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榮亮
近年來,隨著大學生權利意識的覺醒,大學生與高校產生的糾紛日益頻發,沖突也從校園秩序擴散至學習、生活、招生就業等各個方面。其對于實踐層面的對策主張究竟是高校自治重新審視,抑或是司法介入,理論界也是各抒己見,見仁見智。筆者以為,對高校管理與大學生權利概念的正確解讀是解決二者沖突的必要前提。由于大學生處于特定的身心階段,容易產生權利誤讀,因此引導大學生消除維權活動中認識上的誤區,正確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是當前高校管理必須面對的問題。
馬克思主義指出,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這意味著,在不同的社會關系中,社會個體所享有的權利以及維護該權利所適用的法律規范是不同的。大學生是多重社會關系的集合體,因此他們享有的權利及適用的法律依據是多樣的:一方面,他們享有國家公民的一般性權利;另一方面,他們是接受高等教育的特殊群體,因而又享有特定的權利,這種權利主要體現在《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教育類法律法規中。
可見,大學生權利具有豐富的內涵,存在廣義和狹義之分。就本文而言,大學生在校期間特定權利行使與高校管理權的關系研究是本文探討的重點,故此處大學生權利概念及對應內容應該是狹義層面的。根據我國法律體系的分類及特點,筆者認為大學生權利應該包括實體性權利與程序性權利兩類內容:
所謂實體性權利,是指依據我國實體法律制度大學生所享有的權利。實體法主要是以規定法律關系主體的權利和義務或職權和職責的法律制度的總稱。由于大學生的多重身份及當前高校管理模式,決定了他們除了擁有受教育權外,還應該享有財產權、人身權等相應權利。
第一,受教育權。它是指一國公民依法享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權利。根據權利的要素論,它涵蓋了權利主體的利益、主張、資格和自由,因此是一個內容相對豐富的權利體系。根據大學生在高校接受教育的不同階段,可將受教育權細化為三個子體系:學習機會權、學習條件權和學習成功權。其中,學習機會權包括入學升學權、教育選擇權、學籍權;學習條件權包括教育資源配備權、教育資源使用權、獲得資助權;學習成功權包括獲得公平考核及評價權、獲得學歷學位證書權。依據我國《憲法》第四十六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享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的規定,這意味著,受教育權和生存權一樣,作為公民基本權利而存在,在法律上享有基礎和優先地位。我國《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學位條例》均對大學生受教育權進行了明確。
第二,財產權。又稱為產權,是指財產利益為內容,直接體現經濟利益的民事權利,與人身權相對應。它既包括物權,也包括知識產權中的財產權。我國《憲法》第十三條明確規定,公民的合法財產不受侵犯。高校與大學生之間經常出現財產利益交換為內容的行為,成為二者民事法律關系的主要內容之一。這其中既包括直接物質利益讓渡,也包括財富利益間接轉移,如各種費用收繳和校園內財物失竊。由于高校與大學生的不對等法律地位,財產權往往成為二者權利與權力沖突最為集中的領域之一。財產權的救濟需以物質財產來計算。
第三,人身權。它是指與人身相聯系的權利,包括人格權和身份權。人格權是民事主體基于其人格和身份依法享有的,以其人格利益或身份利益為客體的民事權利,包括生命權、隱私權、健康權、姓名權、肖像權、婚姻自主權等具體權利。身份權是民事主體基于某種特定身份的民事權利,對大學生來說主要包括受教育階段的榮譽權、親權、監護權、配偶權及知識產權中的身份權部分(如著作權)等。如我國2005年新版《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及《高等學校學生行為準則》進一步細化了大學生的在校權利,明確大學生在校期間具有婚戀自主權。
所謂程序性權利,主要指實體性權利受到侵害時產生的權利,即作為實體性權利行使失敗后的救濟與補償權利,主要包括知情權、陳述和申辯權、聽證權、求償權、申請仲裁權、訴訟權等。上述權利在我國《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教育類法律法規中均有明確規定。我國新版《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的出臺,進一步強化了依法治教和維護大學生合法權利的精神,明確指出大學生權利行使與高校管理可能存在沖突時,有權提出“申訴和訴訟”,如第二章第五條和第五章第五十六條規定等。
需要指出的是,大學生的法定權利和實有權利是有所區別的。另外,大學生權利是也一個不斷發展的概念。隨著時代的前行、社會的進步及人類新實踐的拓展,大學生權利必將具有更為豐富的內容。
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進程的順利推進為大學生實現合法權利提供了法律依據和保障。然而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不少大學生在權利的界定、權利實現對成長成才的影響度、權利的實現路徑等方面存在認識上的誤區,實踐中采取不正當的維權方式,不僅對他人權利的實現構成了負面影響,也對學校正常的教學與管理秩序形成了干擾,主要表現為:
