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琳
(大連職業技術學院 遼寧大連 116035)
企業文化對高職院校班級文化建設的影響與滲透
王 琳
(大連職業技術學院 遼寧大連 116035)
現代企業文化與大學班級文化有著相通之處。高職院校強化具有企業文化特色的班級文化建設有利于符合其人才培養目標、加強校企全面對接、提升學生職業素養;要通過打造人文精神氛圍、營造物質文化環境、開展職業企業活動等途徑構建具備制度化、個性化、團隊化管理理念的具有企業文化特色的班級文化。
企業文化;班級文化;理念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文化的迅速發展,局部地區產業不斷調整、升級、優化,以就業為導向,培養能力強、素質高的現代職業人才的職業教育面臨著重大挑戰。為了做好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與企業人才需求的銜接,更好做到院校與企業期望、社會需要的對接,勢必要求深入企業、探究企業文化,使院校人才培養目標適應現代企業的管理模式和人才要求。班級文化作為高職校園文化中最基本的一個方面,需要汲取現代企業文化中的養分,借鑒其文化中的先進理念和方法,使班級文化與現代企業文化融匯貫通,進一步提升高職院校對現代職業人才的培養能力,使其培養的人才得到企業的認可、社會的認同,并成為學生理想的成長環境和優質資源。
(一)現代企業文化的內涵
企業文化是其全體員工在長期的創業和發展過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標、核心價值觀和行為規范等,是企業理念形態文化、制度形態文化和物質形態文化的總和,是企業的風采和獨特的風格模式。[1]
(二)大學班級文化的內涵
大學班級文化是高校校園文化的基本部分,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環境、家庭教育、專業背景的影響下,為了一定的目標在班級內部形成的、班級成員認可并積極維護的思想意識、行為活動、道德規范等。良好班級文化的建設在于通過優良集體文化的打造,形成優良的人才培養空間、向上的班級凝聚力、集體主義的精神基礎,全面促進班級成員的綜合素質提升。
(三)二者相通之處
不論是班級文化還是企業文化,二者都是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兩種文化都追求文化建設的規范、導向以及凝聚作用,并堅持以人為本。因此二者可以通過交互作用達到相通,以社會實踐、實習實訓等為渠道,學生感受企業文化內在的獨特的隱性魅力后,將其合理的、積極的、適用性強的那部分文化精髓融入班級管理和建設之中,為班級文化及其建設插上企業元素的翅膀,在不斷的認同、融入、相通的過程中促進雙方的提質、增效、升級。
(一)有利于符合高職人才培養目標
教育部副部長魯昕3月22日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4年會”發表《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推動教育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講話,對構建“以就業為導向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做了明確的闡述,指出了構建“以就業為導向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基本特征。可見“以就業為導向”至始至終是當前我國職業院校辦學的指導方針,所以高職院校務需密切關注現代企業文化及企業需求,從而為企業提供更“適銷對路”的人才,進而實現高職人才的培養目標。
(二)有利于加強校企雙方全面對接
學生通過對企業文化的了解,深入體會所學專業及其未來就業領域,改變不合理的職業認知和自我定位,加強專業認同、定位自我價值、提升職業自豪感,進而激發了專業學習的熱情和學習動力。
(三)有利于提升高職學生職業素養
高職高專院校學生的學制一般為三年,有的是“5+1”模式,即有五個學期在校學習,一個學期在校外實習;有的是“2+1”模式,即兩年在校學習理論知識,一年校外實習。當前在校的高職學生為90后青年群體,他們心智不夠成熟、社會閱歷尚淺、思維方式簡單,因為諸多主客觀因素造成他們慣?!白晕覟橹行摹保恍紴樗撕蜕鐣冻?。將企業文化融入班級文化,有利于學生提前感受企業、感受社會,可以用職業人的角度衡量自己,及時調整心態、合理定位,培養自己樂于奉獻的精神,進而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就業核心競爭力。
(一)制度化管理理念
現代企業注重制度化的管理模式,任何的部門、崗位、員工都分工明確,清楚地知道自己在企業內所處的位置、應執行的權利義務,工作效率高、便于管理。因此通過獻言獻策、無記名投票等民主形式集體制定班級制度、管理條例、承諾書、責任書等使班級每一位同學都參與其中,這樣形成的班級制度是集體意志的體現,更有親和力和約束力,更加深入人心,確保了班級制度的可執行性和可接受性。輔導員要在這一過程中積極發揮引導和指導作用,培養學生民主議事、確立制度、遵守制度的行為養成,并最終讓班級同學達成一種制度理念。
(二)柔性個性化管理理念
1.充分尊重,建立情感
要用心了解每一名學生真實的想法、給予其充分尊重、維護其個人意志,耐心傾聽并及時疏導其心理困惑和問題,盡力消除學生的消極抵抗、逆反心理和師生代溝,竭盡全力做好學生的思想引導和行動指南工作,使學生在情感和意識上認可學校和教師,淡化管理、強化服務。
2.精心培育,激發熱忱
