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紅
(安徽大學哲學系 安徽合肥 230039)
劉綱紀的學術貢獻
孫 紅
(安徽大學哲學系 安徽合肥 230039)
劉綱紀是當代著名的文藝理論家、美學家和哲學家。他在藝術理論、美學和哲學上都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在藝術理論上,劉綱紀第一次運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研究傳統(tǒng)中國畫的理論綱領“六法”,第一次從哲學高度研究藝術,提出藝術是生活的反映,藝術的本質(zhì)是美;在美學上,劉綱紀第一次系統(tǒng)地研究了中國的美學發(fā)展歷史,繼承和發(fā)展實踐美學,提出新的美學思想——“實踐本體論”。劉綱紀在哲學上的學術貢獻是第一次明確提出“實踐本體論”,以“實踐本體論”闡述和發(fā)展馬克思的本體論學說,并把哲學上的“實踐本體論”作為他的新美學體系的哲學基礎。
劉綱紀;學術思想;主要內(nèi)容;學術貢獻
劉綱紀先生是公認的中國現(xiàn)當代美學大家,他在美學上的貢獻是總所周知的。但是,劉綱紀的學術成就并不僅僅局限于美學領域,他在哲學上也有突出的貢獻。雖然美學一直被認為是哲學的分支,但是美學和哲學研究的重點是不同的。美學又被稱為感性學、感覺學,更傾向于具體直觀;哲學被成為智慧之學,更注重抽象、理性思維。劉綱紀長期從事美學、美術理論、中國繪畫理論的研究,其中并由此上升到哲學理論的層次。劉綱紀把藝術理論、美學和哲學三者相互交融、連為一體,有機的統(tǒng)一于他的思想體系中。
當代美學大家劉綱紀,他的學術貢獻已經(jīng)不僅局限在藝術理論、美學領域,他在哲學上也有突出的貢獻。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就可以發(fā)現(xiàn),劉綱紀學術思想的發(fā)展是從藝術理論發(fā)展到美學,然后再發(fā)展到哲學。其中,藝術理論是劉綱紀學術思想的出發(fā)點,美學是劉綱紀學術思想的主要內(nèi)容,哲學既是劉綱紀學術思想的基礎,又是劉綱紀學術思想的核心。
劉綱紀在藝術理論方面、美學方面和哲學方面都進行了大量的工作,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一)劉綱紀的《“六法”初步研究》是我國第一本運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對中國畫的理論綱領“六法”進行研究的專著
《“六法”初步研究》一出版,就獲得了鄧以蟄、朱光潛和宗白華等美學家的稱贊。例如:鄧以蟄在1960年12月27日給劉綱紀的信中說:“《“六法”初步研究》已讀完第一遍,……雖曰初步,頂峰實在望矣!”
