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德 翁曉波 劉大文
本文定義的深圳“大職教”,是指深圳經濟特區建立以來,由市教育、人社、文體旅游、民政等各系統舉辦的,以培養各行各業技能人才為目標的,包括全日制、非全日制學歷和非學歷在內的公辦、民辦中高等職業教育及職業培訓。深圳建市30多年來,職業教育的發展狀況如何,職業教育對產業發展的貢獻度多大,新形勢下深圳職業教育如何改革發展,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弄清楚。本課題經深圳市政協主管領導批準,由市中華職業教育社立項并組織實施,采用實證研究方式,旨在系統摸清35年來深圳“大職教”發展的具體情況,重點聚焦深圳“大職教”的資源現狀、發展特色、存在問題及成因,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相關對策。調研計劃由基礎組和訪問組分別實施。基礎組主要運用歷史調查法和文獻調查法,輔以問卷和專題座談的方式,先后向政府相關部門、企業和行業協會及典型學校發出調查問卷327份,在職工密集的寶安、龍崗和龍華新區組織了12場139人參加的小組訪談會。訪問組重點走訪了深圳第一職業學校、第一職教集團、第二職業學校、攜創技工學校、海龍教育公司等單位,舉辦了全市職業學校校長調研工作座談會,多維度豐富調查樣本數據。此外,訪問組還先后赴重慶、澳門和南京參觀訪問了近10家典型職業院校,作為本課題進行比較研究和借鑒的外部樣本。整個調研活動歷時半年,結果如下。
1.資源狀況。截止到2013年,由深圳市政府投資建設的全日制高等及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分別有3所和22所(含技工學校2所),3所高職院校分處南山、龍崗和福田,22所中職校分布在除大鵬新區之外的9個行政區,每區2~4所不等。由市行政主管部門批準的非學歷職業培訓和成人教育機構有702家,其中,屬市、區兩級教育局批準的非學歷民辦職教、成教機構419家,屬市、區兩級人社局批準的職業培訓機構283家。近十年來,深圳政府對公辦職業院校的基本建設投資有了大幅度提升。2005年以來,深圳市政府共投入40多億元用于新建、改建和擴建職業院校,有中央財政支持建設的國家級實訓基地30個,市、區兩級財政支持建設的職業教育校外公共實訓基地30多個。
調查表明,深圳全日制中高等職業教育總體發展平穩。第一,全日制公辦職業院校年度招生規模增幅較小。以2012年為例,全市22所公辦職業技術學校共計招生1.22萬人,為全市高中階段學校當年招生數3.75萬人的1/3、全市普通高校當年招生數2.58萬人的1/2。全市公辦職業技術學校當年平均每校招生僅為545人,2012年前后年度數據基本與此數據持平。第二,在校生規模相對較小。2012年全市22所公辦職業技術學校在校生規模總計為3.21萬人,為全市高中階段在校生總數10.97萬人的1/3,高職學校人數占全市普通高校在校生總數7.56萬人的1/2。第三,畢業生相對較少。2012年全市公辦職業技術學校畢業生共計0.95萬人,為全市高中階段畢業生3.19萬人的1/3,高職畢業生占全市普通高校畢業生總數1.83萬人的1/2。上述數據表明,深圳中高等職業教育辦學規模只相當于全日制普通教育辦學規模的1/2左右。
2.發展特色。總體來看,深圳職教事業起步較晚,從無到有,在短時間內獲得了長足發展,其中起決定作用的是政府對職教事業的高度重視。例如,深圳市政府去年批準實施的《深圳市中等職業技術教育改革和發展行動計劃(2011—2015)》,不僅對職業教育的政策支持力度大,而且經費投入力度也越來越大,今后幾年,每年年度新增的教育經費將超過50億。雄厚的資金投入使深圳現有職教資源存量不斷得到優化。“不求辦多,只求辦精”,在一定程度上不失為深圳職教發展的一個特色。
第一,學校數量不多但優質示范校比例較高。深圳現有的22所中職學校中,國家重點校5所,省級重點校2所;技工學校中的國家重點校2所,省級重點校2所。也就是說,深圳省級以上重點示范校為11所,占全市職校總數22所的50%;現有3所高職學校已有2所進入國家級示范校,占高職??倲档?0%。深圳中高職學校重點示范校比例明顯高于其他城市。此外,中央財政支持建設的實訓基地已達到22個,組建中等規模的職教集團2個,這些資源在深圳職教改革中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第二,學校數量不多但職教品牌的創新較多。例如:聞名省內外的新鵬職高的“工學交替”模式;聞名全國電大系統的開放職?!半p元制中職—電大直通車”模式;享譽全國中職系統的第二職校創維校區“廠中校”模式;被教育部命名的寶安職?!捌跫s型、廠中校、六層推進、三方受益”模式;被全總命名的廣東省唯一一家“全國總工會農民工技能培訓示范基地”等。
