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恭正
案例教學是根據教學的需要,選用與其相匹配的案例并進行綜合分析,采用靈活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相互交流,啟發其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進而掌握新的知識、提高綜合素質、培養鍛煉實際工作能力,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結合,使知識和能力得以迅速升華的一種教學方法。20世紀初案例教學方法由哈佛大學首創后流行于歐美和其他一些國家。20世紀80年代,案例教學被引進到國內后,應用于高等教育某些學科的教學,受到了教育界和學生的歡迎。
1.互動性。案例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只講案例而沒有學生對教學活動的積極參與就不成其為案例教學。在案例教學中,教師是編劇,是導演,而學生是演員;同時,教師與學生之間處于相對平等的地位,學習是在動靜相宜、變化有序、活潑高效的民主氛圍中進行的。通過變換學生的角色,把學生推到前臺,讓學生充分表演,打破傳統教學中的“一言堂”“滿堂灌”的教學方式。這不僅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而且也有助于教師通過互動交流,從更深的層面上找到解決問題的新思路、新對策,從而做到教學相長,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2.存異性。案例教學的突出特點就是它不刻意追求共同的答案。在案例教學中,對同一個問題必然會存在多種認識,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案,因為案例太具體了,對它的求解就會存在多種具體的對策,對策只要是具體的而不是原則的,通常情況下就不會只有一個。應該說,案例不是沒有答案,特別是那些久經推敲的案例,總會隱含著人們所共同認可的一些行動或對策,從而對學生起著某種提示或引導作用。但這些答案都不具有唯一性,更不能說是所謂的最優答案。無論是教師的意見,還是學生的意見,都只能是一種參考,因為誰都沒有理由否定還可以有更好的解決問題的辦法。所以,引導和提倡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分析問題,鼓勵創新,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案例教學的基本要求。
3.實踐性。學習理論的目的在于應用。傳統課堂教學只注重知識的傳授和理論的講解,認為課堂教學的任務只是傳授知識和理論,而運用他們解決實際問題是學生課后乃至畢業后的事。案例教學正確處理了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強調課堂教學要培養學生將理論應用于實際的能力。課堂教學既是學習理論的過程,又是運用理論解決問題的過程。理論聯系實際、用所學理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在案例教學的課堂上不再是停留在口頭上的說教,而是摸得著看得見的實踐活動。案例教學在講清基本概念、基本理論的前提下,引導學生注重對實踐活動的研究和思考,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其適應能力。一方面,案例教學中的案例都是人們實踐活動的精彩片段和剪影,學生可以通過案例感知實踐、了解實踐;另一方面,案例教學通過學生的前臺“表演”,加之教師的剖析與引導,不但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問題的性質,還能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實戰”鍛煉,從而在課堂學習中積累實踐經驗,增強對實踐的適應能力。
案例教學的以上特征,從外在形式上顯示了它和傳統課堂教學的區別。但是,案例教學不僅僅是啟發式、研討式的教學方法,最重要的,它是高等職業教育適應時代發展要求,構建科學合理有效的教學機制,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和主動學習精神,造就與時俱進,全面發展人才的必然選擇,體現了當今時代所要求的新的教育思想和觀念,順應了時代發展的要求和教育改革發展的趨勢。
1.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融為一體的原則。實施案例教學的主要目的或者說唯一目的就是把傳統的教育教學由知識傳授型向能力培養型轉變,讓學生在案例教學中動手動腦,既輕松掌握基本知識,又培養其將知識應用于實際的能力。因此,在案例教學中應遵循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融為一體的原則。
2.外在誘發向內在動因轉化的原則。在案例教學中,教師是導演,是課堂的主導者和組織者。教師應該循循善誘,啟發誘導學生進入“演員”的角色。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根據既定的教學任務、教學目標、教學目的,發揚課堂民主,充分運用小組討論、雙向問答、師生換位、生生互動等教學新方法,以此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讓學生在教師設定的案例情景、即時性問題中自覺不自覺地產生內在的動力和興趣,在身體力行中掌握知識、養成技能。總之,在案例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運用外在誘發向內在動因轉化的原則,通過外部場景、問題的設定,引導學生進入狀態,成為場景中的“表演者”和即時問題的“解決者”,既牽著學生的“牛鼻子”走,又讓學生興趣盎然,由此教師達到了教學目的,學生也學到了知識和技能。
3.“兩主”作用相統一的原則。案例教學使教師不再唱獨角戲,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傳統教育教學方法中,學生只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談不上積極主動性,更談不上所謂的主體地位。在案例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把自己的主體作用得以充分展現。當然,教師在案例教學中并不是可有可無的角色,恰恰相反,教師是整個課堂活動的主導者、組織者,教學目的能否達到,學生能否學到知識和養成技術,關鍵在于教師的主導作用能否發揮、怎樣發揮。在案例教學中,如何把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有機結合起來,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應該孜孜探求的問題。
