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青江
近年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越來越關注和思考占據當前高校校園主導地位的“90后”大學生這一群體,對于生長在經濟高速發展、生活條件相對優越的青年大學生群體,社會環境的熏陶已大不同于在他們之前的“80后”大學生群體,造就了“90后”大學生群體獨特的思想觀點和問題視域。對于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來說,在了解“90后”大學生基本思想特點的基礎上,掌握其內在成因及發展線索,引導其向著健康、積極、向上的方向發展并對一些突發性學生事件做出積極有效回應,是面對具有時代特征教育對象的新任務。
1.獨立意識增強,但自我化傾向明顯。20世紀90年代,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以及全球一體化趨勢的不斷增強,市場經濟制度下追求個人經濟利益以及西方哲學中個人至上的思想觀念,潛移默化地對“90后”大學生產生影響,這使得“90后”大學生敢于追求自我價值、勇于表達個性自由。一方面,他們善于獨立思考,能夠充分運用自己的理性、敢于突破固定的思維模式和既有觀念,并在社會事務中表達出自己的見解,在現實生活中展現出自己的個性與潛能;但另一方面,過分夸大的“自我意識”使得一些“90后”大學生走向錯位的個人主義。一些“90后”大學生,思想上存在以自我為中心的個人本位主義、行為上過于講究自我利益,有些“90后”大學生甚至為一己之利不顧甚至損害集體利益。這一利己主義的傾向使得一些“90后”大學生忽視集體和個人之間的利益相關性,對國家和集體事務責任感下降。
2.知識量顯著增長,但理論知識與生活實踐脫節。“90后”大學生生長在“信息化革命”飛速發展的時代,他們所能接觸到的信息量超越了以往任何時代的同齡人。然而,知識量的增長并未相應地提高其實踐能力。“90后”大學生雖然在知識涉獵方面超越了以往時代的同齡人、在思想層面展現出極為強烈的獨立意識,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卻缺乏相應的獨立生活能力。如何培養“90后”大學生獨立生活的技巧和動手能力,也成為當今家庭和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議題。
3.競爭意識增強,但心理素質有待提升。競爭和發展是一對緊密相連的概念,競爭是發展的動力,發展相應地也會帶來更加激烈的競爭。當今社會是一個高速發展的社會,這使得“90后”面臨前所未有的競爭態勢。競爭一方面可以激發起“90后”的競爭意識和進取精神,培養他們抗挫折的心理素質和克服困難的勇氣;另一方面也會增加“90后”的心理負擔,甚至引發種種心理健康問題。一般來說,“90后”相較于“80后”來說,表現出更為強烈的競爭意識,但在順境和關愛中成長的“90后”一代不知如何面對挫折,稍有不順即心灰意冷,甚至一蹶不振。脆弱的心理素質和家庭的過高期望,這使得他們成為心理障礙和心理問題的高發群體,部分同學甚至會有抑郁、自閉、緊張、神經衰弱等心理問題,不善于有效的排解溝通又使問題進一步惡化,集體榮譽感淡薄、同學關系冷漠,極大影響了他們的生活和學習。
4.平等參與意識強烈,但責任意識淡薄。在全球一體化趨勢不斷加強的形勢下,受西方自由主義民主思潮的影響,“90后”大學生表現出較為濃烈的民主意識和參與意識。一方面,他們對民主管理、民主作風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希望得到他人的認同、理解與尊重;但另一方面,一些“90后”大學生缺乏相應的責任意識,不時在網上發布一些歪曲事實、攻擊他人的不負責任的言論。這不僅嚴重擾亂了網絡秩序、破壞了網絡環境,也說明了一些“90后”大學生責任意識缺失、道德觀念扭曲。
1.社會環境的影響。目前,我國正處于改革開放的攻堅階段,許多法律法規不夠健全,西方“和平演變”進一步加劇,部分“90后”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陷入激烈的嬗變中,在其影響下表現出“實用化”“功利化”及“自我化”等價值取向。同時,當下一些貪污腐敗等不良現象,也使部分“90后”大學生在理想和信仰上產生困惑。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通過網絡以及其他媒體獲取、交流信息的渠道變得更加暢通,然而一些缺乏社會責任感的媒體為了擴大影響力、追求經濟效益,常常過分炒作一些有噱頭、刺激性的新聞。這種不良的媒介環境弱化了鑒別能力較差、思想尚不成熟的“90后”大學生的社會認知、評價和判斷能力。
2.家庭和學校環境的影響。“90后”大學生多出生于獨生子女家庭,孩子取代父母成為家庭的核心,他們在享受良好物質生活條件的同時,精神上也得到父母的尊重和理解。這一方面使部分“90后”大學生自小就養成了獨立思考的意識;但另一方面,家長的過分溺愛使部分“90后”大學生集體意識淡薄、以自我為中心、抗挫能力低、心理素質差。此外,良好的物質生活條件和家長的高期望雙方面的因素使得一些“90后”大學生任性、敏感。當今學校的教育模式,普遍存在注重培養學生的專業才能而忽視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的問題,也導致部分學生的身心健康受到一定影響。
3.“90后”大學生的心理特點。“90后”大學生在大學階段,正是心理從不成熟到成熟的一個重要期,年輕人活躍、好動,心智不穩定,易沖動,具有叛逆的思想,接受能力強。青春期的心理特點具體表現為以下幾點:獨立意識迅速發展,自我意識逐漸形成,自尊心、自信心不斷增強;情感豐富而不穩定、情緒變化比較激烈,遇事易于激動;求知欲望強烈,接受知識的能力顯著增強,想象力豐富。由于“90后”大學生正處于價值觀的形成時期,心理發展不成熟,加之缺乏實際生活磨煉,使得他們極易受到一些極端情緒和偏激思想的影響。
