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志東
(淮陰工學院思政部 江蘇淮安 223003)
論思想政治教育在生態文明觀教育中的價值
凌志東
(淮陰工學院思政部 江蘇淮安 223003)
進入新時代,由于人類以自我為中心對大自然過度索取,生態遭到嚴重破壞,傳統的工業文明發展已經開始讓位于生態文明發展。然而由于思想意識教育的滯后性導致這種進程異常緩慢,人類產生前所未有的生態危機,在這種情況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界入無異于雪中送碳,它們二者的結合,在群眾中能夠破除舊觀念建立新觀念,可以幫助樹立正確的生態利益觀,可以幫助人們樹立明晰的生態責任觀,最終實現中國夢,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生態文明;思想政治教育
人類社會的發展到現在已經經歷了二個文明,并開始走向下一個文明:從早期的原始社會的原始部落文明、封建社會的農業耕種文明到現在的工業機器文明。人們的物質生活更加富有。但同時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惑。如人口數量激增、能源資源匱乏等等日趨嚴重的生態與環境問題,讓現今的人類產生以前從未遇到過的生態危機意識。
為了很好地實現黨中央提出奮斗目標即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與實現現代化,必須走全面、協調、可持續健康發展的道路。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要想改變人們的舊有行為,具有得天獨厚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須充分發揮自己的社會職責。所以,我們就必須要加大對人們思想政治教育認識的提高,特別是注重對人們生態價值觀念的提高,而這就離不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功能,也即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態價值。
面對國內外形勢發展變化,黨中央及時地在十六大報告中引入了生態文明的奮斗目標: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將不斷增強,生態環境逐漸得到改善,資源利用的效率有了明顯提高,人與自然最終得到和諧相處。在十七大報告中,黨中央更是提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內容:基本形成能源資源得到節約和生態環境受到保護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與消費模式。循環經濟有了一定規模,可再生能源的份額有明顯加大,主要污染排放物的指標能夠得到有效落實。黨的十八大報告再次強調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意義,第一次以專門的章節講述生態文明建設,把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到前所未有的地位,積極融入社會主義建設的各個方面全過程,努力把“五位一體”戰略方針施行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去,實現美麗的中國夢。
可以說,對惡化的生態環境積極反省和回歸自然的積極的踐行中,人類終于提出了生態文明的概念。它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過程,也是人類發展的大勢所趨。因此,生態文明建設內涵的深入辨析也是具有重要的價值取向。建設生態文明是指人類改造自然過程和主動保護自然,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的關系,建設一個健康、有序的運行機制和良好的生態環境。因此,生態文明就是人類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各個方面的積極成果。
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價值實現過程中,從意識形態的東西轉變成現實的行動中,作為我黨“傳家寶”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不可或缺的中介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特定的社會或社會群體借助思想觀點、政治觀念和道德規范,對本群體成員施予有目的性、計劃性和組織性的影響,使其成員形成符合本群體所設定的思想標準的社會實踐活動。從概念的外延上來理解, 思想政治教育調整的范圍與生態文明建設二者之間并無正相關的聯系。
正是基于上述生態文明建設與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之中有共同之處的分析,我們才能夠通過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實現新時代全民的生態文明建設價值觀的教育。
在新時期黨中央基于社會的發展現狀及時提出了生態文明建設,高瞻遠矚在引領社會發展趨勢。為了與當今時代科學發展的需求相配合,必須要使國民樹立強烈的生態文明意識。意識是行為的先導,在意識的支配下人們才能完成自己的行為,有什么意識有就什么樣的行動與之想適應。生態文明建設是一種社會行為,因此必須首先要有生態意識的產生才能有生態文明建設這一行為。而生態意識的樹立,絕對不能自發產生的,必須通過教育這一途徑,而思想政治教育更是有著獨特的魅力,本應為生態文明建設發揮自己的力量。它能夠通過自己獨特的手段與方法在全社會大力宣傳黨的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培育和提高全民族的生態文明意識與素質,使生態意識成為人們生活中自覺行為,真正從思想到行動上解決生態建設的根本問題。
1.有利于在人民群眾中破除舊觀念建立新的科學生態觀
傳統觀點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一般固化在其政治功能的灌輸上,單方面以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解決具有主觀意識的人與各種利益訴求的社會之間起作用。其實,人類生活的世界,既包括人與社會,也包括自然,三者是不可分割的統一的整體。他們之間構成了各種關系,除了包括傳統觀念中認為的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還包括人與自然的關系也是現實世界中的關系之一。現在生態建設的困難在于傳統的人類中心主義的價值觀在人們的頭腦中根深蒂固,人們普遍觀點認為只有人才是自然界的主人,而自然界只能被動地迎合與滿足人類的各種無盡需求,因此,人的征服與自然的被征服關系就是傳統觀念中人與自然的關系,長此以往,產生了嚴重的生態環境的惡化,倒逼著人類必須采取措施才能自保。所以錯誤觀念的改變就必須要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確引導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過獨有的引導功能,把人們傳統舊有的思想和行為引導到符合社會未來發展要求的新觀念上來。要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首先,就要在思想上轉變觀念,與時俱進,向人們引入正確的生態建設思想。人是屬于自然,僅僅是整個自然界其中一員,自然界萬物之間是相互依賴,相互平等,共同促進的。其次,要使人們深刻認識到人類與自然做好朋友,而非利用與被利用的關系,才能贏得長久發展。否則,人類將自食其果。最后,生態文明觀不是一勞永逸的觀點,也是在不斷地發展深化。任何先進的思想都不會停留在已有的水平,隨著人類與自然的更親密接觸,這種生態價值觀將日趨完善與科學合理。
