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介得到了迅速普及,并深刻地介入到大眾社會生活中,對人們的生產、生活、學習、發展產生著深刻影響。對于青年大學生來說,其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具有求知欲強,對新鮮事物敏感的特點,因此,媒體對他們產生的影響尤為強烈。在當前時期,接觸媒體,使用媒體已經成為大學生重要的社會生活方式,成為他們獲取信息、溝通交流、學習成長、生活娛樂、就業拓展等不可或缺的重要平臺和有力助手。但是,應當看到,在媒體世界里,信息良莠不齊,很多媒體游戲渲染暴力和色情,形象逼真的媒體場景對人產生強烈刺激,虛擬的媒體空間容易使人失去自我等,這些不良作用與影響,侵襲著人們的思想,干擾著人們正常的思維方式,影響著人們對世界的正確認知等。由于大學生們社會閱歷淺,思想道德發展較稚嫩,辨別能力不強,自控能力較弱,青年大學生往往在很多情況下真假不分,誤入歧途。
面對這種媒體形勢和媒介環境,高校應積極發揮思想教育的作用,從正確引導大學生媒體認知,促進大學生辯證看待媒體出發,提高他們駕馭媒體、使用媒體的能力,增強他們的媒體素養,幫助他們在媒體信息海洋中形成正確的社會觀察能力,全面健康地成長。
媒體的普及與發展使人們看到,媒體是現代科技的結晶,也是社會發展的產物,它推動了社會進步,給大眾生活的發展帶來了諸多便利。但是媒體也有兩面性,是一把“雙刃劍”,為人們帶來迅捷信息工具和豐富信息資源的同時,也對人們產生著不可回避的負面作用。因此,在互聯網時代,現代人必須有正確認識媒體的能力,既要看到媒體的“利”,也要看到媒體的“弊”,既要學會充分利用媒體,發展自己;又要學會規避媒體不良影響,把握媒體應用的尺度,這也就是所謂的媒體素養。
當代社會,由于人們身處無處不在的媒體之中,媒體將對人們產生深刻的影響,媒體素養理應成為現代人的基本素養之一。在時下以網絡媒體為代表的新媒體普及與發展的態勢下,媒體素養的主要內容是指網絡或稱新媒體素養。國際上很多國家如英國、美國、加拿大等,對國民媒體素養的培養與教育非常重視,從幼兒園開始到大學,乃至在人們的終身教育活動中,媒體素養的培養都貫穿于國民素質教育的始終,成為對公民進行基本素養教育的重要內容。一些國家通過開設課程、加強教材建設、增強師資配備等,已經形成了完整的培養與教育體系,力度非常之大。
從國內高校思想教育的角度來看,媒體素養具有深刻的含義,它是指大學生在媒體方面的認識、評價和使用方面的素質,是大學生應對媒體信息和媒體空間的選擇判斷、認知理解、質疑評判、發展創新、思辨應用等能力。在思想教育中,對大學生媒體素養的要求,不同于對媒體專業人士的職業要求,它是基于拓寬大學生媒體知識,以提高大學生對媒體正確認知為基礎,降低媒體對大學生的不良影響,促進大學生的思想發展和健康成長。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視角出發,大學生的媒體素養有以下幾個方面含義:
1.使用媒體的基本素養。包括大學生了解媒體的基本使用常識,在學習、生活中能夠掌握基本的媒體技能操作,學會利用媒體進行學習、交流,傳輸信息,獲取知識;尤其要學會利用媒體進行專業知識信息的檢索,進行媒體資源的運用、分析等。
2.抗拒媒體不良信息影響的素養。媒體中的信息是非常豐富的,但也是良莠不齊的,大學生應當具備識別和拒絕黃色信息、低級趣味信息,剔除無用、干擾信息的能力,也就是說要分清信息中的美與丑、好與壞、高雅與低俗,并做到自覺地抵制。
3.抵御媒體依賴的素養。媒體尤其是現代新媒體,他們的信息表達往往形象、鮮明,帶有強烈的刺激性。同時,新媒體環境所構筑的互動及自由虛擬空間,容易使人們對其產生強烈的依賴感,因此,大學生應當對媒體空間的虛擬性本質和媒體信息表達形式的本質有清醒地認識,具有抗拒媒體誘惑,消除媒體心理依賴,防止媒體成癮的能力。
4.媒體思辨的素養。大學生不但要具備抵御不良信息的能力,并且應當具備對媒體信息的理性辨別能力,能夠對媒體信息進行真與假、善與惡、美與丑、正與誤的甄別,具有把握媒體中高尚與低俗、流行與傳統、積極與消極、主流文化與亞文化等信息關系的能力,學會對媒體信息進行反思,具有對媒體信息的正確判斷與選擇能力等。
5.媒體倫理的素養。媒體是虛擬的,容易使人陷入淡化身份后的迷失、放縱,容易導致媒體道德行為失范現象的發生。因此,媒體環境下要培養大學生的媒體道德行為,使他們在媒體活動中能夠自愛、自律,自我約束,自覺抵制不良誘惑,誠信交流、良性互動,并且要防止由道德滑坡發展為欺騙、攻擊等違法犯罪行為。
在當前媒體環境下,應大力加強大學生媒體素養的培養,將其作為思想教育的重要工作內容來抓。其主要原因是:
1.青年大學生的生理、心理尚不成熟。青年大學生具有極強的好奇心,但自制力較弱,容易沉迷于驚險、刺激的媒體游戲中,容易受到媒體中暴力、色情等內容的誘惑,容易受到媒體中亞文化的侵染。另外,青年大學生的逆反心理較強,家庭、高校諱莫如深的信息常常引起他們極大的興趣,媒體中的“黃、暴、邪”等媒體文化容易引起他們的關注。
