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 吳書安 夏曉青
校企合作是高職院校培養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徑,是人才培養模式的最佳化和效益的最優化。近年來,校企合作辦學勢頭迅猛,合作辦學模式從松散型向緊密型過渡。但是,由于發展時間較短、經驗不足,校企合作辦學遇到了很多問題制約其發展。
首先,校企合作政策法規不健全。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缺乏校企合作的基本法規。《職業教育法》對校企合作的規定不甚具體、明確,缺乏約束力和可操作性。第二,尚未構建起上下層立法相匹配、結構嚴密的法律體系,地方性校企合作法規建設仍存在巨大的區域發展不平衡。第三,缺乏內部協調。在已有的關于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規中,來自教育行政管理部門的多,來自企業管理部門的少;倡導性和指導性的多,可操作性的少;對職業院校的規定多,對企業的規定少。
其次,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動力不足。從目前來看,學校主動尋求企業合作的多,主要是以學校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學校通過與企業合作可以分解辦學成本,合作的積極性較高;而企業則需要分擔一定的人力、財力、物力,同時在短期難獲得技術支持。單方需求過剩,限制了校企合作發展長效性,也會造成教學質量和效率低下。
再次,校企合作運行質量有待提高。企業對學生技能指導力量薄弱,學生去企業實習,往往本身對技能標準不是很明確,又缺乏技術人員的系統指導,因而實訓效果不盡如人意。校企合作企業教學力量過于薄弱,影響了教學質量。
最后,尚未建立校企合作評價機制。校企合作辦學尚未構建完善的協調、監督與評價制度,對校企合作辦學的教學質量未能發揮改進和提高作用。
因此,為保障校企合作教學質量,把影響教學質量的各個關鍵環節和要素納入教學質量保證的范圍,不斷改善影響教學質量的內外部因素,建立完善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對高職院校改善校企合作教學質量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是根據教學質量保障的需要,建立有組織、有制度、有職責、有標準、有秩序規范的有機整體,是由組織系統和工作系統組成的綜合體系。
校企合作是整合學校和企業兩種不同的教育環境和資源,采取課堂教學與學生參加實際工作有機結合,以培養適合用人單位需要的應用型人才,具有“合作性”“共享性”的特點。因此,校企合作辦學質量保障體系不僅要包含普通高校質量保障體系的內容,還應結合校企合作的特點。
校企合作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涉及政府、行業協會、合作辦學的高校和企業四方。學校和企業是校企合作的雙主體,政府是校企合作的管理部門,行業協會是校企合作的中堅力量。該系統面臨的對象是受教育者(學生),是校企合作的培養對象,所處的環境是人才市場,是學校與企業合作的媒介。
第一,目標導向功能。明確的教學質量目標,具有很強的導向作用。校企合作的雙主體需要在辦學思想、教學思想、管理思想上達成統一,才能保證校企合作的長效化。第二,條件保障功能,主要包括人、財、物的投入。條件保障越有力,教學結果與教學目標相吻合的程度就會越大。第三,激勵約束功能。校企合作的順利實現,只有在互利互惠條件下,建立雙向參與、優勢互補的“雙贏”機制才能保證校企合作的長效。第四,監督控制功能。教學質量既要有學校內部的自我監控,也要有外部監控。內部監督是學校和企業對共同教學目標、教學組織及教學效果等方面的監控;外部監控主要是政府及行業協會的監控,側重于學校執行教育方針政策、資源配置、教學條件、培養質量、畢業生就業率及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滿意度等方面。
質量保障體系包含對質量形成全過程的質量控制和內、外部質量保障,內部質量保障是在組織內部向管理者提供信任,外部質量保障是向顧客或他方,即企業及社會提供信任。校企合作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包括政府、行業協會參與的外部質量保障體系和學校、企業組成的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內部和外部質量保障體系缺一不可,相互結合。
《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指出:“各級人民政府要加強對職業教育發展規劃、資源配置、條件保障、政策措施的統籌管理,為職業教育提供強有力的公共服務和良好的發展環境。”政府和行業協會對提倡、推動、組織、協調、激勵和引導校企合作正常、深入、有效地開展具有重要的職能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外部質量保障體系從以下幾方面構建:
