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葵
自20世紀末以來,中國進入信息飛速發展時代。據統計,中國網民數量現已達到5.13億,我國高校上網人數幾乎達到高校在校生數的100%,其中90.5%以上大學生將互聯網作為重要信息渠道,互聯網已逐步滲透到大學生學習、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新媒體技術作為“雙刃劍”,對正在高校學習的大學生產生強大的吸引力和影響力。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臨更大的機遇和挑戰,在新媒體時代下探索新方法、新規律、新對策,將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新的努力方向。
目前,對新媒體的概念尚未有一個統一和標準的解釋。相對于電視、廣播、報紙、雜志等傳統媒體而言,一些新興的媒體傳播技術如智能手機、社交網絡、博客、微博、移動電視、觸屏媒體等,綜合了數字通信技術和互聯網絡等高新技術為一體的新型傳播方式,為大眾傳播信息和輸送資源的新媒介。新媒體不僅能同時對大眾提供個性化內容,使傳播者和接受者成為對等的交流者,而且可以實現無數交流者相互之間即時個性化交流。新媒體的誕生和發展為人類經濟、社會的發展帶來了許多新的可能性,導致新的傳播手段和新的傳播形式的產生,同時顯現出其獨有的特點:
1.新媒體傳播時間和空間的無限制性。傳統媒體在傳播過程中受時間、空間和技術條件的約束性較強,而新媒體技術打破了傳統媒體對信息的壟斷,不僅傳播快、效率高,而且傳播范圍廣,具有空前的豐富性和開放性,不受時間、地域或國界的限制。
2.新媒體傳播方式的多元化和交互性。新媒體技術可以根據媒介形態的不同,以多種媒體的互動方式,提供更多傳播方式,讓人們直觀、豐富地相互傳達信息。
3.新媒體傳播受眾的自主性。長期以來,傳統媒體掌握著信息流的絕對控制權,讀者、聽眾、觀眾一直是被動的接受者。在新媒體條件下,人們可以根據主題和內容隨意選擇信息,完全實現個性化服務,受眾地位由被動型變成自主型,這是新媒體對信息傳播帶來的革命性進步。
4.新媒體傳播參與個體和內容的虛擬性。在新媒體環境下,參與者大都以“符號化”的虛擬身份進行交流和溝通,對所要發布的各種影像、圖片、文本信息也將會按照自己的主觀意愿進行修改,這些“臆造”導致傳播信息的虛擬性。
5.新媒體傳播的大眾參與性。有人說網絡時代是全民的狂歡,通過論壇、評論等方式,網絡名人、一夜爆紅等現象層出不窮。新媒體環境下,雖然一些信息傳播的可靠性和實效性不如傳統媒體,但其參與主體的廣泛性大大提高。
新媒體豐富了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但同時也改變著大學生的認知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由于互聯網具有虛擬、隱匿的特點,一些虛假信息、色情信息、反動信息夾雜其中,在現有的技術條件難以有效控制的條件下,勢必會對大學生的思想和認識產生一定影響。
1.影響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大學時期正是人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階段,思想教育的可塑性很強,多元化的新媒體信息源,改變了原來以老師、家長以及傳統主導媒體的話語權。同時,大學生涉世不深,其價值觀很容易受到反動、低級、不良信息的誤導和迷惑。
2.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和道德標準。由于新媒體傳播個體內容的虛擬化,增加了交流的隱蔽性和神秘性,大學生很容易降低自身的道德標準與約束,往往選擇在網絡上宣泄對現實生活不滿及對未知命運的苦悶,在虛幻世界尋求精神支點,以此逃避現實、不求進取。
3.影響大學生個性塑造。新媒體傳播的受眾廣泛,其傳播速度和范圍是傳統媒體無法比擬的。大學生既是信息傳播的參與者,又是信息的發布者,他們在新興網絡媒介中擁有自己的“山頭”和“領地”,具有對他人和社會產生影響的可能性。這些都會影響當代大學生個性的形成和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創造了形成張揚個性和追求無原則性自由的條件。
4.影響大學生的學習思維方式。新媒體時代,學生已不再僅僅依靠教材和參考書進行有限的課內外學習,通過網絡資源可以隨時隨地獲取大量的知識信息,自主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但過分依賴網絡也禁錮了大學生思維的創造性,新媒體往往會讓他們在接受信息的同時極容易跟隨媒體的導向。
新媒體時代下,如何不斷創新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說服力,有效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1.鞏固主渠道,在新媒體上建設思想政治教育新課堂。利用新媒體技術建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課堂,充分發揮新媒體技術的吸引力和影響力,提升自我學習、自我教育效果。
在課堂內,要從積極轉變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極學習態度入手,持續推進多媒體輔助式教學,適時注入、更新教學素材,將文字、聲音、圖像、視頻等媒體元素融為一體,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并通過網絡進行師生合作,積極開發、充實課程資源,使理論課程內容保持新穎、生動。在課堂外,要積極開展網絡教學:一是搭建平臺,建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習交流網站;二是開設思想政治理論網絡課堂,讓學生自由選擇學習內容,通過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網絡課堂進行教學;三是實行網上和網下無縫鏈接,建立一個覆蓋高校而又覆蓋社會的立體交叉大網絡,課內課外互補。
