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智宏 劉奇 賈紹寧
1.大學生思想錯位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挑戰。其一,個性張揚,自身修養失范。相當一部分來自職高、技校、中專的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不強,在前期的學習生活中,不注重學習,喜愛上網、打游戲,對于教師、家長的教誨,不是認真聽取意見,而是持逆反抵觸心理,我行我素,自暴自棄,認為考重點大學無望,將來再如何努力,也只能落一個高職高專,索性順其自然。相當一部分學生,在體育、文藝還有班級管理、溝通交流方向能力強,善于處理關系,渴望被關注尊重,表現欲強。但由于自身的思想及情感判斷力有限,是非善惡不分,生活上以不修邊幅、不重形象為個性,以享樂主義、花錢大手大腳為講義氣、有風度。
其二,自私自利,思想行為失衡。90后的職高、技校、中專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他們的成長過程是以自我為中心、不受拘束的過程,缺乏對挫折的耐受力和抗壓力。在高職高專學習,學生往往對將來的職場充滿向往,希望有朝一日能有所作為,回饋長輩,但職場現實的殘酷,及在一些不良風氣和社會思潮的侵蝕下,使得有些人理想信念缺失,變得只顧強調自身利益、實現自我價值,卻不愿意付出艱辛的努力,產生思想與行動的雙重失衡。
其三,熱衷職場,政治熱情消退。職高、技校、中專的學生目前關注度最高的莫過是如何尋找一份體面而又穩定的工作、實現事業與愛情“雙豐收”。這本無可厚非,但一味熱衷于此,而忽略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團隊主義精神的培養,忽視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培養,即便是靠一時的熱情加入了黨組織,也缺乏一種愛黨、跟黨、建黨的決心與信心。這樣既無法實現自我發展,也成不了“四有”青年。而且由于國家對高職高專的投入沒有普通高等院校那么大,加上未來的壓力,使得他們對國家的形勢充耳不聞,對政策的導向缺乏應有的關注。
2.社會對高職教育定位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的挑戰。其一,社會定位偏低,教育面臨現實困難。高職教育在近些年的快速發展中,取得巨大成績,但也出現了許多新的問題,如生源質量不高、人們的認識誤區等,造成社會對高職教育的認同和信任度并不高,沒有把高職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一個新類型,在一部分人眼里高職教育是低層次、低水平的“二流教育”。這些社會歧視,難免會給高校的思想教育帶來困難。
其二,入學門檻降低,生源質量難以保證。由于我國20世紀七八十年代實現的計劃生育政策,一直延續至今,效果逐步顯現,在2008年適齡考生達到拐點。就河北省而言,每年的高考生源呈2萬人同差遞減態勢,2013年參加高考人數更是比2012年高考人數減少3.1萬。而我國的高等教育正由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方向邁進,高校的辦學規模和辦學層次呈穩步提升態勢。這一減一提,使得高職院校的招生形勢逐年惡化,入學生源的質量每況愈下。而且高職院校學生組成中,既包含高中應往屆生,也有中專、技校和職高生,學生成分的復雜和素質的參差不齊增加了教育的難度。
其三,就業形勢嚴峻,思想壓力空前增大。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的速度逐步放緩,高校招生規模不斷擴大,畢業生就業形勢日趨嚴峻。在呼聲強烈(實現中國夢的呼聲)、競爭激烈(職場就業競爭)、變革劇烈(政治、經濟、文化、生態文明、社會管理“五位一體”的改革)、批評猛烈(市場和用人單位對高職高專畢業生求全責備,感嘆無動手實踐能力)的情況下,許多高職高專學生畢業就等于失業。許多學生的應對方式極不成熟,“上課分心,面試鬧心,下課揪心”。
其四,教育模式守舊,說服效果不如人意。當前知識經濟的背景下,要求當代大學生具備更開拓進取的創新精神、開放活躍的學術思想、表里如一的政治品行、嚴謹細致的邏輯思維、快準細實的工作作風、崇高遠大的理想信念、誠實守信的道德情操、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質、扎實深厚的專業知識。而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相當長的時期內,由于缺乏優質的教學資源尤其是師資力量,還存在只注重視理論說服,忽視情感的換位與交流;只注重灌輸大而全的做人哲理,而忽略教育的藝術性和可接納性;只注重政治形勢教育,而忽略健康人格的培植;只關注社會即時需要,而忽視人的全面素質,尤其是基本道德素質和品德素質的培養。總之,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的嚴重脫節,使得說理育人效果不盡如人意。
