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子京
(信陽職業技術學院 河南信陽 464000)
加快新農村城鎮建設發展路徑探討
胡子京
(信陽職業技術學院 河南信陽 464000)
城鎮化,是指工業和第三產業為主導產業在城鎮聚集,農村人口向城鎮遷徙過渡、城鎮人口急劇增加、城鎮建成區面積不斷擴大、城鎮人口的生活生產方式向農村呈幾何級傳播,城鎮的發展模式向農村覆蓋的發展過程。在衡量城鎮建設的過程中一定要根據新農村建設的標準,設置合適的路徑,文章就針對加快新農村城鎮建設發展路徑進行系統性的研究。
新農村;城鎮建設;發展
新農村城鎮建設是實現我國經濟又好又快發展關鍵,同時在實現新農村的全面化轉型,目前, 我國政府提出了必須選擇符合我國國情的城鎮化發展模式,建設有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的重大決策。實現我國經濟建設的同時幫助農村實現優質生活,完善農村民生問題的不斷發展。農業生產力的發展是城鎮化發展的先決條件,發展知識經濟能促進城市化的進程,反之,發展城市化能促進知識經濟的發展,形成發達的市場體系;市場經濟的發展帶動了城市的發展。因此一定要注重對農村生產力的解放。
城鎮化,是指工業和第三產業為主導產業在城鎮聚集,農村人口向城鎮遷徙過渡、城鎮人口急劇增加、城鎮建成區面積不斷擴大、城鎮人口的生活生產方式向農村呈幾何級傳播,城鎮的發展模式向農村覆蓋的發展過程。
衡量城鎮化的標準是根據城鎮非農業人口占地區總人口的比重做出判斷城鎮化程度的高低和進程的快慢。城鎮化率越高意味著城鎮化水平越高,城鎮化率提升速度越快說明城鎮化進程越快。城鎮化率與工業化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呈正相關關系,工業化和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城鎮化率也越高。
1.城鎮化是工業化發展帶動的結果
工業化是城鎮化的引擎,城鎮化又是工業化的油門。人類進入工業社會形成了以機器代替人力的機械化集聚生產,工業的集中促使人口聚居,從而衍生出規模龐大的城市規模;農村落后的生產力、較低的收入逐漸向工業的先進生產力、較高的收入傾斜靠攏,以此實現新農村勞動力的不斷發展,現代城市主導了世界發展的格局。城市的往往是一個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具備農村所無法比擬的功能,城鎮化順應了工業化的發展需求,為工業化開辟了道路,促進了工業化和經濟社會的長足發展。
2.城鎮化是農業現代化的主要推動力
農業生產力的發展是城鎮化發展的先決條件,城鎮化又是農業現代化的助推器。城鎮居民沒有農業提供糧食等農產品的物質保障是絕不可能的,農業的發展促進剩余農產品的商品化過程;城鎮化和工業化能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從事工業生產,促進農業機械化經營,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生產效率,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
3.城鎮化促進了第三產業的發展
沒有市場的存在就不會有城市的出現,城市的出現促進了市場的繁榮。隨著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消費結構的不斷變化,第三產業占國民經濟的比重直線上升。第三產業發展的首要條件是要有與之相對應的消費群體,一個區域內人口密集,并持續增長,消費行為也逐漸增多,會減少第三產業供求成本,增長的人口基數對服務行業的需求量也隨之增多,形成規模經濟。城市是人口聚居的區域,城市建成區面積越大、人口越多,對第三產業的需求量就越大、市場越大、剛需越高,越能推動第三產業的發展。
4.知識經濟發展客觀拉動了城鎮化進程
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正在邁向知識經濟、信息時代。以理論知識指導生產是知識經濟的主要特征,高等院校是知識的主要傳播管道,高新技術產業是知識經濟的主導產業,而高效大多集中在城市范圍內,高新技術產業也集中在城市。以此推斷,發展知識經濟必須推動城鎮化進程。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將中國傳統的農業社會向工業化社會的轉變,下大力氣推進中國工業化進程,而城鎮化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視,中國的城鎮化水平落后于工業化發展水平。
1.城鎮化落后于工業化
