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一丁
2011年4月,胡錦濤同志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上發表重要講話,明確提出“要積極推動協同創新,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和政策項目引導,鼓勵高校同科研機構、企業開展深度合作,建立協同創新的戰略聯盟,促進資源共享,聯合開展重大科研項目攻關,在關鍵領域取得實質性成果,努力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做出積極貢獻”。為貫徹落實胡錦濤同志的重要講話精神,教育部、財政部共同研究制訂啟動實施了“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并在2012年3月教育部召開的“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聯合頒發了《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的意見》。“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簡稱為“2011計劃”,旨在突破高校內外部機制體制壁壘、改變“分散、封閉、低效”的現狀,釋放人才、資源等創新要素活力。該項工程的核心任務是以人才、學科、科研三位一體的創新能力提升,通過構建面向科學前沿、文化傳承創新、行業產業以及區域發展重大需求的四類協同創新模式,深化高校機制體制改革,實現高校創新方式轉變,從而建立起能沖擊世界一流的新優勢。
協同創新思想起源于20世紀70年代初由聯邦德國著名物理學家哈肯創立的協同理論,是在多學科研究基礎上逐漸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學科。它強調創新主體之間的互動銜接,以協同創新方式促進創新活動的發展。協同的概念被廣泛運用于經濟發展、技術創新和教育合作等領域。目前國內已有的協同創新研究中,關注焦點多在技術、市場、組織、文化、戰略、制度等方面,研究對象主要以企業、高校、研究機構為主,對于在協同創新領域具有重要作用的“人”的角色定位及功能作用卻很少提及。但是,高校協同創新能力提升一定程度上取決于“人”在協同創新領域所發揮的作用。因此,高校如何整合相關優質人才資源,實現互補,形成合力,建立人事人才管理的協同創新模式,推進高校協同創新水平的全面提高已成為高校人事部門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
傳統的以事為中心的人事人才管理機制主要工作就是管理檔案、人員調配、職務職稱變動、工資調整等具體事務,很少關注個體素質提升和發展。現代人事人才管理機制主要以人為中心,強調將人作為一種重要資源來開發利用管理。但是,目前高校人事人才管理機制普遍諸多問題,阻礙了高校師資隊伍建設,制約了學校創新發展能力的提高,影響了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的協同創新發展。
1.人事人才管理理念落后。目前,高校的人事管理人員在理念上存在著很重的舊體制色彩,學校與教師之間管理與被管理關系明顯,等級觀念深厚,沒有脫離傳統意義上的對人和事的管理,“以人為本”管理理念認識不到位,限制了教師自身能力的充分發揮。從人事管理的行為過程看,高等學校人事管理工作普遍存在人浮于事、墨守成規的特點,缺乏前瞻性、主動性和創新性,管理過程偏重于強調事而忽視人。絕大多數高校仍然按照統一調配、統包統分的方式進行人事管理,人員淘汰機制不能市場化,忽視了崗位意識,不利于高校間、高校與企業間的人才合作與交流。一些新興或交叉學科研究領域的高層次人才因為身份、編制、待遇等問題而不能被學校引進,校校之間、校企之間以及學校與科研機構之間不能共享高水平人才資源,致使學校某些新興或交叉學科發展滯后,嚴重影響了相互之間優秀人才的協同配置,降低了協同開展重大科研項目的攻關能力。
2.選人用人機制不完善。目前,部分高校在選人用人方面還存在著任人唯親的弊端,同時,在高層次人才引進方面缺乏合理的人才引進規劃。盲目引進高職稱、高學歷人才,忽視對引進人才的品德、知識、能力和業績的全方位考察,導致高校師資配置結構不合理,人才缺乏與人才浪費現象共存。在用人機制方面,對教師的后期培養及挖掘現有人才潛力的力度不夠,缺乏合理的人員流動機制,嚴重影響高校人才隊伍的素質提升。缺乏科學合理的選人用人機制不僅影響到學校內部教師協同創新的積極性,創新效率低下,導致學校的人才隊伍建設與學校協同創新的要求不相適應,更影響了高校與企業和科研院所之間的創新協作能力的提升。
