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霞
大學階段是一個人成長與發展的關鍵時期,作為高校,如何根據大學生的年齡特點,充分利用大學生成長發展中的各種積極因素,對大學生進行有目的引導和教育,對于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促進高校育人目標的實現有著重要的意義。其中,充分利用朋輩人際交往在大學生社會化中的相互影響作用,開展有針對性的朋輩人際交往教育,是推動大學生社會化,促進大學生全面素質提高的重要途徑。
社會化是生命個體由自然人向社會人轉變的過程,是人在社會文化的影響下,不斷汲取文化知識,逐步成為一個適應社會發展的人的過程。人的社會化應當是終身的,應當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在社會文化知識方面不斷豐富,在適應社會能力方面不斷增強。其中,從嬰幼兒時期到青年時期,是個體社會化的主要時期。對于大學生來說,他們正處于青年時期,個體雖然經過了嬰幼兒和少年時期社會生活知識的積累,但與適應社會紛繁復雜的環境和未來將要承擔的社會責任相比,其所應具備的社會化知識和能力還存在較大的差距,還需要進一步的社會化,并且這個時期處于社會化的關鍵時期、加速時期,大學生在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理想信念、價值取向等方面還需要進一步確立,在專業知識方面還需要加速積累,在社會適應和發展能力等諸多方面還需要迅速提高。
個體與其所處的社會生活環境是相互影響的。在個體社會化環境因素中,主要因素還是社會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因此,個體社會化實質上是受他人的影響而習得社會群體的屬性,個體被社會化的同時,個體也會社會化他人。正是基于這種雙向社會化機理的存在,使得大學生朋輩人際交往中必然存在著社會化的相互作用,并且這種作用受到大學生朋輩交往范圍和程度的深刻影響,推動著大學生社會化的發展。
對于大學生來說,朋輩人際交往對他們社會化的影響十分深刻,甚至在某種程度上超過父輩、超越師長的影響。人們經??吹揭环N現象,這就是大學生與父輩和師長共同語言少,而與伙伴、同學間卻有說不完的話,這從一個側面說明朋輩人際交往在大學生接受社會信息,促進社會化方面產生著更深的作用。相關研究表明,朋輩關系密切、友好的大學生,很容易獲得精神的愉悅和滿足,很容易消除自我不良情緒,化解各種矛盾,并能從朋輩中習得諸多的社會技能和知識。而朋輩關系不緊密,關系緊張甚至相互排斥的,則容易產生孤獨、無助之感,其獲得的各種社會信息也會減少。因此,大學生之間良好的朋輩人際交往,將對大學生社會化發展產生積極的作用,主要表現在:
1.人生目標的確立受到朋輩人際交往的相互作用。生命個體在剛剛誕生后一個較長時間內,其生活追求、價值判斷往往受到家庭的影響。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個體的交際面越來越大,社會知識越來越豐富,思維逐漸獨立起來,家庭影響逐漸轉弱,而他人、社會的影響反而不斷加深,尤其是同輩之間,由于彼此興趣、愛好相同,情感和心理容易相融,伴隨著交往頻繁的加快、交往時間的延長,同輩對其人生目標確立和對未來的向往與追求影響非常深刻。作為年齡相當、志趣相似、訴求趨同的大學生來說,他們的人生目標將受到朋輩人際間交往的相互影響。
2.社會價值標準的明晰受到朋輩人際交往的相互作用。
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的價值認同來源于社會評價的體驗,而社會評價主要是自己周圍社會群體的評價,尤其是同齡群體評價的影響。對于大學生來說,他們生活在同齡學生群體之中,每個人的價值標準都受到周圍同輩群體的影響。在與周圍學生的交際中,他們對價值的判斷往往受到其他學生言談舉止、行為方式的影響,其對價值標準的建立往往受到同學群體的認同、肯定、欣賞等態度的作用,簡言之,大學生社會價值標準的確立,往往從朋輩人際交往的評價體驗中獲得。
3.社會適應能力受到朋輩人際交往的相互作用。人處于各種社會關系之中,對于大學生來說,雖然在年齡上已經是成人了,但之前的朋輩人際交往經歷少,處理復雜人際關系的經驗較少,在未來社會生活中所應具備的人際溝通、人際合作能力還十分欠缺。大學生活中,相對寬容的校園環境,為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創造了條件。大學生通過朋輩人際交往,從其他同學身上很容易習得與人溝通的技巧,學會理解他人、幫助他人,養成傾聽他人意見,接受他人指導的品質,這對于提高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是十分有效的。
1.大學生朋輩人際交往教育對大學生的社會化產生積極的作用。這些作用主要表現在:第一,增強大學生之間的親和力和影響力。大學生人際交往中親和力和相互影響力的產生,是社會適應能力的重要指標。由于大學生具有相似的年齡特點,具有共同的學習任務、情感需求和思想訴求,所以相互之間防御性低,容易受到對方的影響與感染。因此,作為高校,只要對他們進行稍加引導和指導,就能增強他們的交往意識,提高其交際能力,有利于他們的相互認同,互助發展,從而提高他們之間的親和力和影響力。第二,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自我發展意識和能力。自我發展意識和能力,是大學生社會化的重要標志。通過對大學生進行朋輩人際交往的教育,可以激發他們的主體意識、能力意識,從而促進他們主動地去與他人進行交流,并從中獲得他人的欣賞、認同和幫助,由此體驗到人際交往的愉悅、快樂,這反過來還可以提高他們人際交往的興趣,增進他們深入交往的愿望,增強他們的自我發展意識和能力。第三,有利于優秀個體脫穎而出,影響并帶動大學生群體社會化的發展。高校通過有意識地對大學生進行人際交往的教育引導,很容易使學生中的優秀個體顯現出來,由教育客體轉變為教育主體,使他們有意識地進行自我加壓、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另外,這些優秀個體也會在體現自我價值的需求下,主動加強與其他個體的溝通,并發揮學習、生活上的示范作用和帶頭引領作用,從而在整個群體內形成良好的發展氛圍,產生良好的群體共振效益,這對于大學生群體社會化的發展是非常有益的。
