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艷
隨著時代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現代人面臨著越來越多的壓力和來自各方各面的復雜情況、突發事件,如何在思想上找到一個平衡點是值得深思的問題。而今,社會上道德缺失的現象屢見不鮮,思想道德水平低下。大學生是國家建設最主要的生力軍,擔負國家經濟建設、政治建設、國防建設等多重社會責任。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發展狀況直接關系到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關系到了國家的發展、民族的振興。為了充分了解和把握當前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發展現狀及其變化的規律,進一步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研究以黑龍江省的多所院校為調查對象,對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發展狀況進行了調研。
本次調查采取分層抽樣、整群抽樣等概率抽樣與判斷抽樣、定額抽樣等非概率抽樣相結合的方法,適當考慮了調查對象的學校信息、學生的個人信息等多方面因素,選取了東北林業大學、哈爾濱理工大學、哈爾濱金融學院、東北石油大學華瑞學院、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幾所高校進行調研。調查問卷共發放800份,回收782份,回收率為97.75%。其中有效問卷763份,問卷有效率為97.57%。
其中,從學校整體角度分析樣本,學校層次上,“211”院校285所(37.35%),普通高校478所(62.65%);學校性質上,公辦院校647所(84.80%),民辦院校116所(15.20%);教育層次上,本科640所(83.87%),專科123所(16.13%)。從個人層面分析樣本,家庭所在地上,城市353人(46.26%),農村410人(53.74%);從年級上,大一291人(38.14%),大二102人(13.37%),大三298人(39.05%),大四72人(9.44%);從性別上,男335人(46.53%),女428人(53.47%);政治面貌上,中共黨員89人(11.66%),中共團員643人(84.28%),其他31人(4.06%);從家庭成員上,獨生子女405人(53.08%),非獨生子女358人(46.92%)。
思想道德素質是一個內涵極其豐富的復合概念。本次調研以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重點,共設計了10個專題的問卷。
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以及人與世界關系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它包含了自然觀、價值觀、歷史觀,等等,本次調查主要從自然觀、歷史觀、愛國觀三個方面考察。
1.自然觀。自然觀是對自然界的總的看法,它是世界觀的重要組成部分。調查發現,大學生在自然觀上基本是正確的。對于“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這一原理過半數以上的同學是贊成的;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感到科學技術給生活帶來了巨大改變,60%以上的學生贊成科學技術給我們帶來的是利大于弊;通過對科學知識的學習,對于一些封建迷信、謠言都有著正確而清醒的認識,如2012的預言,同學們對它的看法是66.67%的人完全不贊成,27.78%的同學基本不贊成,這些都表明絕大多數的同學有著正確的自然觀。
2.歷史觀。歷史觀是人們對社會歷史的根本觀點、總的看法,是世界觀的組成部分。對于“辛亥革命促進了歷史的發展”這個題目,非常贊成的占28.42%,基本贊成的占41.05%,主流是好的,能夠正確地看待歷史;對于當下流行的穿越小說、穿越電視劇,處于“非常贊成”“基本贊成”的共占13.69%,大部分學生(56.83%)處于無所謂的態度;選擇愿意去穿越的同學占到32.63%,不贊成的只為28.42%,剩下的處于模棱兩可的態度之中。可以看出,對于已經定論的歷史事件同學們還能夠保持較好的歷史觀,但對于現今存在的一些現象還需要加深認識。特別是在愿意去穿越的學生中,女生占據絕大多數,也與女生喜歡浪漫的特點有著緊密的聯系。
