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小艷 譚璐
“人文素養”一詞,可以追溯到14世紀中葉至17世紀初的歐洲文藝復興運動,該運動否認神的地位,提出以人為中心,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當代社會,人文素養被賦予更多的時代意義,主要是指人文科學的知識水平和研究能力以及其中體現出來的以人為對象和中心的精神品質。其核心意義依舊指向對人類生存意義和價值的關懷,這種對人的關注和對生命的關懷,可通過文史哲學、繪畫、音樂等形式表達出來。
人文、藝術、科學是人類精神的三大支柱,科學在當今社會得以蓬勃發展,人文素養卻遠遠滯后。而承擔“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科學研究、文化傳承創新”四大基本功能的各大高校,在人文素養方面的弱化、缺失,成為其發展的短板。教育部文件明確表明,加強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養已經成為高等教育十分迫切而重要的任務之一。楊叔子院士曾說過:“沒有現代科學,沒有先進技術,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打就垮;而沒有優秀歷史傳統,沒有民族人文精神,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打自垮。”
為了解理工科高校大學生人文素養情況,本文對廣西科技大學和柳州職業技術學校的400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發放問卷400份,回收388份,有效卷100%。通過整理和分析發現,很多理工科學生看重人文素養,但是大部分學生未能積極主動地去提高人文素養,把人文素養當成專業外可有可無的輔助品,理工科學生的人文素養存在很大提升空間。目前,理工科高校學生人文素養的不足表現為:
杜威認為:“知識具有人文主義的性質,不是因為它是關于過去人類的產物,而是因為他在解放人類智力和人類同情心方面做出了貢獻。”調查發現,理工科學生缺少基礎的傳統文化知識,除了專業書籍外,他們對其他書籍特別是人文類書籍涉獵較少,甚至有16%的人幾乎不看人文類課外書;每個學期看3本以上文史哲、繪畫、音樂等人文作品的學生比例不足28%;在購買人文書籍方面,僅有45%。問及“四書”“五經”具體內容時,僅有38%的學生回答正確。
科學給人真,人文給人愛。人文精神以人為中心,是對人類和生命的關懷,人文素養包含的對人的重視和價值的肯定的具體表現之一就是愛和悲憫情懷。然而,調查發現,68%的學生覺得人與人之間的冷漠大于熱情,加之學生中獨生子女居多,我行我素、任性而為的現象較多,缺少為他人考慮的奉獻精神。在“什么是情商”這一問題上,50%的學生表示不是很清楚,只有27%表示“了解,并能在生活中體現出來”。
人文精神的核心體現是愛,不僅是親人之愛,還應包含儒家所說的大愛。高校學生人文精神缺失還表現在同學之間溝通不暢,人際交往出現障礙,容易與他人發生矛盾。問及“與室友發生矛盾時怎么辦”這一問題時,9%的學生表示“主動與對方交流,打開心結”,25.7%表示“一定要等到對方找自己再道歉”,54%“看矛盾情況而定”,也有一些表示“看他(她)與自己的關系而定”,還有2%表示“無所謂,對自己的生活沒有影響”。
理工科高校缺乏“科學、藝術、人文是一個整體”的思路。在科技興邦的大浪潮下,許多理工科高校認為科技才是最重要的,藝術、人文不過是閑適生活的附屬品。然而,藝術、文學的作用并不簡單,“藝術潛移默化地影響人,一個人的藝術審美情趣是很能體現他的品德高尚還是低下……藝術精神是人對社會,對人生意義、價值的一種理解,一個人愛好什么樣的藝術,很能反映這個人的品德。反過來,我們通過對藝術的欣賞,不斷地來陶冶性情,也可以使我們對人生的價值不斷有新的體驗。”