2.大學生朋輩人際交往教育,可以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第一,有利于發揮大學生主體的自我教育功能,增強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對大學生朋輩人際交往的引導和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優化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模式,推動了大學生個體主動交往,促進了大學生主動與他人溝通,在此基礎上使龐大的學生群體爆發出強大的自我教育功能,對減輕思想政治工作隊伍的重壓,提高教育效果具有重要的意義。第二,有利于發現大學生人際交往中的矛盾和問題,為科學防范學生危機提供了條件。在對大學生進行朋輩人際交往的教育中,首先應當掌握大學生個體的情況,熟悉大學生之間的人際關系,動態掌握群體發展的狀態,這樣就很容易發現大學生朋輩人際交往中存在的矛盾、問題及其癥結所在,有利于學校對產生的危機問題或矛盾事件,及早預防,及早化解,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備一定的預警性。第三,有利于構建良好的大學生群體環境,推動大學生群體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學校通過對大學生進行朋輩人際教育,可以使大學生在交往中形成關愛他人、包容他人的理念,并從中體驗到與他人交往的快樂,獲得團體生活中的歸屬感與價值感受,這對于構建起和諧、輕松的大學生群體生活環境,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整體工作的開展,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當前,應當充分發揮大學生朋輩人際交往的作用,采取相應教育策略,推動大學生社會化和育人工作的開展。
1.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師隊伍建設。人際關系的協調和處理,是一門學問,需要掌握一定的科學方法。要提高大學生的人際關系處理技巧和溝通能力、協調合作能力等,就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師隊伍建設方面適應這一要求,對廣大思想政治教師進行社會學、心理學培訓,尤其要使他們掌握必要的公共關系知識,使其在提高大學生朋輩人際能力方面發揮作用。
2.重視大學生全方位的朋輩人際交往體系建設。大學生朋輩人際交往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要重視大學生學習生活、文娛體育、社會實踐、科技競賽等方面的大學生朋輩人際交往引導,注重他們在教室、實驗室、實習場所、宿舍、食堂等實體空間人際關系處理協調,活躍各層面的大學生朋輩人際交往教育活動。要以組建大學生學習小組、課外活動小組、社團活動小組、科技活動小組等為抓手,引導學生學會溝通、學會合作、學會協調;要在各公共場所的人際交往中,使學生能夠換位思考,善于理解他人,包容他人,幫助他人等。要通過大學生朋輩人際交往的多層面教育,形成輻射面廣的大學生朋輩人際交往的教育體系。
3.發揮典型示范作用。在大學生個體和群體社會化發展中,優秀人物、典型事跡等都對大學生個體和群體產生深刻影響,因此,高校應在大學生朋輩人際交往中,重視發揮先進典型的影響和示范作用,宣傳他們的事跡,支持他們在群體中建立威信,為他們在群體中開展活動、發揮影響和帶動作用創造各種便利條件,促進他們在朋輩人際交往、社會性發展中的引領、示范作用。
4.組織開展專題活動。高校可有意識地組建學習專題小組、業余活動專題小組等,對這些小組的活動進行專項指導、集中訓練,著重解決大學生在日常人際交往中存在的問題,提高他們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和水平。如針對學生可能存在團體合作意識不高、協調能力不強的問題,可以通過組織大學生開展集體活動,使大學生們在問題解決、工作分工中體驗到合作的重要性、協調的必要性,從而增強他們的人際關系協調能力。
5.開展必要的心理疏導。大學生人際交往中存在的障礙或問題,在很多情況下是其心理狀態造成的?;谶@種情況,高校應有意識地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問題篩選,對于篩選指標偏離正常指標的學生,要納入心理疏導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視野。根據不同情況,對心理上存在問題的學生,開展相應的心理疏導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進他們以正確的心態與人接觸和交際。在新生入學、大學生擇業等容易產生心理壓力的時期,要以團體心理輔導的方式,解決大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使大學生群體保持正常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