中國城鎮化的發展水平各地采用的統計標準有所差異,尤其是將外來務工人員和外來經商人員也納入城鎮人口,導致城鎮化率高低迥異??傮w來說,目前中國城鎮化發展水平還是偏低、滯后的。按照國外城鎮化的經驗來觀察,一個地區城鎮化率大多情況下是比當地的工業化水平要高一層次,并且城鎮化水平還有持續上升的勢頭,城鎮化率上升的速度比工業化率要快。中國的城鎮化率低于第二產業的產值與按照GDP百分比計算的工業化率,工業化率的增長幅度高于城市化率的提高幅度。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鎮化的速度在不斷提高,但城鎮化水平仍落后于工業化。
2.城鎮化發展水平落后
目前新農村的城鎮化與工業化之間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城鎮化落后的現狀主要是,因為農村建設上對城鎮化的認識出現一定的偏離、傳統工業化模式的缺憾和沒有與城鎮化相配套的體制保證。
1.加強新農村基礎建設
首先對新農村總體規劃,因地制宜。由國家制定總體方針和總體目標要求,地方政府因地宜科學規劃。各地官員要深刻認識推進城鎮化建設的必要性、重要性和艱巨性,制定規劃要切實做到目標長遠,緊密聯系當地人文地理、資源特點,實事求是,科學布局,協調發展,嚴防一哄而上貪大求洋,大搞勞命傷財的政績工程;嚴查權力尋租和貪污腐敗。
其次是政策支持,質量第一,國家全面給于政策支持實現基礎建設,包括戶籍放開,社會保障、財稅改革,土地改革,融資支持,鼓勵民資進入等。要努力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確保高質量、高效率推進城鎮化建設。同時對基礎建設要由點到面,循序漸進。要圍繞中心城市由點到面,有序推進。要根據當地特點、資源和發展不平衡的現狀,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努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不斷提高城鎮運營效率,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和增長優勢,并力求重點突出,完善配套,建好一個,帶動一批。
除此之外,政府領導,市場調節也是基礎建設的關鍵,推進城鎮化建設既要不失“不失時機”,又要防止走重復投資老路。要由政府統一規劃、統一領導,避免各行其是,盲目冒進。實現新農村城鎮化建設,意義深遠,前景廣闊,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切實抓住這一戰略機遇,必將有力保證我國經濟長期平穩較快增長。
2.改善新農村城鎮經濟發展
農村所實行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導致了農村勞動力不斷流失,大量的農民不斷向城市流動,農村勞動力流入城市,為城市的發展過程中的勞動力缺口提供了龐大的人力資源保障和支持。中國城市化進程深入推進,同時中國的市場經濟也在快速發展。
每當提起城鎮化,一些約定俗成的習慣性思維便會充斥著我們的大腦,總是認為城鎮化的建設是依靠政府扶持發展的,而不是市場的自我調節的自發性演進。事實上,任何一座城市的興起,不是政府計劃推動的,主要是人口遷徙的結果,而人口遷徙一定是市場自發性的結果。即便是改革開放之后才出現的深圳,也是市場經濟孕育出來的,遍布全世界的市場化格局、香港的市場化力量,推動出了深圳這樣的城市的發跡。中國的城鎮化率偏低,城鎮化發展水平落后于工業化進程,違背了經濟社會發展過程當中城鎮化率要比工業化率高的客觀規律。與此同時,中國城鎮化率也低于同級的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平均值,產生了一個與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背道而馳的發展模式,在世界范圍內是獨一無二的。
農民工的生活方式和工作過程,正在被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復制。今天的農民工生活在城市中,在農村老家修建的住宅有八成以上被閑置。上升到政策層面看來,農民自行修建的住房屬于小產權房,不可以進入流通領域,沒有流通的可能性,意味著廣大農村的住房不會有顯性的房地產交易市場。這是資源典型的資源浪費,并且是對農民工收入的政策性浪費。城市的壁壘牢牢的將農民在城市里投資消費拒之門外,造成農民工被迫回到農村進行低附加值和低使用價值的消費與投資行為。城市的發展、城市的整體消費能力,也就是拉動內需,成為了一句空談、一紙空文。
3.實現新農村城鎮文化建設
首先實現農村城鎮化建設過程中,要保障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多元化,努力發展文化打破傳統思想文化模式,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經營社會主義下的多元化新農村。在建設新農村過程中,我們要保持各方面齊頭并進,任何一方面都不可偏廢。我們不僅僅要發展新農村的農業、加工業,還要發展新農村的旅游業,實現新農村地域性管理,從根本上提高新農村的自身發展活力。實現對新農村精神文化的建設,例如在區域內設置文化交流周,加強對先進文化思想的交流,每個季度都對先進的思想單位、個人進行表彰獎勵,不斷的鼓勵更多的農民朋友實現對精神文化思想的認識。
