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亮,姚明華
(1.濰坊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山東濰坊,261000;2.濰坊市奎文區教研室,山東濰坊,261000)
中小學在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怎樣才能真正做到“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課程是教育的核心內容,是實施培養目標的施工藍圖,是組織教育教學活動最主要的依據。[1]中小學教育要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個重點落到實處,最關鍵的是要把“培養學生創新力”作為課程的核心目標,強化教育工作者的創新意識,在現代創新教育理念的指導下,運用創新教育的原則和方法,對中小學課程進行深度開發與實施。筆者認為,以培養學生創新力為核心目標的中小學課程開發與實施,應樹立八個創新教育理念,堅持八個創新教育原則。
所謂“教育的核心目標”,即教育的中心目標和教育目標的主要部分,是指教育目標中最重要的、支持其他目標存在的那一部分。因此,教育核心目標的重要性和支持性,決定了一切教育活動都要圍繞著教育核心目標去運行,一切都要服從和服務于教育核心目標。反過來講,要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必須明確教育的核心目標是什么,把教育的核心目標作為教育教學的方向和旗幟。
創新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推動社會進步的核心動力,是教育的核心目標。課程目標是教育目標的下位概念,是落實教育目標的具體體現,教育的核心目標決定著課程的核心目標。因此,培養學生的創新力理應是課程的核心目標。
“創新是教育的核心目標”“培養學生的創新力是課程的核心目標”這一創新教育理念,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一目標在教育中地位的提升,對提高對教育本質的理解和認識,引領中小學課程開發與實施的方向,促進中小學素質教育向更高層發展等都具有特殊的意義和價值。一是從教育方向上,在中小學課程“三維目標”的基礎上,提出課程的核心目標和任務,防止中小學課程在開發與實施過程中偏離正確的目標,對于強化“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實施素質教育重點”的意識,改變“以知識為中心”去設計課程“三維目標”具有很強的導向性。二是在教育內容、教育過程、教育方式、學習方式和教育評價等方面,有利于引導教師有意識地圍繞培養學生創新力這一核心目標去開發課程,自覺轉變教育方式、學習方式和評價方式等。
因此,中小學在課程開發與實施中,一定要樹立“創新是教育的核心目標”“創新力是課程的核心目標”的意識,樹立“為學生創新力而教育”“為創新思維而教”的理念,緊緊圍繞培養學生創新力這個核心進行教育教學。
創新力是正常人與生俱來的一種潛力,它具有可開發和可塑造的特性。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研究認為:“人人都有為尋求實現自己的愿望而努力從事創造性行為的傾向,因而,創造力普遍存在于人間,是人的一種潛能。”[2]亞歷山大·納烏莫維奇·魯克認為:“事實上,創造能力的素質是每一個人,每一個正常兒童所固有的,需要的只是善于把它們揭示出來并加以發展。”[2]
中小學生的“創新”與成人的“創新”意義不同。中小學生的創新,一方面是相對社會來講新穎、獨特、有價值的創新;而另一方面,更多的是相對他們自己來講新穎、獨特、有價值的創新,也就是說超越他們自己的、前所未聞、前所未見的,就是創新。這是每一個學生所具有的一種潛能,也是每一個學生所能達到的目標。因此,我們必須摒棄“創造是精英專利”的觀念,樹立“人人有創新潛能”的意識,堅持面向全體學生的原則,改變那種偏重少數學生的傾向。
樹立“人人有創新潛能”的理念,堅持面向全體學生的原則,是以培養學生創新力為核心目標的中小學課程開發與實施的重要理念和原則。培養學生的創新力,就要在“人人具有創新潛能”“人人是創造之人”理念的指導下,堅持面向全體學生的原則,對中小學課程進行深入開發與實施,讓每一個學生自身所具有的創新潛能都得到充分的發揮。
在中小學課程開發與實施過程中,某些教師認為有的課程內容適宜開展創新教育,適合對學生進行創新思維訓練,而有的課程則沒有這方面的內容,不適合進行創新教育。這種認識是偏頗的、不全面的。陶行知先生講過:“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我們把這句話應用到課程上,可以這樣說:“課程處處皆創新。”
一切教育教學活動都蘊含著創新教育資源,都可以成為培養學生創新力的活動。這需要我們有一雙“發現”的眼睛——需要我們在創新教育理念、意識、理論和方法的指導下,有意識、自覺地去開發課程。