1.不能正確處理權利與義務的關系。權利與義務是法律關系的核心內容,也是法治的基本命題。正確理解與處理權利和義務的關系,是樹立法治思維,依法維權的前提條件。法律意義上的權利與義務關系大致體現為三個方面:結構上的相關關系、總量上的等值關系、功能上的互補關系。它們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排斥。對此,馬克思指出:“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钡簧俅髮W生割裂了二者的有機聯系,要么權利意識淡薄,要么只知維護權利,不知履行相應的義務,即使履行也是出于對懲罰的畏懼或權威的壓力,處于消極和被動狀態。
2.不能正確認識權利與個人成才的關系。馬克思主義認為,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發展的必要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在大學生的成長成才過程中,自身努力始終是第一位的因素。部分大學生忽略了內外因對事物的不同影響,把個人成才受挫完全歸咎于高校受教育權利的不完全實現。另外,少數大學生對高校與大學生的法律關系混淆不清,要么理解為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而站在對立面,要么理解為一手交錢一手提供服務的民事關系而提出不切實際的要求。以上不正確認識在一定程度上對成長成才目標的實現帶來了障礙。
3.沒有掌握依法維權正確方法。法律方法通常是指基于法律角度去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法律問題往往同時涉及道德、經濟或政治因素,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思考和處理。在同一問題存在多種解決思路和方法的情況下,法律思維、法律方法優先,這既是大學生學習的重要內容和目標,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要特征和要求?,F實生活中,大學生尚未完全建立起運用法律思維思考和處理問題的習慣,當面臨自身權利受到侵害時,往往采用帶有主觀情緒甚至是違法傾向的手段。
大學生維權意識的增強,既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一大幸事,同時也對高校傳統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戰。尤其是大學生處在特定的身心階段,社會經驗不夠豐富,自身法律理念、法律思維、法律方法體系并未完全建立,對權利的理解也容易形成誤區。如果不加以引導,極可能引發負面后果,無論對高等教育事業發展還是建設法治國家進程而言都是不利的。筆者認為,必須雙管齊下,即加強權利意識教育和促成大學生參與維權實踐,才能較好解決大學生權利意識的培育與實踐問題。
1.培養正確意識,糾正錯誤觀念。思想認識是行為的先導,任何錯誤行為產生究其根源是認識本身出現了問題。因此對大學生進行科學而系統的權利意識教育,幫助其樹立正確的權利觀,是引導教育的前提。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1)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權利的來源與依據。知法才能守法。盡管理論界對權利的定義有所爭議,但公認的事實是:法天然就是以確認權利和保障權利為目的的,即權利必須依賴于法律這種載體而存在。通過教育,可以幫助大學生全面了解我國憲法和法律所賦予公民的各項權利和義務,尤其是大學生的雙重社會身份,其享有的權利是一個龐雜的體系,具有豐富的內容。(2)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權利與義務的關系。權利與義務觀念,是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進程中公民應該具有的基本理念。正確的權利和義務觀,至少應該包括正確理解權利與義務的性質,把握權利與義務的關系等。盡管法律意義上權利與義務存在著多重關系,但二者在結構上的相關、總量的等值及功能的互補是公認的看法。無論從雙方的對立統一關系還是基于社會發展的基本價值目標,均印證二者的不可分離且追求一種平衡關系。通過權利和義務觀教育,可以幫助大學生明確任何權利和義務都是有邊界和范圍的,不存在絕對的權利,也不存在絕對的義務;二者互相依存,權利的實現依賴于義務的履行,在一定條件下互相轉化;尤其是教育青年大學生只有積極、主動、正確地履行義務,才能充分保證從自身角度實現利益的最大化,從根本上保證個人權利的順利行使。(3)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權利維護路徑。如前所述,權利必須依賴法律這種載體形式存在,權利維護與保障也應該法律路徑來實現,這就要求大學生必須樹立法律思維方式。通過法律思維方式培育,當大學生意識到自己的合法權利受到侵害時,首先以法律為準繩來思考。采取某種行為是否合理、合法,能否達到預期目標,將來應該承擔何種責任與后果等;如果采取法律路徑,應該遵循什么樣的法律程序等。大學生通過這種理性、思考的維權方式,既有利于維護合法權益的實現,又有利于構筑與學校雙贏互動的和諧關系。
2.推動大學生積極參與維權實踐。法律權利意識的培育離不開法律實踐的訓練、培養和應用。脫離現實法律生活與法律實踐的存在,是不可能培養出正確的權利意識的。充分發揚校內民主,給大學生提供更多參與學校管理的機會,是培養大學生正確權利意識的重要途徑。通過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既有利于消除分歧矛盾、構建和諧校園,也有利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權利觀。另外,大學生組織的作用不可或缺。通過組建社團,有助于加強宣傳正確的權利知識,為大學生提供咨詢服務,也可以作為學校與大學生群體的“潤滑劑”,溝通聯系,解決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