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晨 楊凱
近年來,隨著高校擴招和收費制度改革,貧困大學生數量日益增多,很多高校貧困生人數已經占學生總數的30%以上。目前我國實施的相關資助政策都是重點圍繞如何解決貧困生的經濟問題,而貧困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弱勢群體,其心理狀況也令人擔憂。大量的調查顯示,高校貧困生與非貧困生相比存在更多的心理問題①。高校貧困生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低自尊、焦慮抑郁、人際交往狀況較差、應對和防御方式比較消極、主觀幸福感較低等②,嚴重阻礙其個人成長。因此,貧困大學生不僅需要經濟上的資助,更需要心靈上的關注、精神上的支撐和人格上的完善。目前,我國的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還處在探索階段,缺乏完整而獨立的操作體系。文章探索運用朋輩心理互助模式,對貧困大學生進行心理援助。
朋輩心理互助是指在人際交往過程中,人們互相給予心理安慰、鼓勵、勸導和支持,提供一種具有類似于心理咨詢功能的幫助活動。這種心理互助的過程是在朋輩之間進行的,這里的“朋輩”含有“朋友”和“同輩”的意思。他們通常有共同的價值觀念、經驗、生活方式,年齡相近或者所關注的問題相同等特點。③貧困生心理互助則是將朋輩心理互助模式應用于貧困生的人際交往中,這種心理互助的過程是在貧困大學生之間進行的,助人者和受助者可以在互助的過程中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彼此可以深入地了解對方的內心,深刻地體驗對方的情感、思維。貧困生心理互助的模式包括團體互助和日常互助兩種方式。
1.人本主義心理學。人本主義心理學代表人物羅杰斯認為“心理氣氛”的建設非常重要。他指出,輔導的成功不在于輔導者的水平和技巧,而在于輔導者的態度。④輔導者給來訪者以真誠、無條件的尊重和準確共情,就能夠調動來訪者自身的潛力,開放邁向自我實現的境地⑤。貧困大學生由于經濟困難,社會地位邊緣化,常覺得自己低人一等;再加上他們大部分來自農村,與城市學生相比,見識窄、愛好少、交往能力和技巧有限,因此在與其他學生相處時常束手束腳,難以敞開心扉。貧困生之間的相處則不同,他們年齡相仿,生活背景相似,地位平等,相互之間更容易形成良好的“心理氣氛”。助人者可以站在受助者的角度為其出主意,彼此間能夠敞開心扉、積極交流,從而達成共識,以緩解心理壓力。
2.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除了基本的生存和安全需要外,大學生對愛與歸屬、尊重等更高級的需要更為強烈。他們渴望愛與被愛,希望在團體中擁有歸屬感,期待受人尊重。經濟上的幫助暫時緩解了貧困大學生生活上的困難,但同時他們更希望得到心靈上的扶助。朋輩心理互助正是迎合這種心理需要,以貧困生輔導貧困生,使貧困生在平等互助的過程中感受到愛與被愛、關心與被關心、欣賞與被欣賞、尊重與被尊重,在民主、輕松、信任的條件下,發揮同伴影響力,傳遞“正能量”,在互助的過程中學會關心、理解、尊重、激勵他人,培養樂于助人的優良品格,從而體會到心靈上的愉悅,滿足更高層次的精神需要。
此外,團體動力學理論、社會支持與社會交換理論以及社會學習理論都可以吸收到貧困大學生朋輩心理互助的具體實踐中去。
1.招募心理互助咨詢員。朋輩心理互助團體組建者(由心理輔導老師擔任)在學校發布招募心理互助咨詢員的信息,通過心理評估、面談等方式,在自愿報名者中遴選出心理素質好、符合條件的貧困大學生組成貧困生心理互助咨詢員。
2.互助咨詢員培訓。團體組建者對心理互助咨詢員進行培訓。一是心理健康知識、心理咨詢流派、朋輩心理互助的基本概念及定位的知識培訓;二是心理互助基本技巧(包括傾聽、面談、建議和指導等)以及心理互助基本態度(同理心練習、積極關注技巧)等培訓,并對所學的知識采用角色扮演的辦法進行訓練;三是朋輩心理互助咨詢員個人成長與自我發展的輔導,采用團體活動為主、課程講授為輔的培訓形式,運用綜合游戲、小組討論、個人分享的方式進行。培訓總時長為8周,每周2次,每次1.5~2個小時。
3.心理篩查工作。在全校范圍內統一運用UPI量表進行心理篩查,結合貧困生認定結果確定貧困生群體的心理健康狀況,可以消除貧困大學生填寫心理量表時的顧慮,并對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分門別類的統計。
4.組建團隊。團體組建者就心理篩查中貧困生呈現出來的心理問題,擬定各發展主題,在貧困生中發布各發展主題的互助組招募信息,組建各個發展主題的互助組。對于報名者,團體組建者經過一系列的心理測驗、面談以及個人的成長歷程,結合其心理特征,建議具有相似問題或者有相似發展需求的學生組成一個團隊。為保證實施效果,每個互助組的人數控制在6~10人左右。團體組建者還要針對貧困生心理敏感的特點,在指導各“成長互助組”制訂互助方案和計劃的過程中,著重營造安全、溫暖、接納、信任、尊重的心理氛圍,將嚴肅的主題活動以輕松自然的方式來進行。同時,心理互助咨詢員依據自己的經歷以及優勢加入到各個“心靈成長互助組”中去,并負責組織、主持本互助組的活動。