1.開展“人本主義”的適應性教育。樹立“以人為本”的育人理念,在開展對“90后”大學生思想教育中,要結合這一年齡段大學生的思想實際,滿足“90后”大學生不同層次的需要,合理引導,充分發揮其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監督的功能,努力尋求學生自我教學與學校教育的切入點,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因此,學校教育既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也要注重培養他們良好的思想道德意識、情感意識。要貼近學生身心發展實際選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方法:第一,要樹立個性化教育理念,將“90后”大學生看成具有各方面需求的獨特人格。在堅持師生平等的基礎上,為學生提供各方面的咨詢服務,這一咨詢服務應建立在學生客觀需要的基礎上。第二,要樹立情感化教育理念。通過“師生情、朋友情”的確立,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變得扎實、牢固。
2.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90后”大學生的主流價值取向是健康的、積極向上的,但其思想觀念在社會轉型期不斷受到沖擊,必然會出現價值觀的分化和異化。因此,發揮科學理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指導作用,牢固樹立當代大學生的社會主義價值觀已是大勢所趨。
首先,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馬克思主義理論是大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的基礎,是轉變觀念、辨別是非、解除困惑的強大思想武器。在明確馬克思主義理論在大學生價值觀教育中基礎性作用的前提下,聯系社會情況、貼近學生思想狀況實際,使“90后”大學生真正認同并且接受社會主流的價值觀,引導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其次,加強社會主義理想教育。通過培養“90后”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認同感和責任感,幫助其調整處理個人理想和共同理想的關系,鼓勵其在為共同理想的奮斗過程中實現個人理想。再次,開展富有時代內涵的愛國主義教育。把當前深入進行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愛國主義教育對接,把“90后”大學生的創造精神與愛國主義情感結合,鼓勵他們熱情投身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宏圖偉業,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最后,開展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社會主義道德教育。為了使“90后”大學生在新時期、新語境、新要求中更好地理解和堅持社會主義道德,樹立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應對“90后”大學生進行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培養他們真善美的道德理念和價值情操。
3.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充分利用第二課堂。積極培育良好的外部環境,促進“90后”大學生的成長,重視校園文化的建設。建設健康活潑、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營造良好的校園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建立健全各種校園規章制度,杜絕不良風氣,為“90后”大學生提供一個健康良好、安定、和諧的學習環境,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題中之義。在此基礎上,學校教育應將德育放在首要地位,開展有針對性的德育活動。在弘揚學生個性、發揮學生特長、開發學生潛能的同時,提升“90后”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精神境界。此外,學校還應發揮第二課堂的優勢,開展多樣化的學生活動,充分挖掘“90后”大學生的潛能。第一,了解學生的不同需求,開展各類學生社團活動,為“90后”大學生提供更多施展技藝和才能的平臺。通過社團活動的組織,有利于“90后”大學生克服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習慣,鍛煉他們的協作能力和培養他們的團隊意識。第二,開展形式多樣的志愿者活動,不斷提高他們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努力增強“90后”大學生責任感與使命感。
4.重視社會實踐教育。社會工作的磨煉,不但可以激發“90后”大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也可以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集體主義觀念和自主創新意識。社會實踐是檢驗“90后”大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的重要途徑。進行社會實踐教育,著重培養“90后”大學生以下兩個方面的能力:第一,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理論教育要和社會實踐教育同步進行,在組織他們參與社會實踐的過程中,不斷提升其思想理論高度和認識水平,達成價值觀教育中的知行合一。第二,協調集體和個人關系的能力。在組織“90后”大學生進行社會生產實踐的過程中,使他們充分認識到個人和集體的關系,自覺把個人行為和集體行為聯系起來,增強他們的集體主義榮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