3.考核評價機制流于形式。考核評價機制是高校人事人才管理工作中一項重要內容。通過開展考核工作對廣大教師員工的教學、管理工作做出客觀評價,有利于學校各項工作的有效完成。可是目前,對內,高校在對教師員工開展考核的過程中,呈現出形式過于單一、內容過于簡單、指標過于狹隘、導向偏差、結果使用機制不健全等現象,從而導致高校人事管理中難以推行績效管理。對外,高校之間或校企之間缺少互聘高層次人才的業績評價機制,影響了引進或特聘的各類高層次人才在某些技術領域深入研究的動力和積極性。
此外,目前由于受到國家宏觀人事管理體制的制約和影響,高校人事管理體制改革依然沒有取得突破性進展,對于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評定上的論資排輩、行政管理干部職務“能上不能下”以及事業單位職工身份的“終身制”等現象始終在高校中普遍存在。外部缺乏有效的競爭壓力,內部缺乏職稱晉升后的考核機制,導致許多高校教師在評上職稱或提升職務后安于現狀,不重視自身能力的提高和研究領域的創新。高校間、校企間高水平人才缺乏相互交流,人力資源得不到科學合理利用,對于高校開展重大科研攻關項目、創建優秀科研團隊、發展學校優勢學科等都存在一定的影響。
4.競爭激勵機制不完善。以聘任制為核心的用人制度目前在高校普遍推行,實行教師聘任制度,有利于把競爭機制引入教師管理制度中,通過競爭建立激勵機制,促進教師隊伍的健康發展。但實際上,由于制度的不健全、競聘范圍的局限性、執行力度不夠等因素往往導致競聘上崗流于形式,造成高校“進不來、出不去、流不動”的困境。校內缺少競爭不僅影響全校教師員工的工作積極性,更使學校的健康、可持續發展缺少動力和活力。此外,高校人事分配制度不同程度地存在平均主義和“重報酬、輕工作滿意度”的現象,缺乏對教師工作滿意度的關注以及對教師的培養、個體發展、人力開發等方面的激勵。
構建高校人事人才管理機制的協同創新模式要求高校在選人、用人、考核、評價、培養、激勵等多個方面進行改革創新,營造協同創新氛圍,激發教師協同創新能力,促進高校創新能力的全面提升。協同創新的高校人事人才管理機制就是要突破以往管理體制的壁壘,共享高校與高校、高校與科研機構及企業間的人力資源信息,實現人事人才的管理創新合作。高校人事部門應以此契機,加強與其他高校、企業及科研機構開展合作,完善高校人事人才管理機制,促進高校創新人才的發展,推動學校可持續發展。此外,政府、人事服務機構、教育主管部門等要為高校提供政策、技術、環境等方面的外在支持。
1.強化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高校應樹立“人才資源是學校第一資源”的理念,作為高校師資管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改變傳統的人事管理模式,以人為中心,實現人力資源管理的科學化與民主化。打通以往人事人才管理機制的壁壘,鼓勵校校間、校企間的人才交流與合作,激發每個教師員工在教學、管理、科研、服務等方面的潛在能力,重視教師的個體發展,提供多渠道的培訓途徑及職后教育模式,建設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合理、充滿活力且能適應學科專業建設和學校協同創新發展需要的師資隊伍。
2、建立開放靈活的崗位選聘制度。嚴格遵循和引入市場競爭機制選聘人才,從源頭上嚴把隊伍入口關。高校一方面要通過多種形式和渠道,招攬國內外具有不同學術背景的優秀人才;另一方面要引進具有較大潛力的青年拔尖人才,通過優厚的薪酬待遇、超常規的配套條件引得進、留得住。高校實現協同創新除了需要學校自身現有的教師隊伍以外,更要聚集國內外一流專家學者和具有強烈創新意識的優秀人才。
堅持教師聘任制的改革方向,理順崗位與聘用之間的關系,科學設置崗位結構,以“按需設崗、公開招聘、平等競爭、擇優聘任、嚴格考核、合同管理”為原則,以轉換機制為核心,淡化“身份”評審,強化崗位聘任,破除職務終身制。要構建以任務為牽引的人員聘用方式,就要求人事部門在崗位設置時兼顧人才、學科和科研三位一體的共同發展。教師的科研工作緊緊圍繞經濟、科技和社會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展開。人員聘用模式以聘用全職的教師為基礎,還要通過一系列人才計劃的短期項目、客座教授、兼職教授、學校顧問、專家講學、項目合作等形式,積極吸納各類高層次人才。同時,鼓勵校內教師走出去,通過攻讀學位、出國訪學、進修及參加各類學術會議等形式,鼓勵教師去其他高校、企業、科研院所擔任兼職,通過技術服務、合作研發、產學研合作等方式,參與行業企業生產、工程實踐和科技開發活動來提高教師協同創新能力。
