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芳
近年來,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針對性、實效性,各地都進行了積極探索。徐州工程學院在探索與實踐中,摸索出“雙通雙融”的新教學模式,即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在內容上與地方歷史文化和社會發展中的鮮活案例貫通與融合,在層面上與學校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特別是校園文化建設貫通與融合,從而形成了立體化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體系,并做到廣泛參與、形式多樣、注重實效,取得了顯著成效。本文結合徐州工程學院在思政課中的實踐,深入探索如何將地方特色資源轉化為思政教育資源,提高思政課的教學效果。
什么是地方特色資源,研究者有不同看法。有人指出地方文化資源是指一定區域因歷史文化積淀所形成的資源形式,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思想文化三個層次。也有人說地方文化資源包括市、縣范圍內的文藝人才資源、民族文化資源、歷史文化資源以及同文化發源緊密聯結的文化設施、資金等。筆者認為運用于思政教學的地方特色資源應包括以下幾個內容:一是地方物質文化,如歷史遺址、遺跡、村落建筑、名人故居、革命紀念地、檔案館、地方企業和民間資料等;二是地方精神、制度文化和思想文化,如地方民俗、地方文化品牌、地方企業文化等;三是地方現實發生的事件和有影響的人物事跡等。
1.理論依據。中共中央于1994年頒布的《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就提出:“愛國主義教育的素材非常廣泛……各類博物館、紀念館、烈士紀念建筑物、革命戰爭中重要戰役、戰斗紀念設施、文物保護單位、歷史遺跡、風景勝地和展示我國兩個文明建設成果的重大建設工程、城鄉先進單位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場所。”中共中央、國務院2004年頒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第二十五條也要求“全社會都要支持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充分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對大學生的教育作用,各類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烈士陵園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對大學生集體參觀一律實行免票。”這些文件表明,國家明確要求各單位包括高等學校要充分發掘和利用地方特色資源,進而實現思政課的教學目標。
2.資源依據。一是地方特色資源的親和力強。地方特色資源能使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置身于其中、躬臨其境而具有不可替代的地域氛圍和近距離的親和力,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一種強烈的親切感和認同感,增加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參與意識,改變思政課老師教、學生聽的模式。二是實踐可操作性強。面對既熟悉又從未深究的地方文化,學生可去查閱地方資料,觀察周圍生活,訪問歷史事件的當事人、知情者或目睹者進行調查,搜集材料。讓學生對地方特色資源進行考察、調查、體驗,操作起來既經濟又簡便易行,使思政課的實踐教學不是停留在有名無實的狀態。三是形象直觀生動,方便學生將書本知識與自身生活、社會實際有機地整合起來,更好地理解理論知識。
3.目標依據。“欲放眼天下,應心懷鄉土”,從愛家鄉上升到愛祖國,將地方特有的豐富的文化資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有利于貫徹思政課的教學目標。前蘇聯著名教育家加里寧說過,關于愛國主義,是從深入認識自己的故鄉開始的。愛家鄉與愛祖國在情感上是一脈相承的,家鄉是看得見的祖國,祖國是擴大了的家鄉。高校學生對于自己的家鄉和學校所在地的第二故鄉都有著特別的情感。開發地方歷史文化資源,并運用到思政課教學當中,容易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學生通過對家鄉這些觸手可及的歷史文化資源的了解和認識,由家及國,從而激發起對國家的熱烈情感,熱愛自己的國家。
1.地方資源進教材、進課堂,內化為理論教學。強化案例教學,建設地方案例教學資料庫,彌補現有思政教材的不足。
徐州工程學院針對思政課程教學要求,從革命傳統、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實踐三個方面,從徐州豐富的教學資源中選取案例,提煉編寫,制訂成冊,在課堂教學中使用。同時收集、編寫徐州地方案例,剪輯、下載課堂輔助教學視頻,設置針對課程案例教學討論辯題,從而形成地方案例教學的豐富資料庫,最大限度地用好用活徐州所擁有的豐富教學資源。
在案例教學中,要精心選擇和設計,強調針對性和實效性。如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中講洋務運動時,以徐州利國驛煤礦和津浦鐵路為例,分析民用企業的發展,讓大學生感知歷史、體味歷史、觸摸歷史。意識到歷史不是距離我們很遙遠的書本知識,而是一個個具體而鮮活的行為,使本身空洞的理論講述落到具體可查的周邊的人和事上。
注重穿插式教學法,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在課堂講授時,應根據教材內容的需求,靈活穿插與之相關的本土人物和本地歷史上發生的重大事件,如地方志、地方史料、人物傳記、回憶錄、歷史圖片或者歷史與現實中比較熱點的重大問題等,從而豐富教學內容,帶動課堂氣氛,提升教學效果,這是地方歷史文化資源進課堂的主要方法。