理工科高校審美情趣和藝術修養的不足,表現在高校學生在審美趣味,如書籍、電影、電視節目選擇上的不足。經調查,在電視節目的選擇上,72%的人只關注八卦娛樂新聞,只有13%的人選擇科教、智育節目。對于電影,外國大片成為熱門首選,達80%,而國內愛國教育電影如《飛天》等,只有15%的人表示愿意去看。
審美情趣和藝術修養的不足,還體現在學生行為規范、儀表風度的不文明上,如在公共場所大聲喧嘩,衣著怪異、特立獨行,隨地丟垃圾,不注意公共文明,滿口臟話等。仁者愛人,馮友蘭認為儒家思想中的禮“意味著儀式,禮節,或社會行為準則”,從儒家傳統角度出發,不遵守規則的人,其人文素養也是不夠的。
對中國人來說,信仰的作用是“認識自己,連接世界”,而中國人的信仰本質是“愛,是救贖,是和諧”,信仰可以和理想一樣,成為人生的燈塔。在調查中,21%的學生表示有信仰,64%表示迷茫,9%不清楚信仰是何物,6%明確自己沒有信仰。李光耀曾表示,中國在21世紀的發展變化取決于三個條件,其中之一就是中國的下一代有沒有信仰。信仰關系著國家的命運,信仰的缺失理所應當引起我們的思考。
人文精神的缺失,還表現在上進心不足,對前途缺乏信心和勇氣以及自尊心、羞恥感的缺失等方面。例如,一些經濟困難學生掛科、逃課的現象也屢見不鮮,部分學生為了獲得助學金,不惜偽造貧困證明,夸大家庭困難程度,進行拉票等。
教育制度造成人文素養缺失的表現在于高考文理科分班。中學生在求知欲強盛的年齡,因為分科的原因被限制在文科或者理科兩個“獨立”的教育系統內,理工科學生對文學的涉獵范圍被大大縮減,思維和視野被局限。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在古代,“大學”有兩重意思,一是博學,二是“大人之學”。古人八歲學習“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等文化基礎知識和禮節,稱之為“小學”,十五歲入“大學”學習倫理、政治、哲學等“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學問。雖然“大學”的含義古今相去甚遠,然而,高校培養博學之材,為社會提供棟梁之材,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宗旨和古代的“大學”之意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但是,在現今學科駁雜的大學里,傳統文化逐漸被邊緣化,而新學科所帶來的人文氣息不足,漸漸造成了高校人文素養的缺失。例如,2013年下半年,中國人民大學將大學語文從必修課改為選修課,引發爭議,有人嘆息漢語失落了,有人力挺大學進行改革,對文科在高校的地位及高校學生人文素養的教育重新被審視。
目前,國家處在社會轉型期,經濟發展飛快,而做出卓越貢獻的首推工業的發展,服務業的比重也在漸增。學生的就業率成為高校教育質量高低的指標,就業的好壞作為專業開設與否的評價標準。經濟效益轉化快,就業面廣,工作職位提升空間大等諸多因素,使理工類專業成為學生、家長熱捧的“香餑餑”,也使家長、學生重理輕文,形成文科無用的觀念。
據新華社報道:截止2013年6月,我國手機網民達4.64億人。網絡帶來了知識、技術的更迭,拓寬了人們的視野,但也產生了不良影響:網絡游戲、電視劇、電影等迅速擴張其領域,信息傳播被娛樂、購物網站、八卦甚至虛假新聞覆蓋,而傳統文化、人文精神的傳播卻如老人般步履蹣跚。在調查中,每天使用手機聊天、瀏覽網頁至少7個小時的學生達35%。個人沉浸在網絡虛擬世界,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語言交流減少,“指尖的風采遮住了身邊的風景”,古人“來者日親,去者日疏”的人際交往方式被淡化。媒體調查發現,在50人就餐的小餐館,只有一人不玩手機,原本聚餐以增進情感交流的群體溝通方式漸漸被手機取代。且不說過度依賴網絡、手機對身體的不良影響,“還有與現實疏遠,為人意氣消沉冷漠,缺乏時間感……依賴手機會使人們的獨立生活能力每況愈下,最后造成情緒不穩定、易怒、多變、沒有自控能力、溝通能力差等后果。”網絡對人文素養的積極影響不能被否認,然而,在八方覆蓋而來的信息選擇上,社會和個人都有可能出現偏差,特別是虛擬世界里缺乏情感與愛的交流方式應引起思考。