3.愛國觀。通過調查顯示,大學生具有高度的愛國感,對于祖國的主權完整、領土完整有著清醒的認識。如對臺灣自古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一提法,92.64%的同學選擇了非常贊成;對于西藏獨立、新疆獨立,同樣92.64%的同學選擇了完全不贊成。但同時也發現,部分同學對于目前國家所實行的一些政策的不理解,認為有些政策可有可無,如民族區域自治政策,只有24.21%的同學選擇了完全的贊成,部分同學沒有認識到這一政策在我國在處理民族問題上發揮的積極作用,個別同學甚至提出這個政策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沒有落到實處。這些都表明,在看到同學們主流思想愛國的時候,也有一些支流顯示出不相協調的一面。
總之,大學生的世界觀總體上是積極向上、健康良好的。大學生的愛國熱情很高,對歷史有著正確的看法,對國家、民族和社會有著較強的責任感,關注國家的大政方針及國家的未來。
人生觀是指對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對于人類生存的目的、價值和意義的看法。人生觀是由世界觀決定的,其具體表現為苦樂觀、榮辱觀、生死觀、戀愛觀等。
1.苦樂觀。苦樂觀是人們對痛苦和快樂及其關系的基本見解,屬于人生觀范疇,是人們在精神和物質生活中產生的不同感受和認識。通過調查和研究表明,在就業問題上,70%以上的大學生在就業地區選擇時偏向了沿海城市和省會城市;在行業選擇上,那些發展前景好、福利待遇高,并兼顧穩定、有聲望的行業成了大學生追求的理想職業,連續多年外企成為大學生畢業的首選單位;當問到“如果祖國需要你到艱苦的環境中去工作是否愿意”,接近38%的同學選擇不愿意,超過50%的同學選擇不知道。從這些我們不難看出,在大學生眼中,國家的利益遠遠比不上個人利益重要,大學生更看重個人利益、注重個人價值。
2.榮辱觀。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明確了當代社會最基本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通過調查和研究顯示,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內容還較為熟悉,19.34%的同學能夠全部說出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內容,52.31%的同學能夠部分說出社會主義榮辱觀內容,而且超過60%的同學認為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提出尤為必要。但在認識到位的同時,在一些具體做法上偏離社會主義榮辱觀,表現出言行不一的現象。如對老人倒地該不該扶的問題,70%的同學們選擇贊成扶起老人,但對于自己遇上這種情況會怎樣做,50%以上的同學選擇視情況而定,顯示出對公共事件的漠然;對于上課打電話、發短信的做法,超過60%的同學選擇不贊成,但是在實際中卻經常這樣做。
3.生死觀。生死觀是人們對生與死的根本看法和態度。調查顯示,大學生對于生死觀有正確的認識,如“你對大學生自殺和自殘的行為的看法”,大學生一致認為這些學生很怯懦,無法承受生活壓力;當問到“你會選擇自殺來結束自己的生命嗎?”93.25%選擇不會;當被問到對待死亡的態度時,69.03%選擇死亡是必然的,這表明大學生已對生死有了初步的理解,能夠正確地對待它。
4.戀愛觀。大學生由于其成長的社會環境的影響,在戀愛觀上有著這一代人的自身特點。這代大學生不再受傳統思想的影響,在戀愛問題上,男生更看重女生的容貌和氣質,女生更看重男生的家庭和能力,呈現出不理性的特點;在戀愛的動機上也表現出多樣化,不正確的動機比例高,很多學生在戀愛問題上隨大溜,出于寂寞、生理心理的需要而戀愛,而對于為畢業后尋覓結婚對象而戀愛的只占36.58%;在婚前性行為這個問題上,大學生表現得更為輕率,58.85%選擇贊成婚前性行為,29.76%的大學生選擇發生過。這些表明當今的大學生在戀愛問題上存在比較沖動、不夠理性的問題。
總之,在大學生的人生觀問題上,我們在看到一部分學生持有正確的人生態度、人生目的之外,更看到大學生存在著實用主義、個人主義、知行不一的情況。
價值觀是指一個人對周圍的客觀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義、重要性的總評價和總看法。它主要包括道德觀、文化觀、金錢觀等。
1.道德觀。在回答“你對自己的道德期冀是什么”這一問題時,選擇做一個道德高尚的人占70.2%,選擇做一個道德一般的人有27.48%,選擇只要自己舒服無所謂道德的人占2.32%,通過這個問題的調查可以發現學生還是希望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有著真善美的愿望,這是主流。對此種現象我們也不能完全樂觀地對待它,因為愿望有的時候會與現實社會發生矛盾,在這個過程中,一些學生就會失去原來的愿望與追求、喪失原來的道德觀,行為出現偏差。如學生在回答“當遇到歹徒行兇作案時,你會怎么做?”只有15.4%人選擇毫不猶豫、挺身而出,有58.2%人選擇不知道會如何做,有26.4%選擇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還是避而遠之。從這個角度看,大學生的理想人格與現實行為之間是存在矛盾的。