朱光潛在1962年1月2日給劉綱紀的信中也對《“六法”初步研究》進行了評價。①宗白華在1962年1月4日給劉綱紀的信中說同樣對《“六法”初步研究》進行了贊揚。②《“六法”初步研究》不僅在當時獲得了鄧以蟄、朱光潛和宗白華等美學家的稱贊,而且此書直到現(xiàn)在,仍然被一些青年學者視為重要的參考文獻。
(二)劉綱紀的《藝術哲學》,是第一本從哲學高度研究藝術的學術著作
劉綱紀曾經(jīng)說過,《藝術哲學》集中論述了他的美學觀點,并且《藝術哲學》事實上是用美學來表達哲學上的“實踐本體論”。劉綱紀認為,實踐本體論不但不否認自然物質(zhì)本體論,而且以自然物質(zhì)本體論為前提。但是闡明自然物質(zhì)本體論并不是馬克思的主要貢獻,馬克思的主要貢獻是把自然物質(zhì)本體論發(fā)展到實踐本體論。歷史唯物論從本體論的角度看,就是實踐本體論。實踐如果從美學的角度來看,實踐所顯示的美與藝術的本體就是人的自由,人的自由既是社會的、又是個體感性的。像普列漢諾夫這樣的過去的一些馬克思主義美學的研究者,因為對于馬克思對人類物質(zhì)生產(chǎn)實踐的本質(zhì)的極為重要的闡明的忽視,所以即使他能夠正確地肯定了審美后于功利,但是卻不能說明審美與功利的聯(lián)系,本來是功利的對象,為什么后來能夠轉(zhuǎn)化為審美的對象。審美、藝術怎樣從物質(zhì)生產(chǎn)勞動中產(chǎn)生出來,盧卡奇的美學同樣沒有能夠真正地解決這個問題③。而劉綱紀的《藝術哲學》,從哲學的角度探討了藝術的起源和本質(zhì),揭示了美與藝術的本體是實踐。
(一)劉綱紀第一次系統(tǒng)地研究了中國美學發(fā)展的歷史
劉綱紀第一次系統(tǒng)地研究了中國美學發(fā)展的歷史,其研究成果是《中國美學史》。對于《中國美學史》的寫作過去存在誤解,認為李澤厚是主編和主要撰寫者,劉綱紀起的作用很小。事實上,李澤厚只是《中國美學史》的主編,主要的撰寫者是劉綱紀。李澤厚曾明確說過,他和劉綱紀合作寫的《中國美學史》,是劉綱紀執(zhí)筆寫的,他只提供了某些基本觀點。所以李澤厚始終不把《中國美學史》列入他的著作中。④劉綱紀也曾提到過這一事實,在1980年,他加入了李澤厚主編的《中國美學史》編寫工作,在開始的時候,他只答應寫一些部分,后來,李澤厚非常熱情地邀請他一起主編《中國美學史》。后來,全書都是劉綱紀獨立撰寫的,李澤厚則只負責通讀、審閱他寫的文稿,只更動了極個別的文字。即使他的觀點與李澤厚的觀點不同,李澤厚也沒有改動。在《中國美學史》全書中,只有緒論的最末一段是李澤厚后來加上去的。當然,李澤厚在他寫作《中國美學史》的過程中,對他的熱情的鼓勵和不斷的催促,促進了這本書能夠較快地寫成。⑤在新出版的劉綱紀文集中,再次說明了這個長期被人們誤解的問題。《中國美學史》“第一卷及第二卷,署名李澤厚、劉綱紀主編或著,實為劉綱紀獨立寫成,李澤厚給了支持和幫助。”⑥
理論上衡量市場集中度有很多指標,本文主要選取最常用的行業(yè)集中度指標作簡要分析。行業(yè)集中度是指在行業(yè)中規(guī)模最大的前幾位企業(yè)的相關經(jīng)營數(shù)據(jù)X(通常包括產(chǎn)值、銷售額、資產(chǎn)總額等)占整個市場或行業(yè)的份額,它是最常用的衡量市場集中度的指標。其計算公式為:
至于寫作《中國美學史》的目的,劉綱紀說他的目的是為了弘揚中國古代文化。⑦在如何對待中國古代文化的問題上,劉綱紀的立場與西化派截然不同。他感到中國古代美學與中國哲學的關系密切,與整個中國思想文化也有著非常直接的、密切的聯(lián)系。弄清了中國美學,也就充分了解了中國古代的思想文化。
總之,《中國美學史》是“五四”以來第一部系統(tǒng)研究中國美學歷史的著作,它的出版,填補了系統(tǒng)研究中國美學歷史的空白,弘揚了中國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在國內(nèi)外產(chǎn)生了持續(xù)而廣泛的重大影響。
(二)劉綱紀主編的《現(xiàn)代西方美學》的出版,標志著國內(nèi)對現(xiàn)代西方美學的研究開始走向成熟、深化和理性自覺
《現(xiàn)代西方美學》一書的重要特點之一,是運用馬克思主義實踐觀作為理論分析方法,不輕信國內(nèi)現(xiàn)有的著作,不盲從國內(nèi)現(xiàn)有的評價,進行的忠實于原文的客觀評價。例如,理解和研究《符號形式的哲學》、《藝術即經(jīng)驗》、《視覺和精神》等原著,可以作為基礎去分析研究E.卡西爾、杜威、梅洛一龐蒂等人的美學思想。在分析研究原著的基礎上,再進行評價分析,這樣就會盡量避免主觀隨意性,從而保證了學術研究的客觀性、科學性和謹嚴性。
《現(xiàn)代西方美學》對西方現(xiàn)代各主要美學流派進行客觀而深入地分析,與同類其他著作相比,《現(xiàn)代西方美學》更有深度。
(三)把馬克思主義美學區(qū)分為三種形態(tài):西方馬克思主義美學、中國馬克思主義美學和蘇聯(lián)馬克思主義美學