加快新農村精神文化建設也可以借助一些文藝宣傳來實現,例如在策劃文藝晚會演出時,還應抓住節日時機,精心策劃出于節日相關的文藝演出活動,根據節日的特點精心安排好節晚會演出活動,根據群眾的需求在內容上以及形式上突出節日的氣氛。這樣就能夠全面性的幫助農村對文化發展有新的認識與思考,能夠更好的實現對文化的發展。比如在在元宵節賞燈,中秋節賞月之時,大力弘揚我國的傳統美德,還可以在晚會中策劃猜燈謎、寫對聯的環節,在寓教于樂中提升群眾對文化的認識,使群眾在晚會活動中感受到文化的熏陶,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城鎮文化建設應該符合民眾對文藝活動的精神需求,使文化活動的規模、檔次、品種都能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新時代下我國群眾文化工作的創新發展。
城鎮化的發展模式,中國特色的城鎮化發展路徑,必須要改變過去城鎮化發展中錯誤的政策導向和政策限制。努力爭取實現新農村的城鎮化、工業化以及現代化的共同發展,因為新農村城鎮能夠滿足工業化發展的基本需求,促進工業化的發展,使工業化與城鎮化相輔相成、互相影響,為農業、第三產業和知識經濟創造有利條件。城鎮化是農民轉變為市民的過程,戶籍制度剝奪了農民正常的遷徙自由,成為城鎮化進程的最大阻礙。農民成為市民必須要有政策和制度性的保障,修改和更正向城市遷徙的種種壁壘,否則中國城鎮化將無計可施、無路可走。
[1]顧朝林,等.城市群規劃的理論與方法[J].2007年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2012(6):77-79.
[2]劉德祥,劉剛.加快小城鎮建設 促進農村經濟發展[J].中國農村小康科技,2012(03):46-47.
[3]尹茂林,侯艷華.搞好小城鎮建設 促進城鄉協調發展——以山東省菏澤市為例[J].山東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3(01):79-80.
[4]才立民,詹保林.加快小城鎮建設 促進農村經濟發展[J].中國農村小康科技,2011(07):65-68.
[5]王建武.對小城鎮建設與農村市場經濟建設相結合的探討[J].小城鎮建設,2011(10):96-98.
[6]陳鴻彬.農村城鎮化問題研究[M].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9(2):79-81.
Discussion on speeding up urban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path of new rural
Hu Zi-jing
(Xiny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Xinyang Henan, 464000, China)
Urbanization, refers to the industry and the third industry as the leading industry in the towns, the rural population to urban migration transition, sharp increase in urban population, urban built-up area is constantly expanding, urban population living style of geometric spreading to rural development, urban development model to the rural coverage. In the process of evaluating urban construction must be according to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standards, setting the appropriate path, the paper studies the town to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rural development path.
new countryside; urban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F291.3
A
1000-9795(2014)06-0444-02
[責任編輯:陳懷民]
2014-03-10
胡子京(1974-),男,河南羅山縣人,講師,從事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