5.互助團體活動的內容及方式。一是基于貧困大學生呈現出來的心理問題,朋輩心理互助可以安排團體活動,并采取發展型團體活動和訓練型團體活動相結合的方式。比如,針對貧困生自我意識偏差的現象,可通過“20個我是誰”(認識自我、發現優勢)、“感恩的心”(學會用感恩的態度去認識和接納身邊的人和事)、“貧窮貴公子”(客觀認識和接納貧困)等團體心理輔導活動,引導貧困生不斷地自我探索、自我了解、自我悅納,發展積極、良好的自我;以改善人際交往能力為目標的團體,可安排“有緣千里來相會”“信任之旅”“溝通無極限”“心有千千結”“你心有我知”“友情大提升”等活動。團體活動中,還可以通過啞劇表演、角色互換、魔術商店、雙重扮演等方式進行。團體活動每星期一次,每次1.5~2小時。二是針對個人深層次的問題不容易暴露、個人差異難以照顧周全、對指導者要求較高、壓力較大等問題,朋輩心理互助有必要安排日常生活方面的活動。由于日常生活方面的活動不受場地、時間、主題的影響,互助組的隊員間可以就一些日常生活中所面臨的各種問題展開互助,比如“如何應對貧困”等具有現實意義的問題。互助組成員由于處在一種真實的社會生活情境中,在情緒體驗上有了安全感,這種“去問題化”的狀態更加增強其人際交往的主動性和自信心,心理問題也會得到積極的關注,有效地避免了團體活動呈現出來的問題,是對團體互動的有效補充和延伸。
6.積極跟進指導。在各組活動進行中,團體組建者隨時與心理互助咨詢員進行溝通指導,及時跟進和協商解決實際操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7.重新施測檢驗實效。各組經過8~9周的互助活動后,再用心理測量(UPI)工具進行重新施測,通過兩次檢驗結果進行統計分析,以檢驗在貧困生中開展朋輩心理互助的實效性。
實踐證明,朋輩心理互助在優化貧困生學生心理素質方面是行之有效的。朋輩心理互助有助于形成榜樣作用,為貧困大學生提供學習和模仿的機會;有助于建立融洽的咨詢關系,促使貧困大學生的心理輔導得以順利進行;有助于提升貧困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實現“助人與自助”相結合。但是,在實施的過程中也發現了一些亟待完善的問題,具體表現在:
1.心理互助咨詢員專業水平的問題。朋輩心理互助需要心理互助咨詢員掌握一定的心理咨詢知識和技巧,因此心理互助咨詢員的選拔和培訓是非常必要的。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雖然對心理互助咨詢員進行了專業培訓,但他們畢竟沒有進行系統而深入的學習,只能解決貧困大學生的一般性心理問題,并不能深入、徹底地解決嚴重的心理問題。因此,對于有較為嚴重的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的貧困大學生,應該建議以專業教師提供的咨詢和輔導為主。
2.同質性與異質性的問題。貧困大學生心理互助活動是在貧困生中展開的,他們之間的同質性非常高。實踐證明,同質團體易于溝通,也容易從相同或相似的經驗中獲得啟發,并調整和改善自身的不良行為和習慣。但是,如果同質性太高,則不利于打破慣性思維,不易從多方位觀察和剖析自身,從而不利于個體獲得多方位的幫助和發展。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可以嘗試在獲得國家勵志獎學金的學生中招募部分心理互助咨詢員,將這些品學兼優、樂觀向上、積極進取的學生充實到各個心理互助成長小組中去,為團體成員起到引領和榜樣作用。這樣既能發揮同質性的優勢,又增加了異質性的因子,便于團體和個人的發展。另外,為了適度增加團體的差異性,還可以讓普通貧困生和貧困生學生干部組成互助,以便增加互助的效果。
3.切實解決經濟問題。實踐證明,家庭經濟困難能夠加重大學生的心理癥狀。因此,學校應從物質上入手,滿足他們的基本生活需要,幫助他們放下心理負擔,推動朋輩心理互助的順利開展。首先,通過設立多種形式的獎、助學金,積極推進國家助學貸款,開辟新生入學“綠色通道”等有效手段,讓每一位貧困大學生都能夠安心學業。其次,通過廣開渠道,充分挖掘勤工助學崗位,讓貧困大學生通過自身勞動換取報酬,在緩解經濟壓力的同時鍛煉他們的能力,提升他們的素質。
[注釋]
①安琪.云南省貧困大學生應對方式的特點、對心理健康的作用機制及其干預研究[EB/OL].http://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1&CurRec=1&recid=&filename=2010072268.nh&dbname=CMFD0911&dbcode=CMFD&pr=&urlid=&yx=&v=MTU2MjlEaDFUM3FUcldNMUZyQ1VSTDZmWWVkbkZ5 amtXcnJQVjEyNkhyTy9ITlBLcDVFYlBJUjhlWDFMdXhZUzc=,2007-05-25.
②何瑾,樊富珉.團體輔導提高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效果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0(3):397.
③孫炳海,孫昕怡.朋輩心理咨詢模式述評[J].心理與就業指導,2003(9):64.
④錢鉻怡.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227.
⑤Albert Bandura.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Action: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M].EnglewoodCliffs NewJersey:Prentice-Hall,1986: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