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強
近年來,網絡獲得了空前發展,在反映社會輿情方面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網絡輿情也因此走進人們的生活,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所謂網絡輿情,即網民以互聯網為載體來表達自身或從外部接收的一系列信息的總和。在載體方面,網絡輿情是特殊的,因而也有著自身的鮮明特點。
1.開放性與虛擬性。在形式、內容以及技術方面,網絡幾乎是無限開放的。網絡交往、溝通中,網民能夠輕而易舉地隱藏或改變自己的真實社會屬性。以網絡為載體的網絡輿情也繼承了網絡的這兩大特點,是開放的,又是虛擬的。
2.復雜性與多元性。網絡輿情的內容可稱得上是包羅萬象;網絡輿情的表達方式多種多樣,可以是文字,可以是圖片,也可以是視頻。網民素質有高低,立場有不同,所以,即便面對同一個問題,也存在多種看法,表現出了一定的復雜性和多元性。這種屬性給網絡輿情的管理工作以及引導工作帶來了極大的難度。
3.即時性與交互性。相較傳統媒體而言,網絡輿情更具即時性,也更具交互性。只要點開網絡,大學生便可獲悉當下的熱點新聞,并可立即針對其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4.波動性與非理性。受多方面因素影響,網絡輿情具有一定的波動性。在網絡上,匿名發言是最常見的一種形式,所以,網民言論通常很難得到有效的限制及監督。有些人出于自身利益考慮,發布一些負面消息,如制造謠言、揭人隱私、毀謗他人等,這樣的非理性言論在網絡上并不少見。
現階段,各大高校都在致力于信息化、網絡化的校園建設,并在硬件配套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資金。與此同時,幾乎所有大學生都擁有屬于自己的個人電腦。另外,在3G網絡不斷發展的推動下,手機上網這種方式也受到了大學生的普遍青睞。在此背景下,高校網絡輿情在傳播方式、速度、廣度上,均有了質的變化。這給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帶來了嚴峻的考驗。
1.網絡具有雙面性。其中有精華,也有糟粕,能給人們帶來實惠和助益,也能給人們帶來損失和傷害。部分辨別能力有限、自控能力較弱的學生可能會受到“不良信息”的誘導,從而犯下錯誤,嚴重情況下,甚至出現“三觀”的扭曲。
2.傳統思政教育教學模式受到了沖擊。教師的權威地位已經不像過去那樣明顯和穩固,學生在暢游網絡的過程中,自我意識增強,并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是非評判標準。受此影響,以灌輸式為代表的傳統思政教育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當今學生的實際需要。
3.網絡為各種思想提供了展示和爭斗的平臺。各種思想均試圖獲得更多人的接受和支持,在此過程中,網絡輿情發揮著前沿陣地的作用。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憑借深厚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在世界網絡領域中取得了話語霸權,并控制輿論導向,所以,網絡輿情存在一定的失真、失控問題。
4.網絡具有十足的誘惑力,已經發展成為學生生活中的重要部分。相較現實交往而言,一些學生更喜歡網絡上的虛擬交往,然而,一旦受到傷害,便會將由此產生的負面影響帶到實際生活中去,甚至形成心理障礙。目前,相關法律及技術還存在諸多不完善的地方,所以,短時間內還無法對那些錯誤思想及言論進行有效監管,這也會給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以及校園網絡文化建設帶來十分不利的影響。
現階段,網絡輿情給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帶來了新的機遇,也帶來了新的挑戰。在開展思政教育工作過程中,各大高校應充分考慮網絡輿情的特點及影響,采取合適的引導措施。
1.建立積極向上的校園網站。高校應本著“以人為本”的思想致力于校園網站的建設,并以此為根據地,宣揚正面、積極的思想,應對負面、消極的思想,從而為自身營造一個和諧、健康、積極的網絡輿情環境。一是內容上強調導向性。網站內容應以先進社會主義理論的學習為主,應以現實生活問題的解決為主,應以正確價值觀的系統構建為主,為學生營造一個積極、健康的主流輿論平臺。與此同時,可將一些知名度高且極具價值的理論著作或影視作品掛在相應版塊,并組織學生一起學習,一起討論,并將那些先進的觀點、優秀的總結放上去,使主流意識、健康思想能夠在虛擬網絡中成為主旋律。借助網絡宣傳陣地,將更有利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二是形式上呈現多樣性。首先,創建校園網站,并使其成為學校對內、對外的一個平臺;其次,設置熱點專欄,就學生普遍關注的網絡輿情展開深層次的剖析,從而使學生能夠認識到事情的本質;再次,積極開展國防教育,讓學生們了解國情和國際形勢,如果有必要,還可邀請相關領域的學者以網絡課堂的形式答疑解惑;最后,對評論進行嚴格管理、正確管理,一旦發現錯誤言論,應予以糾正。