以培養學生創新力為核心目標對課程進行開發與實施,就要在“課程處處皆創新”這一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堅持課程二度開發的原則,對課程中的創新教育資源進行深入開發,既要在內容上去深入挖掘課程潛在的培養學生創新力的資源,如挖掘課程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新精神、發散思維、逆向思維、求異思維、求變思維、求新思維等方面的內容,又要對課程教學過程深入開發,如教師“啟發、引導、總結、提升”新型教育方式和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自主發現、自主創新”新型學習方式的形成,單一思維模式向創新型“求異、求變、求新、求優”綜合思維模式的轉變,激勵創新的多元、開放的評價方式的形成,以及民主、自由、寬松的教育環境的形成等。
長期以來,人們對創新教育有兩種片面認識:一是認為創新教育就是培養學生搞小發明、小創造、小創意等;二是認為創新力是一種特殊的能力,主要是進行創造技法的教學。以上這些都屬于創新力培養的內容,但是不全面,只是學生創新力培養的一部分。這種把創新教育“狹窄化”的認識,不利于中小學創新教育的健康發展。
所謂創新力,是指人們首創、組合創新和再次發現的能力,是人的能力中最重要、最高層次的一種能力,是人的綜合素質的體現。創建“創造力投資理論”的創造學家斯坦伯格認為,“創造力不是單一能力或復合能力,它是能力與其他方面的復合”[2]。
在中小學課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力,就要樹立“創新力是綜合素質的體現”的理念,堅持整體素質培養的原則,對學生進行全面發展的教育,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在知識教育方面,除知識掌握的量,更重要的是知識獲取的方法、過程,以及對知識的創新運用;在智力培養方面,在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思維力等方面正常發展的基礎上,特別強調發散、求異、求變、求新的創新思維方式;在能力培養方面,除了一般能力的發展,創新思維能力和創新實踐能力的發展更為重要;在動機培養方面,注意培養學生的求知欲、喜歡探究、熱愛創新等方面的動機,激發學生創新的動力;在個性品質培養方面,除了勤奮、好學、認真、扎實、誠實等良好品質外,如興趣、好奇、質疑、批判精神、持之以恒等這些創新的態度意識、精神品質,是創新力的重要構成要素。
生活中處處需要創新力。學習、生活和工作中,我們常常會遇到一些新的問題,需要我們用新方法、新點子、新思路去解決。所以說,人人都需要提高自己的創新力去面對生活的挑戰。
同時,創新是有層次的。1912年熊彼特首次提出創新概念的內涵是“新的或重新組合的或再次發現的知識被引入經濟系統的過程”。在這里,創新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創造新東西”的簡單縮寫,它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前所未有的發現。前所未有的發現,即獨創。這是創新的最高層次,是“無中生有”。
(2)重新組合的知識。重新組合的知識,即“綜合”。就是把原來的幾種知識聯系起來成為一種綜合知識,或者把一種知識拆分成幾部分,然后以新的形式將這些部分重新聯系起來成為新的知識。這是“有中生有”。
(3)再次發現的知識。再次發現的知識,即“再創”。這是人類個體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對知識的重新發現。這種創新從本質上說是一種再創,學校教育中表現為中小學生的再次發現和重新組合。[3]
可見,創新是有層次的,“獨創”是最高層次的創新,“創新組合”“再次發現”是一般層次的創新,但它是高層次創新的基礎。知識的“再次發現”“組合”“活用”是學生創新力培養的主要任務。以培養學生創新力為核心目標對中小學課程進行開發與實施,就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基礎素質為主,即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以培養學生“再次發現”的探索能力、“重組知識”的能力和創新性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為主要任務。“獨創”能力的培養也是創新教育的內容,但不是中小學創新教育的重點。
有不少教師對“以培養學生創新力為核心目標對中小學課程進行深入開發與實施”有這樣的疑問,是不是在現行課程的基礎上,再開發一門創新教育的課程?這樣是不是加大了教師和學生的課業負擔,打亂了現行的課程教學計劃?這些問題的答案是否定的。
現行課程是培養學生創新力的載體。以培養學生創新力為核心目標對中小學課程進行深入開發與實施,不是在現行中小學課程的基礎上另開發一門創新課程,而是圍繞“培養學生創新力”這個核心目標對現行中小學課程進行二度開發,挖掘課程中創新教育的因素,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力。
