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敏 羅秋蘭 高普
目前,“90后”已成為當代大學生的主體。由于生長在中國經濟發展最為迅猛的時期,受各種思想文化互相激蕩和社會環境的影響,特別是以網絡為集中代表的新媒體的多重影響,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行為特點呈現多面性,這給高校思政工作者帶來了新的挑戰,同時成為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前的新課題。為了全面、及時、準確地把握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行為特點,引導大學生心理的健康成長,課題組針對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行為特點進行了系統的調查研究。
本文以嘉興學院南湖學院2010~2011級部分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采用問卷調查法,涉及當代大學生的學習與社會活動、理想與責任、道德素質與價值觀、人際交往以及心理健康等眾多方面。調查共發放問卷1000份,回收992份,有效調查問卷為989份,有效問卷率98.9%。在調查學生中,城鎮學生占27%,農村學生占73%;男生占47.33%,女生占52.67%;獨生子女占47.67%,非獨生子女占52.33%。從統計學角度看,調查對象具有典型性,調查指標具有針對性,調查結果具有客觀性。
1.思想開放,容易接受新事物。受信息全球化的影響,當代大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和途徑更加多樣,他們思維活躍、對新事物接受能力強,容易受各種思想文化的影響,價值觀與前幾代人有很大的不同,思想價值、行為方式等均具有開放性、多元化的特點。數據顯示,46%的學生認為,一些公開行為如接吻、摟抱都為正常現象;28%的學生反對婚前性行為;62.28%的學生認為自己思想開放,容易接受新事物。
2.自信獨立,但缺乏感恩意識。網絡的普及及教育民主化程度的提高,改變了傳統的教育與學習模式,大學生群體對許多問題的思考更加深入。“90后”具有很強的獨立意識,喜歡展示自己的思想,實現自我價值。調查表明,46.67%的學生遇到棘手的事情都會自己解決;73%以上的學生表示愿意參加學校活動如學生會、社團、協會等。但在調查中發現,約1/3的學生不會主動去關心父母、親友。
3.崇尚個性自由,但心理抗挫能力差。當代大學生更加崇尚個性自由,表達方式多樣。他們對自由有著更為強烈的憧憬和追求,喜歡狂放不羈地彰顯自身個性與才能。對于集體拍裸照作為畢業留念一事的看法,83.33%的學生表示贊同和理解,僅有16.67%的學生表示絕不贊同。當代大學生大多生活條件較好,所需所想能得到滿足,于是形成了比較自我的性格,雖然看起來外表堅強,但實則內心脆弱,心理抗挫能力差。71.2%的學生表示,在遭遇挫折失敗后,會留下心理陰影。
4.理想信念模糊,價值觀出現偏差。在價值多元化的社會,部分當代大學生受到拜金主義、權勢主義和過分強調自我價值等消極傾向的影響,價值觀發生扭曲,陷入理想物質化、享樂主義的思想誤區。針對大學生中廣泛存在的虛榮攀比風氣,多達17.67%的學生認為這種想法很正常,想追求好的物質生活;近60%的大學生對生活抱有消極態度,時常被空虛、迷茫等負面情緒所困擾,缺乏激情和目標;11.67%的學生認為,一個人的成功和價值體現為擁有金錢的多少。
5.個人能力較強,但部分學生道德素質低下。大多數當代大學生對基本的道德規范認知清楚,道德行為也較為規范,但也有少數學生認識不足,知行不一,導致個別道德缺失、有辱大學生素質的現象時有發生。調研中,針對清華學生劉海洋用硫酸潑熊事件的看法,19.0%的學生認為事不關己,持無所謂的態度;3.75%的學生竟然覺得很有意思,自己也想嘗試。關于考試作弊的調查,只有23.82%的學生在考試中沒有作弊行為。
6.擁有目標,但踐行能力較弱。高昂的學費、父母期望、就業以及社會多種因素等,給當代大學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壓力。他們能認識到自身的不足,明白只有通過不斷地實踐,才能鍛煉自己的能力;他們擁有理想,但對未來的發展目標認識不清晰,方向不明確,很少將計劃付諸實際行動。調查顯示,42.5%的學生認為上大學后,最困擾他們的是學業壓力。但是在學習方面,僅有27.52%的學生從未逃過課。40.34%的學生對自己的未來有目標和想法,但計劃不明確,而且對于實現方法也比較模糊。
1.充分發揮網絡優勢,打造多種媒體協作的立體教育平臺。當代大學生正處于信息飛速發展的時代,網絡與他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在日常管理教育中,學校應結合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將網絡發展成為生命情感教育的前沿陣地。老師應充分利用校園BBS平臺、班級QQ群、班級微博、人人網等社交網絡,與學生保持密切溝通,及時了解學生心理思想動態,并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全面提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質。此外,院系各社團也應根據學生的需求,開展學生樂于接受的健康的社團活動。
2.積極引導大學生學會感恩,懂得奉獻。當代大學生大多為獨生子女,備受父母家人的寵愛,感恩意識不強。學校需要引導大學生在日常的校園文化氛圍中,以集體利益為主,從父母、老師、同學、社會四個層面,教育他們學會感恩,以感恩之心對待身邊的人,樹立為他人服務的奉獻意識。通過各種實踐活動,如志愿者、獻愛心等活動,從日常小事做起,提高修養,使感恩、奉獻的愛心真正深入每個學生的內心。
3.注重健康心理素質的塑造,有效實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健康的心理素質是人才健康成長的重要保證。當代大學生普遍存在自視甚高,不思學習;虛榮心強,愛攀比;受挫能力差,易抱怨等心態。結合這些心理特點,學校應把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納入學校人才培養體系,有針對性地開展各種心理健康專題講座。對于專題講座,應該增加時間和次數,擴大心理輔導的范圍,并通過素質拓展、聯誼等活動,錘煉他們的交際能力與抗壓抗挫能力,引導他們正確認識自我,形成健全人格。
4.堅持以生為本,建立教育平等互動關系,引導學生樹立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當代大學生的重要思想特征是追求平等、自信獨立,他們有較強的平等意識、法律意識,要求自己的人格完全得到他人的尊重。作為教育工作者,要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原則,注重個性教育和個性化教學,讓學生充分發揮個性優勢,在輕松的學習氣氛中獲得知識。此外,要引導他們正確對待考試,這樣才能有效地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學習效果,引導他們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5.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引入傳統道德教育的培養。
作為學校,應該從教學理念、教學方式方法等方面進行深入探索和研究,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學校應以大學生黨、團工作為核心,積極發揮學生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以黨建帶動團建,廣泛開展一些有形的富有深刻內涵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如入學時的“始業教育”、后期的“愛我中華,愛我黨”的入黨啟蒙教育等。
6.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用榜樣的力量感染學生。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告訴我們,人人都有“愛和歸屬”的需要。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對學生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對培養他們的理想信念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針對當代大學生喜歡模仿明星這一特點,可在他們當中發掘德才兼備的學生并進行培養,為大學生樹立榜樣。同時,應宣傳中華民族的英雄人物,用中華民族英雄的百折不撓的精神去感染學生,讓他們產生共鳴,樹立崇高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