2.建立監控預警機制。網絡具有雙面性,給人們提供諸多便利的同時,也埋下了各種安全隱患,如在有心人的刻意操縱下,網絡信息可能會失真,甚至朝著不良的方向發展,這種網絡信息所形成的輿論導向一旦成為主流,則有可能給高校以及社會帶來嚴重的危害。基于此,高校應建立監控預警機制以實現對校園網絡輿情的實時監控和有效引導,為思政教育工作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提供一個有效的載體。首先,應建立一支校園網絡輿情監控隊伍,并提供相關支持,確保工作順利開展。其次,應做好高頻詞語或熱門詞語的檢索工作,由此確定校園當下的焦點問題。對校園網絡輿情的發展及走勢予以密切關注,如果發現錯誤的觀點和言論,應予以正確引導和教育,情節特別嚴重時,還應向有關主管部門報告,總之,要將這些負面的東西扼殺在萌芽階段。最后,應建立健全網絡監控制度體系,使網絡管理更加規范化、系統化、科學化,如建立用戶實名登記制度。在致力于校園網絡輿情監管的過程中,應對網絡輿情展開深入而有效的分析,這樣做不僅有助于預防網絡不良事件,而且有助于高校思政教育引導的高效開展。
3.鍛造專業網絡政工隊伍。高校應致力于網絡政工隊伍的建設,從而更加突出思政教育的引導功能。該隊伍對其組成人員有著較高的要求,不僅要擁有較高的政治覺悟,而且要熟悉當前的網絡環境,能夠借助不同的網絡工具(如QQ、論壇及微博等)開展校園網絡輿情的引導工作、監管工作。高校應鼓勵學生在輔導員的幫助和指導下,建立班級網站,并通過它展示班級風采,如此一來,不僅有助于學生網絡知識的增長,而且有助于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借助這種形式,思政教師可完成自身角色的轉變,由過去的管理者轉變成現在的引導者,工作質量和工作效率自然將會得到大幅度提升。
網絡輿情信息鋪天蓋地,讓人眼花繚亂,給部分大學生帶來了一定的困惑,所以,他們更加需要“輿論領袖”予以積極引導。所謂“輿論領袖”,指的是那些在網絡輿情傳播和發展過程中,發揮主導作用的那些人,他們的見解深刻獨到,得到了大部分網民的認可,號召力十足。所以,在鍛造專業網絡政工隊伍的同時,學校還應該挑選一批合適的學生,引導他們朝著“輿論領袖”的方向發展,以他們為媒介,宣揚正確的價值觀,引導網絡輿論的健康發展。
4.處置突發的網絡輿情危機。目前,高校突發事件時有發生,受到了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由于處置經驗不夠豐富,應急機制不夠健全,常常造成信息公布遲緩的局面,這給一些謠言提供了滋生的時間和空間,形成負面、消極的網絡輿情,最終給高校日常工作的正常開展帶來極大的不利影響。所以,建立突發網絡輿情危機的應急機制,便顯得十分重要和必要了,這也是做好高校思政教育引導工作的一個關鍵環節。
首先,建立應急機制。高校應建立健全突發網絡輿情危機的應急機制,從而規范該類事件的處置流程,避免過去那種無序處置狀態。在此過程中,還應借助網絡政工隊伍的力量,到網絡上主動披露真實情況,讓那些虛假的負面網絡輿情“站不住腳”,從而突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其次,編制應急處置預案。高校應針對突發網絡輿情危機這一問題編制相應的應急處置預案,明確各個部門,甚至每個人的權責。一旦出現突發事件,學校應結合實際情況,啟動針對性的處置預案,避免事態的惡性發展。
最后,強化正式渠道的信息披露。在處置突發網絡輿情危機的過程中,高校切忌采取單純封堵的辦法,而應采取疏、堵結合的辦法,落實網絡輿情危機響應機制,對一些事實進行主動澄清,使真相大白于天下。這樣做,一方面能夠有效遏制謠言的散播,另一方面能夠獲取公眾的信任以及師生的支持。高校應借助一系列網絡思政教育模式,重點強化大學生明辨是非、分清好壞的能力,使他們養成文明上網、健康上網的習慣,最終營造一個滿足高校思政教育引導要求的校園網絡輿情環境。
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以此為基礎的網絡輿情將會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高校也不例外。網絡輿情為高校思政教育帶來了難得的發展良機,也制造了諸多麻煩。網絡輿情環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獲得了更大的發展空間,無論是滲透性,還是影響力,又或是吸引力,均取得了明顯改善。與此同時,高校思政教育也面臨著嚴峻考驗,如傳統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已經越來越跟不上時代的腳步,理念上的轉變以及模式上的創新已經迫在眉睫。有鑒于此,本文針對網絡輿情下高校思政教育引導措施展開了積極的探討,并提出了相關建議,包括建立積極向上的校園網站,建立監控預警機制,鍛造專業網絡政工隊伍,處置突發的網絡輿情危機等,以期為各大高校相關工作的開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