為了打通中(學)、西(學)、馬(學),劉綱紀從世界范圍內(nèi),清理和分析了馬克思主義美學,比較研究了馬克思主義美學的基本形態(tài)。劉綱紀認為,馬克思主義美學具有三種基本形態(tài):西方馬克思主義美學、中國馬克思主義美學、蘇聯(lián)馬克思主義美學。劉綱紀認為,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美學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美學在20世紀的馬克思主義美學中,是可以和蘇聯(lián)的馬克思主義美學和西方的馬克思主義美學并列的,并且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美學在一些重大問題上作出了超越兩者的貢獻。⑧劉綱紀把西方馬克思主義美學、中國馬克思主義美學、蘇聯(lián)馬克思主義美學相提并論,這個提法是創(chuàng)新性的、有深度的提法。劉綱紀合理劃分了馬克思主義美學的三種基本形態(tài),有助于我們?nèi)娴亓私馐澜绶秶鷥?nèi)的馬克思主義美學。同時,這種劃分為后人進行學術研究,提供了一種學術路向,提供了一個成功的范例,可以啟發(fā)后人去從事打通“中、西、馬”的學術研究。
(四)劉綱紀將實踐美學繼承和發(fā)展為“實踐本體論美學”
闡述和發(fā)展馬克思的本體論學說、第一次明確提出“實踐本體論”是劉綱紀在哲學上的學術貢獻。正如張玉能所指出的那樣,在哲學上劉綱紀率先提出“實踐本體論”,并把“實踐本體論”作為他的美學的哲學基礎。⑿
彭富春也談到,劉綱紀指出馬克思主義哲學第一是本體論的問題,其次才是認識論的問題,而且認識論問題以本體論問題為基礎。哲學不能沒有本體論,否則就是無根的哲學。⒀劉綱紀認為,物質(zhì)本體論和實踐本體論是馬克思主義本體論的重要組成部分,物質(zhì)是自然和社會的本體,世界是統(tǒng)一于物質(zhì)的,世界具有物質(zhì)統(tǒng)一性。實踐是人類社會的本體,社會生活在本質(zhì)上是實踐的。物質(zhì)本體論是實踐本體論的前提,實踐本體論是物質(zhì)本體論的發(fā)展,二者是統(tǒng)一的。劉綱紀說,實踐本體論不否認自然物質(zhì)本體論,并且以它為前提。但是從自然物質(zhì)本體論發(fā)展到實踐本體論是馬克思的主要貢獻,從本體論的角度看歷史唯物論,歷史唯物論也是實踐本體論。⒁
劉綱紀在探討實踐本體論的時候,人們正在討論李澤厚的“人類學本體論”,前蘇聯(lián)哲學家的“物質(zhì)本體論”。劉綱紀的“實踐本體論”,是對馬克思主義本體論的繼承和發(fā)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
從上文可知,劉綱紀的主要的學術貢獻在美學上。在美學方面,劉綱紀的《中國美學史》是“五四”以來第一部系統(tǒng)研究中國美學歷史的著作,弘揚了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在國內(nèi)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國內(nèi)對現(xiàn)代西方美學的研究開始走向成熟、深化和理性自覺的標志是劉綱紀主編的《現(xiàn)代西方美學》的出版。劉綱紀劃分了馬克思主義美學的三種基本形態(tài),把馬克思主義美學區(qū)分為三種形態(tài):西方馬克思主義美學、中國馬克思主義美學和蘇聯(lián)馬克思主義美學,有助于我們對馬克思主義美學在世界范圍內(nèi)的發(fā)展進行全面地了解。同時,這種劃分為后人進行學術研究,提供了一種學術路向,提供了一個成功的范例,可以啟發(fā)后人去從事打通“中、西、馬”的學術研究。在美學上劉綱紀繼承和發(fā)展實踐美學,提出新的美學思想——“實踐本體論”。劉綱紀在美學上做出了杰出的貢獻,不愧為當代的美學大家。除此之外,劉綱紀在藝術理論方面和哲學方面也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在藝術理論方面,劉綱紀在我國第一次運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對中國畫的理論綱領“六法”進行研究,第一次從哲學高度研究藝術。劉綱紀在哲學上的學術貢獻是第一次明確提出“實踐本體論”,以“實踐本體論”闡述和發(fā)展馬克思的本體論學說,并把哲學上的“實踐本體論”作為他的新美學體系的哲學基礎。
[1]劉綱紀.美學與哲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
[2]劉綱紀.藝術哲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
[3]劉綱紀.傳統(tǒng)文化、美學與哲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
[4]劉綱紀.劉綱紀文集[C].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
