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敏生
(南京市溧水區群力中學,江蘇南京,211200)
歷史比較法是從歷史聯系中考察歷史現象的一種最好的方法。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指出:“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地,我們正是通過比較來了解世界上的一切。”在歷史教學中,巧妙地運用比較法,精心設計比較內容,是達到良好教學效果的捷徑。我在教學九上《俄國、日本的歷史轉折》一課時就運用了這一方法,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上課伊始,我便省去了以往的課前提問和新課導入環節,直接指導學生打開課本,并要求學生帶著以下兩個問題閱讀教材:(1)本課有哪些基本知識需要掌握?(2)本課中的兩個歷史事件是否有相同之處?可從哪些方面進行比較?
接到學習任務后,學生大都快速行動起來,認真地閱讀教材,其間有不少學生一邊看書,一邊在書上標畫,或者在紙上寫著什么。大約5分鐘后,許多學生便紛紛舉手要求回答。對于第一個問題,學生通過自己回答和互相補充,有了較為一致的看法。而第二個問題,由于我希望了解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與水平,有意識地沒給任何提示,學生在討論和回答時就不像第一題那樣容易取得一致的意見,思考、分析問題的角度也各不相同。有的學生認為,俄國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維新有許多相同或相似之處,例如:它們都具有資產階級改革的性質,都通過改革使國家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而有的學生卻認為兩者并沒有多少共同之處,因為在俄國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維新之前,這兩個國家的情況并不相同:一個是農奴制國家,一個是閉關鎖國且面臨著淪為半殖民地危險的封建制國家;它們改革的目的也不同,一個是為了挽救農奴制的危機,鞏固沙皇專制統治,一個是為了推翻幕府統治,把國家權力歸還天皇,并擺脫淪為半殖民地國家的危險。要說有相同之處,也只是它們在客觀上都使國家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針對這兩種不同的觀點,學生們各自提供了不少資料來論證,有的甚至搬來了他們自己購買的參考書籍。一時間,學生的爭論尤為熱烈。
出現這種局面,是我當初沒有想到的。我發現,其實我的學生是有不少人善于思考、敢于提出不同看法的。而且,這兩種說法也都有一定的道理。為了保護學生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和敢于爭論的積極性,我首先對在這堂課中敢于提出并論證不同看法的學生著力進行了表揚和鼓勵,并希望他們今后能繼續保持這種精神。同時我也告訴學生,在歷史學習中,我們要善于運用比較的方法去分析、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找出它們的共同或不同之處,從而更深入地了解和領會一些規律性的東西。雖然俄國和日本這兩個國家改革前的國情各不相同,目的也不太相同,但我們站在歷史的角度去分析,它們還是有許多相同或相似的地方。接著我便引導學生從歷史背景、目的、方式及事物發展的過程、性質、結果、影響等方面,去比較分析俄國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維新的相同或相似之處。由于有了具體方向的引導,學生便圍繞著比較相同點進行了更加細致的思考,原先那些認為沒有相同之處的學生也發現了許多的相同點。通過學生的發言,相同點大致歸納如下:(1)背景相同,都發生在19世紀60年代或19世紀中后期,且都是由于資本主義的發展受到了阻礙;(2)性質相同,都是具有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3)作用或影響相同,都使國家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都是本國歷史發展的重大轉折點;(4)改革都不徹底,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
為了引導學生更全面地了解歷史,我又追問了學生兩個問題:(1)兩場改革的方式還有什么共同點?(2)兩場改革為什么都發生在19世紀60年代?經過認真的思考和熱烈的討論,很快就有學生發言說,這兩場改革都是由沙皇或者天皇主持的,這種說法是正確的。但為了使學生能有更為準確的表述,我又要求學生用四個字來簡明扼要地說明。學生一時找不到合適的答案,我見機給學生提示:“這兩場改革是通過人民群眾的起義自下而上推翻現政權而進行的,還是統治者主動進行的?”反應快的學生馬上就意識到了什么,急切地回答說:“都是自上而下進行的改革。”對于“兩場改革為什么都開始于19世紀60年代”的問題,學生都認為絕不是歷史的巧合,可又都說不出理由。見此情形,我又啟發學生聯系第14課《工業革命》的相關內容來思考。在經過一番討論后,又有學生發言說:“因為這一時期工業革命在歐美一些國家已基本完成,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已經成為世界歷史的潮流。”
在這節課的主要問題由學生通過比較的方式自主解決后,我又對有關教學內容進行了必要的補充和講解,特別是對俄國農奴制改革與日本明治維新都不徹底的原因進行了相應的解釋。
接著,我又引導學生聯系第六單元“資產階級統治的加強”的主題來理解本課教學內容,使學生認識到俄國和日本都通過改革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也使得資產階級的統治在整個世界范圍內得到進一步的鞏固與擴大。
為了引導學生進一步用比較法來學習歷史,我最后給學生布置了兩個有一定難度的課后思考題:(1)日本的明治維新取得了成功,而中國的戊戌變法卻失敗了,其主要原因是什么?(2)19世紀60年代,俄國廢除了農奴制,美國廢除了奴隸制,它們之間有哪些異同點?
回顧這堂課的教學,我通過采用引導學生自己思考、比較和爭論的方法,讓學生初步懂得了在歷史課的學習中如何運用比較法來理解、分析歷史現象和歷史人物。在教學中我發現,我們學生的基礎可能比不上城市的學生,但學生的潛力并沒有太大的差距,關鍵是教師如何來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如何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和分析問題方法的指導,如何激發學生熱愛學習、積極思考、敢于創新的積極性。
我堅信,我們的學生就如同璞玉渾金,只要經過精心的雕琢與提煉,就能蛻變為美玉和純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