3.完善科學合理的評價考核機制。目前高校實行的教師聘任制度已不再以單純的年終總結作為評價與考核的依據,而是成為聘后管理的一個重要環節和手段,也是實施與崗位聘任制配套的收入分配制度的依據,是崗位聘任制長期良性運作的基本保證。通過評價,教師能更好地認識自身的不足,調整修正自己的教學,管理層能更好地認識到教師隊伍存在的不足,通過政策引導和激勵,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要改變以往單純以論文項目數、科研經費、獲獎層次為主的考核與晉升的單一評價方式,構建科學的多元化教師評價體系,設計全面的評價考核指標體系,改變教師一味追求對成果“重數量,輕質量”的局面。從傳統的單純注重科研論文數量的考核評價方式中解脫出來,注重創新和實效,構建以創新質量和貢獻為基本原則的人才評價與分配機制,探索按貢獻參與分配的辦法及有利于人才協同創新的雙聘制度,完善人才評價激勵機制。此外,高校需要建立科學合理的退出機制,鼓勵競爭、動態發展,以合理的人員流動來優化教師結構,提高教師水平,增加教師活力。通過教師評價考核為教師隊伍科學管理和正確決策提供可靠依據,促進高校師資隊伍素質的整體提升和學校創新能力的增強。
4.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構建科學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高校人事人才管理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教師的個人發展有著重要的激勵作用。要建立“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分配機制,認可那些優秀人才在研究領域取得的成就,調動教師隊伍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創造力和潛力,引導他們在新興或交叉領域不斷創新。建立以任務目標為導向的人事人才管理模式,以重實績、重水平、重貢獻為基本原則,實施多維度激勵分配制度;要以超常規的待遇和優惠政策留住優秀拔尖人才。同時,高校通過有效的激勵機制,優化教師隊伍結構,合理調整人力資源配置,建立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教師隊伍,促進學校可持續發展。加大教師培訓、進修、訪學、出國研修、社會實踐等繼續教育力度,構建多樣化的校本培訓模式,著眼于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把教師的自身發展與學校的發展有機結合起來。
5.營造開放大氣的創新氛圍。學校要為教師的潛心研究提供一個寬容大氣、不怕失敗、學術自由、實事求是的良好氛圍,把有利于協同創新的元素融入高校的組織文化環境。高校的人事人才管理機制要為高校協同創新的要求提供外在支持,減少行政干預,提供一個充分尊重個性的、平等競爭的、充分發揮創造力的學術環境。堅持對外開放的辦學理念,打破學科之間、學院之間的壁壘,打通學校部門之間、部門與院系之間人才雙向交流的渠道,加強人員之間的互相交流和溝通。
6.建立高校間、校企間的協同創新合作模式。高校與高校、企業、科研機構之間的人事管理部門要加強協作,善于創新,依托協同創新平臺,制定共同目標,構建協同創新的人事人才管理機制。對外加強與國內外高校間人事人才管理協同,建立高層次人才引進工程,進一步提升引進人才質量和水平。對內要聘用一批國內外承擔過重大項目,具備重大科學研究能力的優秀團隊,有效整合資源。加強高校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隊伍與科研機構高水平人才間聯合協同重大科研項目攻關能力,為高校提升協同創新能力提供人才支持與保證。
高校要與企業之間構建科學有效的人才管理體系,加強高校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隊伍與高新產業進行合作研發的力度,鼓勵科研成果產業化,促進生產力的新發展。通過協同創新的人事人才管理制度,增強高校與企業間的人才流動,優化高校人才隊伍結構,整合校企人力資源,帶動和提升高校科學研究和成果轉化水平。同時,還可以聘請企業高技術人才到高校任職或兼職,組建科研梯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