[5]張玉能.新實踐美學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①劉綱紀.劉綱紀文集[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1020.
②劉綱紀.劉綱紀文集[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1022.
③本刊記者.傳統(tǒng)文化、哲學與美學——訪劉綱紀教授[J].哲學動態(tài),1995(8).
④戴阿寶.美的歷程——李澤厚訪談錄[J].文藝爭鳴,2003(1).
⑤聶運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劉綱紀先生訪談錄[J].文藝研究,2004(6).
⑥劉綱紀.劉綱紀文集[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1249.
⑦本刊記者.傳統(tǒng)文化、哲學與美學——訪劉綱紀教授[J].哲學動態(tài),1995(8).
⑧易中天.站在實踐哲學的歷史高度——劉綱紀“實踐自由說”的美學觀點述評[J].武漢大學學報,1987(6).
⑨易中天.站在實踐哲學的歷史高度——劉綱紀“實踐自由說”的美學觀點述評[J].武漢大學學報,1987(6).
⑩張玉能.新實踐美學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導言第2頁.
⑾彭富春.劉綱紀與實踐本體論的建構》,《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00(5).
⑿本刊記者.傳統(tǒng)文化、哲學與美學——訪劉綱紀教授[J].哲學動態(tài),1995(8).
Academic contribution of Liu Ji-gang
Sun Hong
(Anhui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Hefei Anhui, 230039, China)
Liu Ji-gang is a famous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ist, aesthetes and philosopher. In art theory, aesthetics and philosophy, he made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In art theory, liu's first use of the marxist world outlook and methodology research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theory "six method", the first time from philosophy level study art, art is a reflection of life, art is the essence of beauty; On aesthetics, liu's first systematically studied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Chinese aesthetics, inherit and develop practical aesthetics, puts forward a new aesthetic thought - "practical ontology". Liu's academic contribution in philosophy is the first time explicitly put forward the "practical ontology", "practical ontology" the paper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arx's ontology theory, and the philosophy of "practical ontology" as th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of his new aesthetic system.
Liu Ji-gang; academic thought; main content; academic contribution
C09
A
1000-9795(2014)08-000065-03
[責任編輯:劉 乾]
孫 紅(1975-),女,安徽阜陽人,安徽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專業(yè)博士生,淮北師范大學政法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國近現(xiàn)代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