嚴格執行課程教學計劃。中小學課程是學生創新力培養的基本材料,因此,以培養學生創新力為核心目標對中小學課程進行深入開發與實施,應與現行的教學計劃同步、吻合,即中小學課程原教學計劃和課時保持不變。就是在中小學課程執行現行教學計劃的前提下,確立創新力培養目標,挖掘課程中蘊含的創新教育資源,轉變教與學的方式,對現有的教學材料進行適當調整、重新組合,在確保完成課程原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力。
創造力的培養要滲透在中小學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中,而不是脫離現行的中小學課程教學內容和過程。創新力培養同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是相輔相成的,課程是創新力培養的載體,創新力是課程的核心目標,創新力培養要根據各類課程自身的特點進行,有機地滲透在中小學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中,二者是渾然一體的,不是分離的“兩張皮”,更不是強加于課程的“貼膏藥”“貼金紙”式的附加物。
我們說創新力是可以培養的,這里所說的“培養”與傳統的“教”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是指創設適宜學生創新力生成的環境。環境對人的創新力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一個人的創新力不是天生不變的,在良好的教育環境中它是可以發展培養的,但在不良的教育環境中也可以被扼殺。教育是一把雙刃劍,既可以培養人的創新力,又可以扼殺人的創新力。法國生物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貝爾納指出:“創造力是無法教的,所謂創造力教學,指的是學生要真正有被鼓勵展開并發表他們想法的機會,如此才能發展他們富有創造力的才能。” 美國著名創造學家、心理學家E.P.托蘭斯認為,創造教學的核心目的就在于創造一種“易起反應的環境”。[4]
因此,只有創設適宜培養學生創新力的教育環境,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力。適宜學生創新力培養的教育環境:一是形成鼓勵創新,提倡思想自由、民主與多元化的校園文化環境;二是創設寬松、自由、安全的心理環境和和諧的教育環境;三是建立以培養學生創新力為核心目標的課程體系;四是圍繞培養學生創新力這一核心目標,改變教育教學方式;五是建立開放、多元、激勵的評價機制。
知識不等于創新力。研究發現,知識量與創新力發展不完全是正相關關系,“某一領域的知識與
創造力之間存在倒U形關系,即知識和操作的自動化將損傷知識運用的靈活性”[5]。因此,要發揮知識對創新力的積極影響和促進作用,在強調學生掌握知識的深度和廣度的同時,更要強調的是知識獲取的方法、過程,以及對知識的重新組合和創新運用。“以知識為中心”的傳統教育,以灌輸式的方式傳輸知識,讓學生死記硬背知識,學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這樣的教育過程中,學生的知識量擴大了,而創新力卻被扼殺了。
在中小學課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力,要注意處理好知識學習與創新力培養的關系。但是,不能單純為獲得知識而教“死”知識,而應圍繞創新力培養這個核心目標,讓學生主動地去獲取知識,在知識的探究、發現、創新的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思維方式和創新實踐能力;學生在自主學習、自主探究、自主發現、自主創新和求變、求異、求新、求優的學習過程中,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理念、創新方法、創新思維和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就在其中了。一是堅持讓學生在自主發現、自主探究中獲取和運用知識的教育原則,讓教學過程成為學生在教師引導下主動參與、自主發現和探究、獨立思考和不斷創新的過程,而不是簡單、被動地接受教師和教材提供的現成的觀點與結論。二是改變學生的思維方式,由單一思維模式向綜合思維模式轉變,由固化思維向活化思維轉變,由封閉思維向開放思維轉變。三是堅持課程和教學過程的開放性原則,走出課堂,走進生活。教學過程強調聯系學生生活經驗和社會實際,強調面向學生,面向生活,面向社會。
[1] 鐘啟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 張景煥.創造教育原理[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8.
[3] 張志勇.創新教育——中國教育范式的轉型[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
[4] 邱琳娜.營造自主學習的氛圍 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J].新課程學習:上,2011.
[5] 張景煥.創造教育原理[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