2.可以從生態文明的角度使人們樹立科學的利益觀
利益觀就是人們對與自身有關的利益所表現出來的的立場與態度。一個人所持有價值觀決定其利益觀,有什么樣的價值觀,就有與之相適應的利益觀。在生態文明建設上,我們要最大限度地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功能,讓群眾樹立科學的利益觀,努力促使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進行,實施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努力促使人與自然的共贏,努力促使人類的利益通過生態文明建設能夠順利實現。
思想政治教育要想讓人們樹立正確的利益觀,傳統的利益觀是以人的價值為中心,一切以人的得失為標準,因此正確的利益觀就是要讓人們重新端正人與自然的地位與關系。進一步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形成人與自然的生態系統的穩定與平衡。促使人類建立人與自然和諧利益觀,引領人們樹立全球危機意識,使人們意識到人類生活的地球只有一個,人類是一個休戚相關的共同體,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都根本不可能徹底解決其面臨的生態危機,只有人類為了共同利益合作起來,樹立整體利益觀,才能解決全世界面臨的生態危機,努力建設我們美麗家園,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3.可以從生態倫理道德的角度讓人們明確自己的責任觀
責任是人們面對自己的必須要做或承當的事而敢于承擔的義務。首先是指他們應該做的事。其次是指如果沒有實現自己的義務,而應承擔由其引起的后果或強制性義務,如擔負責任、承擔后果等。
據此,生態道德責任觀一是指人們對基于道德層面上對生態觀念的評價標準,二是指人們對違背道德觀念而產生的不當行為而進行內省義務。在人與自然的發展中,人類既不是自然的奴隸,更不是自然的上帝,人類屬于自然,而非自然屬于人類。自然可以離開人類獨自發展,而人類卻時刻離不開自然。據此,在雙方的職責上,人類更須要向自然承擔保護自然的責任。反之則必須受到自然的懲罰。因此,面對人類的依存體自然,人類必須要積極利用人的主觀能動性去適應與改造自然。
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從道德倫理的角度讓人們明確自己應該負有的的生態責任觀。面對當前生態危機,人類要想擺脫這種危機,建議美好家園,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要充分擴大大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化功能,通過各種教育方式提高人們的思想文化素養,完善人們的生態觀念品格。一方面要通過黨的各級宣傳機構的廣泛宣傳,把生態知識與理念深入群眾中去;另一方面,要積極進行生態文明道德教育,培養人們的責任與信念,以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為榮,以蔑視自然、征服自然、破壞自然為恥。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與經濟建設相同地位上來。
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全新的重大歷史課題,它在人類發展史上前所未有的戰略任務。走向生態文明的新時代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內容之一,它著力于全中國人民的美好祝愿,是每一個新時代中國人光榮的義務,作為黨的傳統優勢思想政治教育,在這新世紀新時代必須重新煥發新的活力,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思想保證,我們堅信相信,它們二者的強強結合,中國夢的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指日可待。
[1]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256.
[2]十七大報告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34.
[3]毛澤東思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2013年修訂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73.
[4]教育部社會科學研究與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4.
[5]http://baike.baidu.com/subview/13792/8046077.htm?fr=aladdin.
[6]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73.
Theor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value
Ling Zhi-dong
(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Huaian Jiangsu, 223003, China)
Entered the new era, due to human self-centered excessive request of nature, ecological suffered severe damage, the traditional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has begun to give way to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However due to lag of the ideology education this unusually slow process, human produce unprecedented ecological crisis, in this case, positive boundar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equivalent in the snow to send carbon, the combination of them both among the masses to break old ideas to establish new ideas, can help to set up the correct ecological values, can help people establish clear ecological responsibility view, finally realize the dream, to realize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641
A
1000-9795(2014)08-000091-02
[責任編輯:周 天]
凌志東(1973-),男,江蘇連云港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