2.高校、家庭教育與管理的滯后性。在現行教育中,無論是高校還是家庭,面對滾滾而來的媒體文化浪潮,相較之下存在教育內容、教育手段、教育方式上的滯后或不足。有的教師方法簡單,用生硬方式控制大學生上網,反而會激起大學生強烈的逆反心理。部分家長片面認為上網有害,一味對大學生進行上網限制;有的則認為上網可以獲取知識,因而不加任何管理和監督,兩種極端行為的結果往往事與愿違。
3.媒體媒介控制機制的缺失。媒體媒介的虛擬性、隱蔽性對傳統道德規范提出了挑戰。媒體媒介所產生的許多問題,使傳統的法律制度顯得無能為力。伴隨著媒體的發展,有害信息的控制制度和手段管理卻沒有健全起來,媒體監管制度管理和立法滯后的弊端凸顯出來,大學生由此處在充滿危機與陷阱的媒體環境中,極易受到媒體的各種危害。
加強媒體素養教育,是當代青年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新時期高校思想教育的重要內容。當前,高校應采取有力措施,提高大學生的媒體環境應對能力、發展能力,增強對其媒體素養的培養。
1.提高教師的媒體素養。教師是大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示范者,教師本身的價值觀會影響到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方式。同時,身處信息社會,某種程度上大學生在媒體運用方面的經驗和技能比老師更加前衛和多元化,因此要提高大學生的媒體素養,教師媒體素養的提高是前提。高校應通過對思想政治課教師的媒體素養培訓,提高教師的媒體認識能力,幫助其掌握必要的媒體教育教學技巧,使他們能將媒體知識自覺融入大學生思想教育教學中。
2.善于運用思想政治課中的教育資源。課堂教學是思想政治課的主要載體,也是大學生獲取知識、提高能力的重要來源。在高校思想政治課中,有許多內容是教育大學生如何正確使用媒體的,比如如何享受健康的媒體交往,如何用正確的眼光和價值觀面對媒體,如何防范身邊的媒體侵害,在媒體上如何保護自己的隱私、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不沉迷于網吧等。思想品德教師要做有心人,認真挖掘這些資源,有意識地引導大學生在學習與實踐過程中培養健康高尚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念,使大學生學會正確使用媒體中的信息資源,完善自我。
3.讓大學生在實踐體驗中提高媒體思辨能力。大學生對媒體媒介的接觸、認識與選擇,對媒體媒介信息的甄別與判斷,以及對媒體媒介的使用,直接關系到其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形成。因此,讓大學生動手搜集、處理媒介信息,增加大學生的實踐體驗,培養大學生以審視的眼光與媒體對話是媒體素養教育最主要的手段。思想教育工作者要細心觀察大學生與媒體媒介的交往狀況,從中找出需要探討的話題,在教學過程中模擬、再現這些場景,讓大學生親身體驗,引導大學生學會用批判的眼光與媒體對話。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利用課程進行主題探究,就是一種較好的媒體實踐體驗。例如,以《如何看待媒體交往》作為探究主題,大學生可以通過對媒體信息進行篩選,從中收集到關于媒體交往的很多典型、真實、生動案例,相信一定會對大學生產生較大觸動,使他們正確地認識到媒體交往與現實交往的差別。通過這樣的方式,一方面,大學生能夠養成良好的媒體應用習慣,培養分析社會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培養大學生將媒體媒介為我所用的能力,學會與媒體對話的方法方式。
4.在校園媒體中進行主流文化的宣傳教育活動。高校應打造媒體思想教育的陣地,將內容健康、思想進步的教育內容,以富有吸引力的表現形式,呈現給廣大大學生。要營造健康、文明的媒體文化氛圍,用具有鮮明特色的紅色文化,來感染大學生,影響大學生,教育大學生,引領大學生關心高校發展、關注國家大事。對社會生活中的難點、熱點問題,高校應通過校園媒體及時引導,開展有針對性的宣傳教育活動,促進大學生對媒體信息的正確理解與認識。
5.組織大學生開展媒體交流互動活動。高??梢酝ㄟ^媒體課堂或媒體專題講座的形式,引導大學生就所關心的問題進行咨詢了解;以大學生社團、大學生黨團支部為單位,鼓勵大學生開展媒體知識研討、媒體知識競賽,進行媒體知識辯論等,增強大學生對媒體的基本認知。
6.重視大學生媒體素養的自我培養與提高。大學生媒體素養的提高,關鍵還在于大學生本身。高校應從提高大學生的媒體認識入手,引導他們重視媒體素養的自我培養和提高。要教育大學生在媒體生活中,自覺遵守道德,自覺抵制不良信息的誘惑,自覺規范自己的行為,做到誠信交往,言行統一,在媒體環境中養成自律、自控習慣,促進媒體活動中慎獨品質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