理工科院校在培養學生方面,注重學生的專業知識、動手能力、創新意識,往往忽視了其他方面的培養。在問及“你認為校園人文活動存在哪些問題”時,50%的學生認為“活動少且覆蓋領域狹窄”,49.9%認為“內涵不深刻,參加后感覺沒什么收獲”,28%覺得“枯燥乏味,缺乏創新不具吸引力”,還有30%的人選擇“宣傳欠佳,影響力不夠,活動本身挺有意義”。事實上,不少的高校活動內容重復,形式雷同。就“講座”這一話題進行調查,89%的講座與理工科專業有關,而文學修養、養生保健、修身養性、儀表服裝類的講座不足10%。在“被講座”時代,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不足有待加強,單調乏味、理論性太強、艱深難懂的內容有待改良,主講人的表達方式有待提高等。
高校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重點在于提高文化課程的地位,樹立科學、藝術、人文是一個整體的思想。在理工科為主的高校,學科的建設、資源備置都傾向于回報率高的專業,折射出部分高校重實用輕人文的功利性短視,也凸顯出理工類專業的工具性。我國大部分高校未開設“大學語文”這一課程,而“大學語文教材中無論古今中外文學作品,都是跨越時空閃耀不朽魅力的經典之作,浸透作家深摯的公共關懷與強烈的社會擔當意識,散發豐沛的人文精神……青年學子放棄學習大學語文,或許會割裂人類薪火相傳的文化體系,亦會造成傳統優秀人文精神出現斷層。”2013年,北京《2014—2016年高考高招改革框架方案》征求意見稿中,將高考語文和文(理)綜分別調高30分和20分,并在語文學科中加強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考查,這是課程改革的新氣象。
1.提高教師修養。“為人師表”要求教師要提高自身的人文修養,使自身有知識,有文化,有涵養,有氣質,帶動人文教育產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功效。
2.增強招聘教師專業的多樣性。高校在招聘過程中,特別是招聘學生管理職位時,應摒棄必須要求理工科背景的理念,招聘來自不同專業背景的優秀教師,提高教師專業結構的合理性。
3.加強專業教育中人文知識的滲透。學科之間有相互促進的作用,理工科教師在專業教育中,融入人文知識,講好科學發展史中體現出的人文精神,讓學生感受先人的人格魅力,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荀子曰:“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因此,營造氛圍濃郁的人文環境以影響學生的行為規范意義重大。“三個課堂”理論已經提出多年,研究成果豐富,然而,其實踐卻遠落后于理論研究。在進行校園文化建設時,要注重形式和內容的統一,強調格調和內涵,提倡用精練、高雅、有內涵的活動來熏陶學生,如舉辦人文專題講座,從思維能力、欣賞水平等方面提高學生人文素養。
1.體現在企業招聘要求的改變。熱門行業成為家庭、學子熱捧的對象,而經濟回報率較低的文科性質專業則是冷鍋冷灶。因此,就業需要國家進行調控,企業的招聘應增加文科類專業的崗位,不可單純地以企業效益等功利性目的作為崗位設置的標準,企業在文化建設過程中應重視文科專業的力量。
2.社會價值觀的改變。在社會轉型期,特別是當下改革的“深水區”中,金錢至上、經世致用的觀念較為流行,誠信、道德等被邊緣化,物質構建和文化構建并未實現真正的并軌。因而,只有社會達成共識,才會引起人們對人文素養的珍視。
高校學生人文素養的培育是漫長的、持續的過程。這一過程中,既要實事求是,又要創新思想。范仲淹曾說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理工科高校學生人文素養教育最終要落實到對生命的意義和人生價值的認定中,這才是人文素養最后的落腳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