能力不是從天而降的,它必須建立在辛勤勞動的基礎上。在廣博的知識儲備中,用銳意開拓的意志力承受痛苦與煎熬才能獲得。
個性發展是一個永無止境的完善過程[2]。良好的個性能發展成創新能力,創新能力又能反作用于個性的形成與提升,催生新的個性。當學生處于這一種良性循環中時,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均能不斷提高,知識含量也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大,同時性格也趨于穩定與成熟。
這種良性的循環是我們所追求的,也是設計專業學生發展的必需過程。在教學中,我們要用科學的方法改變學生的不良習慣,將其放在這種良性循環的開端,促進其良好個性的形成。
目前,我國很多高校的設計專業發展停滯不前,教學體系與專業課程設置不科學,某外國專家指出:中國的設計院系已經蛻變為一家家營利企業,其產品就是一批批從有缺陷的流水線上出來的次品畢業生,他們剛出校門就已無法適應全球化經濟浪潮對現代設計人員的要求。因此,在世界范圍甚至是我們自己國家中,大部分高端設計領域和項目仍是國外設計師獨領風騷,我們本土培養的設計人才還遠遠不具備競爭力。
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我們必須注重學生的個性培養與創新能力的提升,它們關系到今后我國設計業的前途。那么我們應該如何認識并培養學生的個性,提高創新能力呢?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經濟的發展使設計專業開始變熱,大量設計學院、專業成立。這使眾多家長與學生對設計業產生了錯誤甚至畸形的認識,很多根本沒有愛好或潛質的學生進入了這個專業,他們整天散漫不求上進,不但個人沒有學好,而且帶壞了某些風氣,產生了不良后果。
我們需要社會對設計業有正確而全面的認知,用科學的職業規劃與自我認知讓學生們不再一窩蜂涌進設計專業。要在社會上營造出良好的發展與競爭環境,使其不再成為無心向學者的文憑產地,而讓真正有創意能力與設計潛質的人在這里得到鍛煉與成長。
我國高校設計專業在擴招,但大部分學校的師資、設備等教學資源卻沒有相應增加,專業設置與教學體制方面也沒有針對學生特點進行靈活的調整,還是固守“統一化”理念,不管哪種類型的學生都是在接受“面上”走過場式的統一教育,沒有針對學生的個性特點進行有效的教育。這樣當然無法培養有創新能力的設計人才。
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要滿足每個人的個性需要和期望[3]。我們要重新在“因材施教”里去尋找培養新一代中國設計大師的方法。學校要營造更寬松的成長氛圍,包容學生的個性,鼓勵學生創新。還要設置更有針對性的教學計劃,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采用不同的培養方式,讓學生能更快速地找到適合自己學習與成長的方式。
設計工作不是光會畫圖就能勝任的,除了技法上的水平外,還要有更多精神和文化上的認知,所以我們對設計專業的學生也要加強理論水平的訓練,用國內外高水平的學術活動去影響學生,使學生開闊視野,提高精神境界。當學生的精神境界提高后,其眼光與品位會相應提高,對專業問題的認識也會較中肯,能分辨哪些是好個性,哪些是壞毛病,也知道該如何去發展個性與提高創新能力。
這種方法的高明之處是不糾纏眼前的瑣碎問題,將眼光放遠,用高端學術水平去影響學生,當學生形成了正確的認知后,很多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了。
競爭是任何生物發展的必須途徑,沒有競爭的世界是一片死寂毫無生機的。在設計專業的學習中,無論學校的制度如何好,如果學生沒有參與競爭,終將不算真正成長。
我們應該積極把學生引導到社會競爭中去,讓優勝劣汰的生存法則幫助學生成長。為了競爭獲勝,學生們必然要絞盡腦汁去開拓創新,自然也就懂得了在競爭中辨別和利用自己的個性。當我們能讓學生認識并發揮個性特長,并能在設計界發出自己的聲音時,也就達到了想要的效果,我們的教育也就成功了大半。沿著這個路子走下去,學生必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個性優勢,提高創新能力。展望未來,中國的設計業必然能在世界上占據一席之地。
[1] 趙永東,賀蘭.學生個性視角下的專業教育分析[J].教育與考試,2010 (4).
[2] 叢玉燕.對學生個性培養的思考[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7).
[3] 翟博.育人為本:教育思想理念的重大創新[J].教育研究,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