4.合理組織與有效控制相統一的原則。在案例教學過程中,要對影響教學效果的主要因素加以合理組織和有效控制,保證各教學要素的合理配置和有機聯系,使各種教學方法、手段、組織形式優化組合。同時,要注意教與學雙方信息的反饋和調節,保證教學過程的正常進行,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5.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統一的原則。教師要對所教班級的每一位學生的知識基礎、天賦智商、興趣特長、所需所想、疑難問題、性格氣質等都要了然于心。只有這樣,才能在教學中做到因材施教、對癥下藥。在把每位學生“銘記在心”的前提下,通過案例教學,既照顧一般,又注意特殊,讓大部分處于“中間”狀態的學生學到普遍性的知識和技能,同時讓處于“兩頭”狀態的學生學到適合于自己特殊性的知識和技能。如果能夠讓先進生掌握了高于普遍性要求的知識和技能,讓后進生掌握了雖然低于普遍性要求但卻切合他們實際情況的知識和技能,那么案例教學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實踐證明,案例教學既是遵循高等職業教育規律的具體表現,又是創新課堂教學、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
1.案例教學能夠促進理論與實際的統一。案例教學這種創新式的教學方法是理論與實際的結合,是實際驗證理論,用理論分析實際,把抽象思維和生動直觀結合起來,使難懂難用的理論變成好懂會用的理論,改變只去講而不去用或不會用的理論脫離實踐的學風。案例教學作為一種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方式,它一頭是理論——學生要掌握或已經掌握的理論知識,另一頭是實際——教師選用的教學案例,而課堂討論則把二者聯系了起來,從而實現了用理論分析實際、用實際驗證理論進而掌握理論知識、提高能力的目的。
2.案例教學能夠促進形式與內容的統一。任何客觀事物都是內容和形式的對立統一。從高等職業教育教學的內容看,有些內容邏輯性較強,因此需要采取系統講授基本理論的方式方法,重點解決學懂弄通的問題,為今后的實踐活動提供理論武器。有些內容實踐性較強,因此需要采取多種分析、研究、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重點尋求掌握實踐發展的規律性。案例教學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方法,它新在師生互動,講練結合;新在多家爭鳴、求同存異,有效地滿足了學懂會用科學理論知識、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強化素質教育的教學內容的基本要求。因此,培養和造就具有創新精神、創新意識、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新型人才,便成為高等職業教育教學內容的基本要求,而案例教學就是適應這種要求的一種好的教學形式。案例教學通過具體案例的討論與分析,去誘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去提高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和開拓創新能力,使學生在運用所學知識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達到既掌握知識又提高能力的目的,從而實現形式和內容的統一。
3.案例教學是知識轉化為能力的催化劑。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素質和綜合能力。知識是能力的基礎,但獲得了知識并不等于提高了能力。知識和能力之間存在著一個由前者到后者的轉化過程,而實現這一轉化的根本途徑就是實際操作和實踐。案例教學就是一個知識轉化為能力的過程。學生運用所學理論和知識,針對案例設置的問題進行思考和討論,提出解決問題的見解和對策。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自學能力、分析綜合概括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應變能力得到了充分鍛煉、發揮和提高。這是其他教學方式都難以做得到的。
4.案例教學能夠促進教與學的統一。通過教師的積極引導與組織,使學生置身于教學活動中,這不僅活躍了課堂教學,把一些抽象的理論問題變成了現實中的實例,而且也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培養了他們把所學的知識很好地運用到實踐中去的能力,從而達到了教學目的。通過案例教學這種形式,能夠有效了解學生所遇到的各種實際問題,并通過相互交流、共同討論,使教師的傳道水平能夠得到提高,使學生的困惑能夠得到解釋和說明,從而達到教學相長。
5.案例教學是深化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切入點和突破口。它有利于調動教學雙方的積極性,實現理論和實踐的有效結合。就教師而言,案例教學要求教師要吃透相關理論,站在相關學科的角度上去把握研究對象的重點和難點,做到言之有據、論之深刻,案例教學的過程實質上是教師展示理論功底,演示科研成果、科研方法的過程;從學生的角度來看,案例教學有利于推動學生研究性地學習,他們要帶著疑難問題進行理論思考,而不是被動地接受一些新知識、新難點。案例教學把系統理論和具體分析案例結合起來,以理論案,議案論理,從而豐富了教學內容。當然,案例教學不僅是一種課堂教學手段和方法,更是一種先進的教學思想,實行案例教學必須要引起人們教育觀念的變革:實施案例教學需要大量的案例,建立案例庫刻不容緩,同時也提出了編寫新教材和對原有教材修改的要求;案例教學要有高素質的教師來擔任,師資隊伍的建設又有了新的要求;而對學生學習成績的考核,需要從命題、考核方式等幾方面的改革入手,以適應和配合案例教學的開展。總之,隨著案例教學的推廣,必然會引發高等職業教育的一系列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