1.職業教育法規體系建設。首先,明確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導作用,享有對不履行義務的主體進行處罰的權利,負有統一領導、管理、監督、協調的義務。其次,明確合作企業應享有的權利,如享受相應的稅收減免的權利,要求職業院校確保企業正常生產秩序的權利,在人才培養的諸方面享有充分的話語權等;同時,企業有義務為職業院校的學生提供實習實訓的場所、提供頂崗實習的機會。
2.建立激勵機制、就業準入制和職業資格證書制。法律規則要素的缺失是造成企業在校企合作的過程中參與程度不高、缺乏強制執行力的主要原因,因此在立法中應當明確法律責任,制定具體的獎懲規定和實施辦法,對相關法律主體未履行相應義務的法律后果要做出強制性規定,為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監督檢查工作的制度化提供必要的法律依據。
3.公正第三方建設。主要是發揮行業協會橋梁和紐帶作用,行業協會是職業資格標準的主要制定者,是市場信息的傳播者,也是學校培養目標制定的參與者。行業協會發揮與政府、企業、學校間的組織協調、扶持保障、責任監督和對校企合作成果評價鑒定、獎懲激勵作用。
內部質量保障是校企合作辦學教育質量的基礎和關鍵,是一個多層次、多結構的運行系統。下文以揚州市職業大學校企合作土木實訓中心為案例,闡述其四個系統的主要內容,以及與外部質量保障體系相呼應的校企合作教學內部質量保障體系的實踐。
1.目標系統。在人才培養目標和專業設置過程中,合作雙方將區域經濟發展、行業需求、學校辦學能力以及政府作用有機聯系在一起,制定符合本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專業教學質量標準體系。案例校與揚州工程質量檢測公司、江蘇揚建集團、揚州惠明再生資源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合作,創立了揚州職業教育土建行業協調委員會,為政府制定職業教育發展規劃提供咨詢服務,并負責確定滿足行業需求的能力標準。在校內共建土木工程實訓中心,設立了實訓中心辦公室,作為校企合作的直接管理機構,由專業教師和合作企業的管理人員共同組成,開展學校、行業間的聯系工作。
2.過程系統。教學過程的質量包括專業與課程的質量,教學秩序、教學環節的實施水平,師資隊伍的合理結構等。校企雙方以工作過程為導向,在課程設置、教材建設、學制和課時安排、教學方法和手段、學業考評方式等方面優化教學;注重教學與工程實際相結合,創建體驗真實場景的實訓場所。重點在以下幾方面加強建設:(1)實踐教學實行“雙導師”制。這有利于充分利用企業工程技術人員具有掌握專業技術、熟練使用工器具、良好的職業道德,同時也掌握一定的專業基礎知識。(2)“雙師型”教師隊伍分層次、雙向建設。根據課程理論知識和職業技能水平的程度,將文化基礎課教師、職業基礎課教師、專業理論課教師、實習實訓課教師分成不同的理論深度和技能深度等級,分層次提出要求、進行培養建設。(3)為企業培養緊缺型人才。在校企合作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運行過程中,企業可以近距離地觀察、了解、考核學生,縮短了企業考察發掘人才的時間,也使優秀的高技能人才易于脫穎而出,增強了校企雙方合作的積極性。(4)提供科技服務。實訓中心依托擁有江蘇省建筑新材料、新技術研發中心和工程質量檢測中心的技術優勢,為企業開展材料檢測、沉降觀測、再生資源產品產業化關鍵技術轉化等技術服務,使校企雙方作為利益相關主體共同獲利,增強雙方合作的積極性。
3.評估系統。建立三個層次的評估體系:(1)自評體系。實訓中心針對企業對學生技能指導、監督與評價的力量薄弱的問題,制定了校企合作教學管理制度,從而明確雙方教師的職責,規范教育、教學過程。對學生的評價,學校與企業共同建立學生實習、實訓制度和評價原則,建立各崗位技能評價標準,按制度、標準共同進行監督和管理,不同的實訓項目根據采取不同的考核方法。(2)專家評價體系。建立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滿意度評價制度。(3)學生、家長等社會評價體系。采用調查問卷或訪談的方式了解他們對合作辦學質量的看法和滿意度。后兩種評價體系需要結合外部保障體系,行業協會、社會也是評價體系中的關鍵。
4.信息與回饋系統。該系統對其他三系統都具有“輻射”作用,在內部質量保障中起調整和監督的作用。中心已形成以學生評價、教師評價、合作辦學雙方共同組織研討會等方式的內部反饋系統,并結合行業協會、社會力量的外部反饋系統,形成內被與外部、糾正與預防相結合的動態信息反饋系統,同時著力打造項目系列化、開放式教學質量監控網絡平臺,探索教學質量保障與監控互動的新形式。
校企合作中做出的有益嘗試為提高教學質量創造了必要條件,但在實施過程中還存在著不足,校企合作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