要經常關心每一名學生日常的生活,既包括心理健康、職業規劃、思想引導等大問題,也包括身體健康、日常生活、與人關系等,要在每一處精心營造人文關懷的細節,諸如生日祝福、節日問候等,既體現整個班集體對大家的重視認可和關懷,也在這一過程中更好地調動積極情緒,規避負面情緒進而激發學生作為整體的斗志和熱情。
3.提供平臺,個性發展
要提供給每一名學生機會和平臺,如班委換屆、競賽活動,讓更多的學生深入到班級建設和管理中去,只有這樣,他們才會感同身受,才會將班集體視為自己溫暖的家,同學視為骨肉相連的兄弟姐妹,同時他們鍛煉了應變的能力,提升了管理的水平。在各類班級活動中,我們鼓勵任何具備能力和感興趣的學生負責活動的組織、策劃和實施,并積極做好引導、顧問和后勤工作,活動過程中做到真正的學生為主體并在活動結束后指導學生做好總結和思考,這樣既增強了學生主人翁意識、提升了自信心,還可以讓學生展現所長、鍛煉自我,學有所樂、學有所成。
(三)團隊化管理理念
團隊合作這一點在現代企業文化中十分被重視。團隊合作,顧名思義,要有效融合團隊中各成員的智慧和能力,使每一成員充分發揮效應。在集體活動中,個體學會了如何與人交流、相處并合作完成任務,同時積極塑造健康陽光的自我,克服不足、鍛煉意志、提升能力,成為一個真正的社會人。
(四)打造人文精神的氛圍
高職院校班級要凝練符合自身專業特色和班級學生特點的、被廣大師生認同的班級班訓、班級精神、班級口號和目標和班級特色。這種班級精神在班級發展方向、價值觀念和行為取向對班級全體同學起到導向作用,并激勵大家朝著班級的同一目標不斷努力。
(五)營造物質文化的環境
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要讓每一面墻壁說話”,這句話表達了環境育人的基本概念。在班級文化的建設中也要充分發揮“環境育人”的功能,將文化的理念通過營造一定的物質文化環境來呈現,使其潛移默化地發揮作用。因此我們可以寓情于物、寓情于景地精心打造物質的、具有企業文化氣息的班級文化,凸顯具有企業文化的班級文化的引導作用。
(六)開展職業企業的活動
為了更突出地彰顯職業院校的辦學特色,我們可以以企業文化和企業需求作為我們開展學團活動的立足點,鼓勵學生到企業開展實習實訓;在班級活動的策劃,有意識地融合企業文化的要求,開展增強學生團隊意識、集體榮譽感與責任感的班級系列活動。
誠然,班級的建設與企業運作有許多類似的地方,二者都需要特色文化來支撐和孕育。一個優良班級的塑造是一個班級品牌文化形成的過程,其實質是一種核心價值觀、一種處世哲學、一種內在動機。構建高職院校具有企業文化特色的班級文化并使其引導著班級同一的目標、行為,使學生為實現班級目標,通力協作,進而加速形成并具備通向企業所需具備的職業核心競爭力,成為高職特色的職業人才。
[1]葛啟高.淺議職業學校校園文化建設學術探論.2011,8(總第56期).
[2]鞠愛蓮.有效融合班級文化和企業文化,注重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中國管理信息化.2012,15(14).
The influence of corporate culture constru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class culture and infiltration
Wang Lin
(Dalian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Dalian Liaoning, 116035, China)
Modern enterprise culture has similarities with university class cultur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strengthen enterprise culture characteristic of class culture construction to conform to the talented person training target, enhancing university-enterprise comprehensive docking, improve students' professional quality; To build humanistic spirit atmosphere, creating an environment of material culture, the way such as professional enterprise activities to build the concept of institutionalization, personalization, team management with the enterprise culture characteristic of class culture.
enterprise culture; class culture; concept
G710
A
1000-9795(2014)08-000041-02
[責任編輯: 劉 乾]
王 琳(1980-),女,遼寧鞍山人,法學碩士,大連職業技術學院講師,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學生教育管理研究。
本論文系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大學班級文化建設科研成果之一,項目編號:L13DZZ070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