2.更新教育觀念,拓展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途徑。傳統的“灌輸式”思想政治教育說教方式,容易使大學生產生逆反心理,教育效果微弱。當代大學生思想活躍、見識廣博、思維獨立,對新媒體技術充滿興趣,引入新媒體教育技術,將會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造新的平臺、開辟新的途徑。
一是豐富了新內容。傳統思想政治工作內容陳舊、單一,如共產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等,不易為學生接受。網絡帶來的海量信息、新媒體技術的應用、專題網站的建設,增添了主題教育形式,豐富了主題教育的具體內容,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說服力,提高了教育實效性。二是提供了新手段。隨著時代發展,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手段,如課堂集中學習、課下討論等方式,學生感到無趣、無味。新媒體時代出現了很多適應當代大學生教育的新方法、新手段如微博、貼吧、BBS、網上直播、即時通訊、短信群發等,實現了信息的雙向交流,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手段越來越豐富多樣,學生往往也更樂于、易于接受。三是拓展了新領域。新媒體具有共享性強、覆蓋面廣、不受時空限制等特點,很多高校課內采取新媒體技術立體教學,課外通過建立QQ群、微博、開辟校園論壇板塊和網絡特色主頁等,廣泛開展豐富多彩的“網上互動、網下聯動”的立體化交互活動,通過課內、課外和網絡緊密結合的方式,組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為每個學生提供獨立表達自己的觀點、意見的渠道,強化他們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記憶、理解和認同,以便及時了解和發現學生思想中出現的不良傾向,快速做出評判、答復、澄清,消除學生的負面認識。
3.提高教育者水平,增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活力。新媒體時代下,各地高校都積極把教育教學改革作為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舉措,但高校教育工作者還存在能力參差不齊、整體建設水平不盡如人意等問題,尤其是在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方面。教育團隊的建設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礎和前提,不斷提高教育者水平、加快高校硬件建設將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入新活力。
一是積極轉變觀念,不斷提高教育者媒體素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把新媒體素養納入團隊建設的素質體系,圍繞新媒體基礎知識、新媒體技術、新媒體倫理道德等方面舉辦學術論壇或專題講座,讓廣大教育工作者加深對新媒體的認識和了解,還可以通過進修培訓、外出學習考察等形式,拓展學習空間、創造學習條件。高校教育工作者應養成日常上網的習慣,利用新媒體技術與學生保持“親密”接觸,做“服務型、事務型、交流型”教育者。“服務型”就是向學生提供思想教育、學生黨建(包含時事熱點)、心理健康知識、形勢政策教育、學生事務管理(包含獎、貸、勤、助、免)、校園文化、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等教育資源,如指導學生如何申請助學貸款、撰寫學術論文等;“事務型”就是通過公布制度、發布通知等信息,便于學生查詢了解學校發展動向、課程學習安排,同時也可記錄自身具體工作內容、工作思考、工作體會、工作技巧等;“交流型”就是通過發表見解和看法,引導學生討論,與學生溝通交流思想。二是加大投入,加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硬件建設。應用現代教育技術已成為教育教學改革的制高點與突破點。新媒體時代下,將新媒體技術運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對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空間、實現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起著重要的作用。發展現代教育技術,實現教育技術現代化離不開硬件設施的建設,通過加強校園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上網條件,申建專題多媒體教室、微格教室等措施,加快硬件設施建設,為教師應用新媒體教育技術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造更好的條件。
4.合理利用新媒體,構建和諧校園文化建設新內涵。新媒體時代的高校文化建設需要將新媒體文化建設與校園文化建設緊密結合,把校園網絡文化、手機文化等建設納入到和諧校園文化建設的總體格局,以增添校園文化的新內容、延伸校園文化的新內涵、擴展校園文化的新功能。新媒體條件下,優化校園網絡環境無疑成為高校和諧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校園文化建設新的優勢和內涵。把新媒體的教育功能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系統中,以主題網站、論壇、博客等各種受大學生歡迎的形式開展,將社會主義思想道德根植于他們的心靈深處,在網絡環境下建立正確的精神信仰和行為習慣,使現實社會與虛擬世界有效結合,促進思想政治教育與新媒體價值影響的相互協調,能夠更好地營造健康向上、活潑生動的校園文化氛圍。良好的校園文化更能促進師生感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課堂上與學生是師生、朋友,在課下是網友、“粉絲”,通過校園文化完成師生感情的教育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