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秦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始于20世紀90年代,近十年來,高職教育得到了長足發展,全國設立的高職院校已有1280所,在校人數高達744萬人,占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為我國的經濟建設培養了數以萬計的實用型高技能人才,極大地提高了我國勞動者的整體素質。同時我們也應清楚地看到,我國的高職教育起步相對較晚,是在借鑒了德國、加拿大、英國、法國、美國、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職業教育模式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的具體國情逐步發展起來的。雖說我國高職教育經過十多年的探索與發展,走出了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高職教育新路子,涌現出了許多優秀的高職院校,有了許多新的高職教育理念和模式,但在高職教育的發展過程中也遇到了許多困難、挫折和困惑。這些困難和困惑,有些已經相繼被克服、被澄清,有的到目前為止依然困擾著我們。其中之一就是高職教育的基礎課(或稱之為文化課)應該怎么開,開設多少為夠用,開設什么課程。
高等職業教育是一種不同類型的高等教育,它既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又有別于初等和中等職業教育。就普通高等教育而言,強調知識的理論性、系統性和完整性,為學生未來從事某一領域的研究奠定基礎。而高等職業教育則強調知識的實用性、技能性和可操作性,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使學生能熟練地掌握一技之長,為學生未來從事某一方面的具體工作打基礎。初等和中等職業教育同屬職業教育,但它們更側重于技術與技能的培養,以熟練為目標。在這方面,高等職業教育則表現出其優越性,它不但要培養學生的技術與技能,還要使學生在理論上有一定的造詣,尤其要使學生的綜合素質有大幅度的提升。
這一點也體現在基礎課的開設上。普通高等教育和高職教育均開設基礎課,但由于培養目標有所不同,所以側重點也各有不同。普通高等教育培養的是學術型人才,要求基礎理論系統深厚,有較好的學術修養和較強的研究能力,應在某一專業方向上有較高的造詣,所以所開設的基礎課理論性強,知識面廣,其系統性和完整性在深度和廣度上均高于高職院校所開設的基礎課。而高職教育培養的是技能型人才,技能型人才要求要有一定的理論基礎,但更強調理論在實踐中的應用和實踐經驗的積累,主要應熟練地掌握崗位操作技能及“必需夠用”的專業知識。因此高職院校開設的基礎課則以職業為導向,強調課程的實用性和技能性,其理論性、系統性和完整性遠不及普通高等教育所開設的基礎課。這也符合高職教育“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指導思想。初等和中等職業教育也開設基礎課,但其基礎課更多是彌補高中階段所缺的基礎內容,其難度與高中階段相當,與高職所開之基礎課相比,其難度和深度相差甚遠。
高等職業教育貫徹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方針,培養的人才需要最大限度地符合未來職業的要求。基礎課作為高職教育的組成部分,理應為高職人才培養的總目標服務。要做到這一點,要搞清楚基礎課教學在高職教育中的定位,處理好基礎課與專業課之間的關系,擺正二者的位置,最大限度地為高職人才培養目標服務。
首先,基礎課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高職院校開設的基礎課會因學校性質或專業而異,不同類別、不同專業會選擇開設不同的基礎課。一般來說學院都會選擇開設和所設專業相關的基礎課。但無論選擇開設什么樣的基礎課,其目的都是要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職業潛能。
其次,基礎課為學生日后的發展和成功做準備。高職學生畢業后的去向是多渠道的,有部分學生想通過“專升本”進入本科院校學習,力求獲取更多知識和更高層次的文憑,有少部分家庭經濟條件優越的學生有可能出國留學深造,即使大多數需要到生產第一線就業的學生,他們經過一段時間的歷練,在積累了一定經驗的基礎上,能夠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在行業內有所發明創造,在職務上有所晉升,在事業上獲得成功。實踐證明,高職學生想要在未來的工作中有進一步的發展,在事業上獲得成功,絕非一技之長所能及的,必然取決于本人的綜合素質,而綜合素質的培養與提高,基礎課責無旁貸。還有一點值得注意,隨著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國家目前已經開始試辦高職本科。可以預見,在不遠的將來,還會有高職方面的研究生、博士生。要達到這一層次,學生除了一技之長外,依然需要具備較高的綜合素質,厚實的基礎知識。而這一切均有賴于基礎課科學合理的開設。
最后,基礎課有可能獨立于專業課體系之外,但必須服務于專業課教學和實踐。雖然高職開設的基礎課都和所設專業有關系,但每門課程都有自己一套完整的知識體系和特色,不可能完全和專業課重合,不排除有些課程和專業課在體系上毫不相干。但不管怎樣,基礎課要確立為專業課服務的思想。要做到這一點,基礎課程要盡可能地找到與專業課的契合點和切入點,盡可能多地把專業知識融于基礎課教學中。如“高等數學”,經濟類院校應偏重于經濟應用數學,而理工類院校應偏重于工程應用數學;“大學語文”,經濟類院校應偏重于財經應用文,理工類院校應偏重于科普讀物、論文寫作等;“大學英語”,應在普通英語的基礎上學習行業英語。對于那些的確與專業課不太相干的基礎課,則應按照自身的特點和體系,在不影響和干擾專業課的前提下,向學生傳授實用性較強的知識。如體育課,應側重于教授學生強身健體的方式方法,不要過多地強調運動競技和比賽成績。