2.文化觀。通過對學生的調查可以看出,大學生喜愛讀經典名著的占13.5%,認為應該讀的占56.6%,喜歡但很少讀的占68.3%,不喜歡也不讀占4.9%。當問到是否知道推薦大學生應閱讀的百本著作時,78%的同學回答了不知道。當被問到平時喜歡讀什么類型的書籍時,58.9%的同學選擇專業書籍,目的是為了找工作的方便。同時,調查發現,同學們把找工作作為衡量的標準,與找工作相關的外語書、計算機、處世哲學書較受歡迎,而對于道德提高等書籍卻很少涉獵。在每天閱讀課外書的時間上,絕大多數同學選擇了1~2小時,4個小時以上無人選擇。
3.金錢觀。在回答“您認為人的尊嚴和金錢的關系”時,7%的人選擇了人的尊嚴重要;15%的人選擇了金錢重要;47.5%的人選擇了兩者都重要,但絕不以個人的尊嚴換金錢;8.5%的人選擇了兩者都重要,為了金錢可以失去尊嚴;22%的人選擇了二者都不重要。這表明,當個人的尊嚴和金錢的利益之間發生沖突的時候,大部分同學選擇的還是把個人的尊嚴放在最重要的位置,這說明大多數同學有著比較正確的價值觀,但同時也暴露出一些同學的價值觀存在一定的問題。有些大學生的價值觀還不明確,有些人則受到了“拜金主義”“金錢至上”等錯誤思想的影響,片面地追求金錢的累積,而將個人的尊嚴拋擲腦后。
總之,在總體上大學生的價值觀是健康積極的,他們道德主流是積極、良好的,他們對道德失范現象極為不滿,但在道德評價上采取雙重標準。突出表現是以自我為中心、只考慮自己、不樂于助人;對社會要求高,對自己要求低,這些現象都值得重視。
面對著大學生在思想道德素質方面存在的問題,學校、社會、家庭應該形成合力,培養大學生較高的思想素質、較好的道德習慣。作為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場所學校更應該發揮積極的作用。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讓大學生樹立起正確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覺的紀律觀念、較高的文化素質,是社會主義大學的本質特征,也是黨和國家事業長遠發展的根本保證。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就需要不斷地變革,在教學內容上與時俱進、在教學方式上開拓創新,在教學效果上不斷提升。切實推進思想政治理論的入腦、入心工作,切實地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
為了加強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高校還必須在校園文化建設上做出努力,充分發揮其陣地作用,建立體現時代特色和學校特色的校園文化。要通過校報、廣播站、有線電視、宣傳欄、櫥窗、黑板報等載體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文化立場,認真對待和追求文化產品社會效果,樹立思想道德的新風尚。校園文化建設應該堅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導向,創造積極進取、健康向上、為廣大師生和社會認同的先進文化產品和校園文化理念。通過開展校園文化建設,能夠促進大學生提高自身素質、完善人格、凈化大學生的心靈,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形成,不僅大學教育要發揮作用,而且也要充分發揮社會、家庭等諸多影響因素。一方面,對社會來講,要加強社會道德建設,營造健康向上的道德環境。當前大學生面臨的一個主要問題是社會環境與學校教育的強烈反差,學校的理論教化無法很好地適用于社會環境,出現了學生不相信也不愿意學習理論教育的情形。因此,要發展先進文化建設,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弘揚社會主義主旋律。另一方面,對家庭來講,注重家庭美德建設,營造一個和諧安寧的家庭環境。大學生的成長成才離不開父母的言傳身教,家庭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直接影響著大學生。因此,要注重家庭美德教育,努力營造一個和諧安寧、有文化有思想的家庭生活環境,令學生耳濡目染,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
面對經濟全球化和世界多極化所帶來的挑戰,我們必須深刻認識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性,努力加強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思想道德建設是關系國家命運的大事,是思想教育的重點工程,高等學校必須將此當作自己的使命和職責,積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