1.辨識學生長處,多用賞識教育。賞識教育講的是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善于發現每個教育對象的優點,對這些呈現閃光優點的學生,多施加鼓勵,使他們在情緒上和面子上得以滿足、精神得以寬慰、心境得以愉悅。每個高職高專生,因家庭背景、生活環境、個人智力、性格特點各不相同,教育時應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善于發揮教師與學生在學習教育中的雙主體作用。采取賞識教育,使他們多在激勵肯定的教法中,砥礪情感,增長見識,陶冶情操,激發潛能,煥發動力,產生斗志。做好賞識教育必須做好四點:一是充分了解學生,善待學生;二是尊重學生,學會傾聽;三是鼓勵學生,為學生驕傲,為學生加油;四是寬容學生,允許失誤。
2.注重社會實踐,培植責任精神。高職高專院校是為社會培養技能型、應用型人才的主陣地。應用型人才的顯著特點是具備嚴謹細致的邏輯思維、追求真知的動手能力。而社會實踐正是校方連接用人單位的一個橋梁,是學生增長見識、陶冶情操、培植社會責任感的重要途徑。具體措施如下:一是校園文化教育。校園精品文化活動對高職高專的思想政治教育能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融入高職高專院校文化建設全過程,不斷優化文化建設環境,探索、凝練師生普遍認可的大學精神。確定、完善體現高職高專精神的校訓、校歌、校徽,加強校風、教風、學風建設,形成對教職工具有凝聚作用、對學生具有陶冶作用、對社會具有示范作用的優良校風。二是基地教育。華北人杰地靈、英才輩出,各地都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可組織學生奔赴黨建紀念地、革命圣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現場接受革命傳統教育、黨史教育、地方史教育,圖文并茂、內容豐富、形象直觀、情節生動,教學效果是校內“第一課堂”教育難以達到的。三是“契機”“典型”教育。“契機教育”,即要充分利用紀念“五四”運動周年日、建國周年日,學生入學、入團、入黨等時間節點,通過主題團日、專題宣講、演講辯論、文藝演出等活動形式,培養高職生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民族情感。“典型教育”,即認真開展“名人進校園”活動和精心組織“大學生自強之星”評選宣傳工作,重視用高職生榜樣教育影響學生。四是“實踐教育”。利用寒暑假深入農村、走進社區、走進工廠企業以及社區孤兒院、福利院,開展形式多樣的調研實踐活動,開展“送溫暖”志愿服務活動,開展“科技下鄉、文化下鄉、衛生下鄉”活動,開展黨史、黨情以及衛生、法律等實用知識宣講活動等,引導高職高專生在實踐中開闊眼界、接受教育、增長才干。
3.加強心理疏導,消除自卑情緒。多數高職高專學生認為自己是應試教育的失敗者,內心深處有一種揮之不去的自卑失敗陰影,這種消極心理很大程度上阻礙了他們挖掘自身潛力,我們對這些心理有疾病的學生要多措并行。一是開設心理健康課程。高職高專院校應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機構,開設心理健康教育選修課、必修課,進一步加強課程體系建設,實現心理健康教育全覆蓋。要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設標準(試行)》要求,落實專項經費,完善設施設備,足額配備專兼職教師,全面開展心理健康咨詢。二是深入開展“三個一工程”(紅網工程、青馬培訓工程、文明修身工程)。“紅網工程”即通過開展發紅色短信、寫紅色微博、講紅色故事、吟誦紅色詩歌、看紅色電影等活動,加強廣播、網絡、輿情信息平臺、QQ群等團屬傳媒的輿論導向。“青馬培訓工程”即深化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推進學院團校、系級分團校建設,通過理論學習、實踐鍛煉、課題研究、志愿服務等方式,積極完善院、系兩級培養體系,著力塑造高職學生精英形象。“文明修身工程”即抓住紀念日和重大活動日等有利時機,廣泛開展“三愛”(愛國、愛校、愛己)教育系列活動,全方位、分階段有序地推進學院大學生文明禮儀教育,引導青年學生“愛國修身、愛校求知、愛己立業”。
4.加強隊伍建設,提高理論水平。提高高職高專生的思政教育效果,輔導員隊伍和教師隊伍自身素質至關重要。一是加強輔導員的培養培訓和鍛煉。要堅決落實輔導員持證上崗制度,舉辦新上崗輔導員崗前培訓班、骨干輔導員專題培訓班,努力提高培訓質量。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舉辦高職高專院校輔導員思想政治工作高級研修班,邀請專家、學者或者優秀的一線輔導員來傳經送寶,組織高職高專優秀的輔導員在省內、到省外開展社會調查,進行社會實踐,全面推進輔導員隊伍的專業化、職業化和專家化。二是訓優教師、編好教材、開好課程。(1)強化高職高專思政理論學科帶頭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師的培養,舉辦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大賽。(2)實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職攻讀馬克思主義理論學位專項計劃”,提高教師學歷學位層次。(3)完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教材體系。要組織力量,加快“05方案”輔助教材的編寫進度;要組織編寫一套既遵守教材原意,又適合高職高專各類專業學生不同需求的高水平教案,供全體教師參照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