雖然基礎課在素質教育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高職教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但目前基礎課教學處境并不令人樂觀。
由于高職教育強調技能的培養,注重實踐性教學與實訓,要求專業課(包括專業基礎課和專業核心課)占40%,實踐、實訓課占30%,于是就有了“工學結合”“工學交替”“頂崗實習”“基于工作過程”等教學實踐模式。這樣,各專業的專業課教學普遍感到時間緊,課時不夠用。于是許多院校就將目光集中在了本來就不多的基礎課教學時數上(僅占總學時數的20%),對基礎課程能刪就刪,不能刪就壓,使基礎課教學的空間受到嚴重擠壓。如有些高職學院將“大學語文”全部刪除,其理由是學生已在中小學學了十幾年的語文,高職沒有必要再學習;“大學英語”也由原來的4學期先壓縮為3學期,再壓縮為2學期,即使2學期課時也很有限,第一學期周課時4,第二學期周課時2,個別學校甚至只開設1學期;“高等數學”也由原來的3學期壓縮為2學期,周課時由原來的4/4壓縮為3/3或3/2;“計算機基礎”除了計算機相關專業之外,其他專業均開設1學期,周課時僅為4;政治理論和思想教育課就更混亂不堪,“哲學”課被刪除,理由是高職培養的是技能型人才,無須太深的哲理,“毛澤東思想概論”“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被糅合在一起,“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律基礎”合并為“道德法律”,周課時僅為3。更有甚者,有些教學管理人員認為高職的基礎課無用,建議取消所有基礎課程。于是基礎課成了可有可無的累贅,其重要性在高職人才培養方案中大打折扣。而上基礎課的教師也覺得低人一等,有時為了開設一門課程或增加點課時數而來回奔波,甚至與有關人員發生爭執。結果嚴重地挫傷了基礎課教師的積極性。由此可見,目前高職院校基礎課的開設比較混亂,隨意刪減現象普遍存在,課程設置很不規范,隨意性較大,這就使得基礎課教學在高職教育中處于一種進退兩難的窘境,甚至有時感到無所適從。
造成基礎課教學在高職教學中處境尷尬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政策層面的,也有思想層面的;既有客觀的,也有主觀的;既有專業課形成的擠壓,也有基礎課教學本身存在的不足。因此,要改變高職基礎課教學的被動局面就要從以下方面入手:
1.全面學習、領會中央及教育部有關高職教育的文件和政策,準確理解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充分認識基礎課在高職教育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從思想上真正做到重視基礎課教學。要認識到高職教育是要培養熟練掌握一定技能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端技術型應用人才,而絕非單純的技能人才。要認識到隨意刪減擠壓基礎課教學是一種急功近利的做法,是目光短淺的表現,那將無異于中專、技校或者職業高中,其后果是犧牲了學生的發展潛力和未來的前程,也不利于全民素質的提高。還要認識到基礎課教學和專業課教學其實并不矛盾,如果安排得當,處理得好,非但不會發生沖突,而且基礎課教學會在很大程度上輔佐專業課教學。這一點對教學管理者來說尤其重要。
2.科學合理安排基礎課課程和教學學時。要按照教育部有關文件精神,確保基礎課教學在總學時所占20%的比例,至于每門課程所需課時數,則應根據不同專業的需要,適當予以增減。對于各專業都需要開設的通識基礎課,盡量做到統一課時、統一教材、統一進度、統一考查。教學管理人員應防止其他課程對基礎課的沖擊和隨意擠壓,確保基礎課教學的正常進行。
3.基礎課教學應與時俱進,不斷改進教學內容和方法,使之適應高職教育的潮流。要在知識體系內充分挖掘其實用部分,要在實用和技能培養上狠下功夫,要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模式,不一定每門課程都要是學期課、必修課,有些課程可以作為選修課,有些課程可以做講座,有些課程可以分段進行,有些課程可以只為部分學生開設。總之,基礎課教學應不求大而全,只求實用與精干,要通過各種形式,既讓學生樂于學習,善于學習,同時又不與專業課教學和實踐、實訓爭時間,爭空間。這一點對從事基礎課教學的教師來說尤其重要。
4.正確處理基礎課與專業課的關系,使之相互輔佐,共同完成高職人才培養目標。基礎課教學也需了解專業課,最大限度找出基礎課與專業課的契合點,在教材、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盡量貼近專業課,充分發揮基礎課在素質教育方面的優勢,為學生牢固掌握現代高端技能夯實堅實基礎。這就需要從事基礎課教學的教師不斷學習,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和適應社會發展能力,使自己能更好地服務于高等職業教育,同時也為自我發展拓寬空間。
綜上所述,專業課教學與實訓和基礎課教學是高職教育的左右手,高職院校應該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完成高職教育的光榮使命,培養出社會主義建設需要的高素質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彰顯出高職教育的高等教育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