2.多參與,多體驗,外化實踐教學。“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對學生來說,沒有體驗,教育者的觀點和結論就沒有生命。所以思想政治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對于促進大學生了解社會、了解國情,增長才干、奉獻社會,鍛煉毅力、培養品格,增強社會責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重視地方實踐基地建設。為了讓學生更加直觀地體悟教學內容,形成情感共鳴,徐州工程學院積極努力建立了相對穩定的四類校外實踐教學基地:愛國主義、民族精神實踐教育基地——革命紀念館、博物館、地方民俗館;人倫教育基地——社會福利院、孤兒院;現代化人才培養教育基地——市規劃館、新農村建設示范村、大型企業集團、大學生科技創業園;國防、法制教育基地——地方駐扎部隊、地方檢察院。第二,突出實踐主題的精心設計。好的實踐主題有利于思政課教學目標的完成。如設計“馬莊的過去和現在”,讓學生深入了解改革開放給中國農村帶來的變化,進一步理解改革的必要性。第三,強調實踐方式的多樣提供。根據實踐內容和學生主體情況不同,應提供多種實踐路徑,以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躬行體驗式實踐教學,主要是利用地方資源的各種物質載體,讓學生在客觀真實的史跡文物面前去親自感知和體驗。研究創作式實踐教學,主要是結合大學生的專業特長開展以地方資源文化為主題的學術研究和專業創作活動。欣賞娛樂式實踐教學,主要是通過欣賞文藝作品和開展文藝活動,讓學生在休閑娛樂中受到地方文化的教育和熏陶。第四,強化學生深入社會、服務社會的能力。要促使學生向實踐學習,向社會學習,就要把理論同實踐相結合,引導學生走出校園。徐州工程學院組織學生深入工廠、農村、街道、社區和軍營,參觀調查,撰寫調查報告或心得體會,并將課外學習心得在課堂上進行交流、討論,增加學生的親身體驗與感受,實現小課堂到大課堂的轉變,深化理論滲透的效果,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動手能力。
3.強化校園文化建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其中校園文化就是一個重要環節和有效載體。利用學校的校報、學報、廣播、電視等媒體加強對地方文化的廣泛宣傳,特別要加強地方資源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構建地方資源成果網絡教育的平臺。總之,使地方文化在大學校園中處處可見、可感、可學,從而讓廣大師生在體驗式、情景式、滲透式的地方資源運用的教育教學中受到熏陶,在寓教于樂中受到教育。
第一,以富有地方人文特色的紀念主題活動為載體,有針對性地提高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如每年的清明節組織學生到淮海戰役烈士紀念塔舉行祭奠活動。第二,通過地方文化的“走進來”與學生的“走出去”,有效提升學生的政治素養。(1)“走進來”一是在學校網站和學校社團刊物上開辟地方文化特色欄目,諸如歷史名人研究、文化遺址、地方山水文化、文學名篇等對地方文化進行推廣;二是邀請地方有關人士來校講學報告,宣傳地方文化;三是組織社團成員搜集記錄地方文化,整理相關歷史文獻,采集本地區有價值的民俗與鄉風,適時舉辦圖片資料展,讓學生對地方文化有更感性的認識。(2)“走出去”是組織社團成員參加地方文化活動和調研活動。如徐州非物質遺產傳承和兩漢文化演變情況調研、徐州現代企業文化調研等。
1.整體性原則。地方文化資源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是思政教學的重要資源,但它也具有地域特征。因而我們在運用地方資源時,不能僅就事論事,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而要能見微知著,一葉知秋,將一時一地之事放到整個中國近現代歷史的進程中、整個中國的視野下來分析。地方資源應與其他思政教育資源、校園文化建設、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等結合起來,使教育教學資源形成一個互相關聯、互相促進的實踐育人體系,共同發揮實踐育人的作用。
2.適度性原則。地方文化資源必須運用得宜,如果運用過多,時機不當,便會本末倒置,嚴重脫離教學大綱,而且還有可能挫傷學生的學習興趣。思政課是高度統一的國家課程,地方文化資源的使用是為了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要服務于教材大綱。教師對于地方案例、錄像和圖片等使用的時機和方式要準確恰當,要使其成為課堂教學中的有機組成部分,而不能喧賓奪主。同時由于學校在地域特點、師資力量、學校經費、學生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差異,所以地方文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還要因地、因時而異,循序漸進,量力而行。
3.客觀性原則。在使用地方文化資料時,一定要秉持一種客觀公正的心態。不能因為對家鄉的感情而不顧客觀事實,任意夸大,文過飾非。在將地方資料運用到思政課教學時,一定要引導學生客觀辯證地看問題,爭取做到不溢美、不掩惡、不苛求、不以偏概全。
“雙通雙融”就是以課堂和實踐教學為支撐、以校園文化為舞臺、以實踐基地建設為龍頭組成了多層次立體化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體系,充分利用具有鮮明的地域感和時代感的地方資源,促進了理論與社會實際的結合,拉近了廣大同學與社會的距離,使思政教學更加貼近生活,貼近教育對象,貼近實際,育人工作更有說服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