第三,學校數量不多但技能大賽所獲殊榮不少。在近幾年全國職業院校系統技能大賽中,深圳成績屢居全國前列。例如:2012年獲得一等獎14項19人次,二等獎20項21人次,三等獎27項40人次;在2012年全國職業院校學生技能作品展洽會上,深圳榮獲一等獎4個、二等獎8個、三等獎7個、優秀獎24個。
第四,學校數量不多但民辦職業培訓機構數量龐大。從民辦培訓機構的調查結果來看,深圳民辦職業培訓撐起了深圳“大職教”的半壁江山。目前,經市、區教育、人社、文化、民政等部門注冊的培訓機構(含成人學校)中,44%為公民個人舉辦,45%為民營企事業單位舉辦,約11%為行業協會和大型國企舉辦。在市人社局注冊的222家培訓機構,年培訓量高達70多萬人次,占全市年培訓總量近50%。深圳民辦職業培訓的特點是不限戶籍,不論身份,面向人人,體現了職業教育的本質屬性。
1.深圳職教資源嚴重不足,對產業發展的貢獻率極低。一是中高職院校數量較少,規模偏小。深圳現有22所中職學校中,市教育局主管的19所中職校是深圳職教行業的主體,中職技能人才年平均貢獻率約為1.6%。2011年,深圳高等職業院校招生15141人,畢業12429人;中等職業學校招生22925人,畢業12833人,深圳中、高職每校對社會技能人才貢獻率分別為0.1%和1%;深圳高職院校只有3所,在校生38811人。按年需求高技能人才10萬人計算,深圳目前高技能人才自給率約為12%,社會貢獻率依然處于低水平。二是職業培訓能力不足。深圳職業培訓機構的絕大多數規模小,實力弱,層次低。從辦學規模來看,年培訓量在500人以下的占40%;500~1000人的占20%;1000人以上的占39%;萬人培訓量以上的約占1%。從教學場地來看,500平方米以下的占37%,500~1000平方米的占29%,1000~5000平方米的占28%,5000平方米以上的僅為6%。
2.專業設置偏離產業需求,同質化、普教化、碎片化傾向嚴重。調查顯示,在3所高職院校已開設的近80個專業中,計算機、電子、通信、市場營銷、媒介、設計、消費品生產、物流等近10類專業的重復率為100%;管理、人力資源、行政、汽車、工程機械等5類專業重復率為70%;22所中職校有近八成學校重復開設計算機、通信、電子、市場營銷、媒介、設計、消費品生產、物流等10個專業;近五成學校開設財會、金融、動漫、珠寶等六個專業,普遍不開設或很少開設生產一線所需要的車工、焊工、裁剪、電工、模具等專業。調查還發現,有的中職學校還開設了所謂的“國際班”,其實是為了滿足少數有國(境)外教育消費需求、希望獲得國(境)外大學文憑的戶籍家庭子女提供的有償教育服務。還有些學校內設“高考補習班”,為參加高考的學生提供“惡補”服務。上述教育形式在多數培訓機構不同程度地存在。例如龍崗區的培訓機構培訓量每年達到40000人次,而實際為一線技術工人提供的培訓每年不足2000人次。
3.深圳職校在省一類、國家一類和世界技能大賽中處于落后地位。國家級技能大賽分為國家一類和國家二類,國家一類指跨行業(包括各級各類工業企業、服務行業、科研院所、職業院校)舉辦的大賽;國家二類指國務院某個部門單獨舉辦的大賽。深圳近年來獲得的全國技能大賽獎項屬于國家二類技能大賽獎項。2012年廣東省職業技能大賽(省級一類大賽)有63個職業、77個組別,深圳職教界獲得前三名的僅3人,而廣州市職業院校獲得前三名的共64人,遠超過深圳職業院校獲獎人數。2012年世界技能大賽中,廣州職業院校獲3項獎,深圳職業院校獲獎為0。2013年德國萊比錫第42屆世界技能大賽中,廣東省職業院校參賽者獲獎8人,其中6人為廣州市職業院校學生獲得,深圳職業院校獲獎仍然為0。
4.民辦職業教育受歧視,發展前景堪憂。民辦職業院校在建校申報校名時屢受阻礙,師生沒有享受與公辦院校師生同等的待遇,人員培訓也受阻。此外,民辦職校受歧視還引發辦學內訌。調查中也發現,2013年有23%的民辦教育機構得到了政府資助,但額度只占民辦教育機構總收入的2%。此外,民辦職業院校在繳納稅收、經費投入方面與公辦學校不平等。
