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蘭畔
當前,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迅速,無論從院校設置還是學生規模來說,都占據了我國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已經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是,應試教育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占據了國內高校教育理念的主流,以學習成績來衡量一個人是否能夠成才成為主要做法。在這種思想和做法的影響下,高職院校學生往往被認為是不夠優秀的,只是為了混得一紙文憑。其實不然。古人云:“因材施教。”高職院校可以針對高職學生的特點,采取適合高職學生的方法,堅持人人皆可成才的理念,那么將會收獲意想不到的人才培養效果。
高職院校學生來源多種多樣,既有應、往屆的高中畢業生,也有未成年的初中生。從整體上講,高職院校的學生在學習上相對落后,既有一般大學生的共性,又有其獨特的心理特征。具體表現為:學習基礎較差,進取精神不強;大多數學生的入學年齡為16~18歲,叛逆心理比較嚴重;文化素質參差不齊。
現在的高職學生大多數是“90后”,是家里的獨生子女,在家庭的寵愛中成長,他們往往容易形成較強的自尊心。這樣的孩子,經過高考的失利,自我否定、自暴自棄是他們的普遍表現。在這樣的情況下進入高職院校學習和生活,大部分學生不懂得如何調整心態,很難從原來的負面情緒中走出來,再加上其獨立生活的能力普遍較差,難以適應學校集體生活,處理學習和生活上的問題容易感情用事,自制能力差。另外,不少學生對未來很迷茫,不知如何規劃自己的人生,對獲取知識沒有強烈的欲望,也缺乏一定的社會責任心。
高職學生具備以上這些特點,并不意味著高職學生就難以成才。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閃光點,學校應該采取正確的方法去積極發掘。在當今“以人為本”理念的引導下,高職院校應將“成才”的概念科學化,在深入剖析高職學生特點的基礎上,采用科學的方法因材施教,一定能夠實現“人人皆可成才”的教育目標。
基于“以人為本”理念,高職教育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改革,通過科學方法的綜合運用,能夠培養出更加符合個體發展特性和社會需求的高素質人才。
人文素質教育選修課的開設必須結合高職院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既能夠開發學生的思維和創造力,啟迪學生的心智,又有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人文素質教育選修課應以閱讀和欣賞為主,如音樂賞析、文學賞析、美術鑒賞、大學生情感與人生等課程。在提高學生文化修養和道德情操的基礎上,讓學生學會與人和睦相處,學會自尊、自強、自信,使學生擁有平和的心態、健康的心理,激發學生的創造意識和創造能力,從而提高適應社會的能力。
高職院校應注意對現有選修課進行改革,最好面向全院公開征集選修課,加大選修課中公共藝術類課程的比例,更重要的是,應該高度重視公共藝術類課程的教學組織工作。例如,嚴抓授課教師的授課大綱、考試大綱,力求使此種選修課的開展能夠達到預期的目的。
高等院校是社會經濟和政治功能高度結合而生成的具有獨特功能的文化機構。而校園文化的建設恰恰也是高等院校建設和發展的重要環節,是為實現學校各項職能的服務的。校園文化是學生第一課堂外接受道德教育及藝術教育的途徑,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特點有別于本科院校,其功能包括育人、凝聚、約束。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主要表現為塑造大學生的思想,培養學生的樂趣,陶冶學生的情操,幫助學生拓寬視野、增長知識、提高能力、鍛煉意志、增強責任感、確立思想信念等;校園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現為通過校園文化來縮小來自五湖四海的學生之間的差別,因為這些來自不同地方的學生無論從語言、習慣還是閱歷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差距,需要校園文化求同存異,提高他們的集體意識和增強凝聚力;校園文化的約束功能主要表現為在制度的約束下,學生遵紀守法,教師為人師表,從而使廣大師生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能夠理性約束自己,更好地保護共同利益和共同信念。
校園文化對學生陶冶情操、塑造自我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高職院??梢酝ㄟ^定期舉辦講座、文藝匯演、各種競賽等校園活動,營造校園文化氛圍,豐富學生的課余文化生活,使學生在緊張繁忙的學習之余鍛煉身體、陶冶情操、增長才智,獲得美的享受。另外,還應做好圖書館和電子閱覽室等文化場所的開放工作,以及板報和校園刊物等文化陣地的建設工作,從而營造良好的人文素質教育環境。
高職院校倡導人文素質教育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成長為德才兼備的復合型人才,但這一過程還需要激勵機制來滿足學生對成就感和榮譽感的需求。激勵機制的構建應該考慮多元性的問題,不應僅僅局限于學習、競賽等方面,對學生好的想法、創新行為等進行激勵,可以激發學生的創造熱情,深化學生的思維,從而對學生的人文素質產生好的影響,形成學校與學生之間的一種良性互動。
獎勵學分制度就是在這種理念中產生的,它能夠加強對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個性發展,鼓勵人才冒尖,倡導學生積極參與科技創新、各類學科及技能競賽、社會實踐等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高職院??梢灾贫ň唧w的獎勵學分辦法,獎勵學分的認定范圍可以包括院級及以上各類學科競賽獎勵,還可以包括省級及以上英語、文化、藝術、體育類競賽等獎勵,還有院級及以上的學生科技創新項目,以及與學生所學專業相關的技能競賽獲獎、職業資格證書、綜合素質拓展等。
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明確界定了高職高專教育的概念,強調其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并指出培養出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是其根本任務。這種人才在具備一定理論基礎的同時,還應該具有較強的實際工作能力,能夠在企業第一線擔任管理和技術工作。
高職教育必須面向市場辦學,而且必須立足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所以必須注重加強對學生職業道德和職業技能的培養。在教學中,應積極進行教學方式方法的改革,努力實踐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大膽嘗試項目路徑教學,將原本獨立的課程進行有機整合形成項目,有利于激發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創新思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高職院校還要開設大量的實訓課程,培養學生具備相應的崗位技能,也可以基于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進行課程融合、制定專業核心能力測試標準、突出重點課程的學習、加大實訓力度,將學生真正培養成為企業用得上、上手快的實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