出現以上問題有以下原因:一是用普教的理念辦職教。調查發現,一方面,技能人才缺口較大,職業院校畢業生數量不足;另一方面,中職畢業生缺乏順暢的上升通道,難以進入高職院校深造。二是過分依賴“人口紅利”。深圳產業起步于“三來一補”的簡單加工業,普通農民工都可以勝任這類工作崗位。充裕的勞工資源使深圳“依賴人口紅利”,加上受“重普教,輕職教”“重學歷、輕技能”“重白領、輕藍領”等觀念的影響,“普高熱、大學熱、出國熱、白領熱”蔓延。經濟學家厲以寧認為:“低人口質量的持續將會衰減人口紅利。我們已經從技工時代步入高級技工時代,普通技工已經越來越不適應新型產業需求。只有通過教育培訓和再培訓,才能使人口紅利水平得到維持?!比抢娲笥诠?。職教行業存在強勁的逐利行為,即在專業、課程、教材等技術層面出現以模仿、抄襲為代表的低投入、高效益、小風險的發展方式,導致職教辦學同質化、企業連年“技工荒”。行業的逐利行為使政府部門利益獲得了合法土壤,導致部門分割、各自為政。四是體制制約活力。公辦學校一直沿襲政府“行政化編制”和“體制化管理”,教師成為“準公務員”式的特殊群體,師資隊伍喪失了更新機制和活力。教師絕大部分來自普教,缺少必要的職教理論素養和實踐經驗;行業交流、技能比賽和教育教學研究風氣淡薄,缺少全市統一規范的專業評價機制、評價標準以及開放透明的社會化、大眾化監評機制和途徑等。這些造成深圳職教總體資源存量偏小,能量不足,質量一般,社會影響力偏低。
1.整治存量,規劃增量,逐步擴大職教資源總量。建議擺脫“以戶籍人口(200多萬)為職教發展規劃依據”和“規劃部門化”傾向,面向近千萬常住人口,以“大特區、大產業、大視野”規劃“大職教”,從源頭和頂層解決深圳職教“存量偏小,能量不足、質量一般”和發展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將職教增量重點放在人口和新產業密集的新興工業區(功能區),實現深圳職教的大手筆、高起點、跨越式發展。
2.放開限制,積極引導社會力量投資辦學。職教資源采用市場配置模式,一是可以激發辦學熱情和投資熱情;二是有利于增強公辦學校的責任感和危機感;三是可以提高職教資源的利用效率和辦學效益,避免政府教育投資的浪費。建議積極引導和支持民間資本投資辦學,特別將??破瘘c、萬人規模的大職校作為發展重點。政府采用“負面清單”方式行使審批、監管和服務職能。應切實轉變對民辦職教的態度。具體來說,在教育用地、資金分配、教師薪酬、師生補貼、人員編制、職稱評定、評優獎勵、稅費征收等方面停止使用“雙重批準”;清理廢除“土政策”,并以“正面清單”的方式,嚴格約束政府監管行為,用制度保障公辦與民辦共同發展。
3.構建管、評、辦分離的“大職教”監管體制。調查發現,多年來政府部門多頭管理造成管理混亂,上級部門對于招生計劃、專業設置、教師配置、課程標準、質量評估甚至教研教改等都要用“紅頭”(文件)或“口頭”(指令)加以干預,不利于職業教育的健康發展。為此,建議全市建立由職教專家組成統一的督導評估委員會,為學校提供指導、幫助和咨詢服務。
4.積極試驗探索“產教深度融合”和“現代學徒制”新經驗。實踐證明,我國校企合作的最大難點是政府與社會各方包括行業、企業、學校、社區組織的職能定位、權利義務和法律責任不明晰。為此,建議政府適度放權,還權于社會各方,充分利用特區“先行新試”的有利條件,在現有兩個職教集團框架內大膽顛覆傳統思路,進行校企聯合招生、工學交替和現代學徒制的創新性試驗,為全國職教深度改革提供校企合作方面的新鮮經驗。
5.建議以“大學生回爐”方式逐步改善深圳人力資源結構。每年涌向深圳求職的內地大學生不下20萬,可以對這部分大學生進行長、短不同學制的“回爐再造”,好處如下:一是有利于改變深圳現行勞動力結構,提高企業技能人才的匹配精度,增加作為經濟發展重點城市的人力資本存量;二是有利于加大新興技術職業的開發力度,催生智力密集型產業成長;三是有利于發展應用性高職教育,倒逼中職教育進一步端正辦學方向;四是有利于城市管理者樹立全面人才觀和城市發展觀;五是有利于大學生就業。
6.以地方法規形式,保障來深農民工及其子女接受職業教育和培訓。建議政府以新型城鎮化、城市化、現代化為契機,重構深圳現代化“大職教”體系,即在投資建設職業教育和培訓實體的同時,順應“大數據”時代要求和廣大來深圳的建設者的需求,運用無線網和云技術,積極構建深圳職業技能網絡學校、網絡課程和網絡視頻學習平臺,為來深圳的建設者創造學習新天地。與此同時,應加快完善進城農民工學習培訓的若干優惠政策和法規保障,積極推進教育公平,加快構建勞動者終身學習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