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利娟
(嘉應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 廣東梅州 514015)
高校學生黨員責任區黨的群眾路線踐行研究
張利娟
(嘉應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 廣東梅州 514015)
本文首次提出、闡述了高校學生黨員責任區群眾路線概念,對高校學生黨員責任區群眾路線踐行的功能、意義,從“能夠較好地實現高校基層黨組織對學生黨員的教育管理,保持黨密切聯系群眾的路線、強化了學生黨員宗旨意識,有利于助推高校各項工作、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三個方面作了論述,并分析了高校學生黨員責任區群眾路線踐行的一些途徑、方法。
高校學生黨員責任區群眾路線;功能;途徑
“大學生黨員責任區制度”是以高校校園為服務區域,廣大師生員工為主要服務對象,通過高校黨組織的統一組織、協調,明確每一名大學生黨員在發揮模范作用上的具體崗位、職責和目標,以求達到充分發揮其先進性要求的制度[1]。中國共產黨黨章關于“黨的群眾路線”的科學表述是“黨在自己的工作中實行群眾路線,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高校學生黨員責任區群眾路線”是指在高校黨組織的統一組織、協調下,以大學生黨員為主體,以高校校園為服務區域,校內師生尤其是身邊同學為主要服務對象,建立黨員在責任區內聯系服務同學機制和各項制度,讓學生黨員以實際行動落實學校學生黨員踐行群眾路線各項制度,在服務同學中強化宗旨意識和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提高群眾工作的能力,創造黨組織、大學生黨員與廣大同學的聯系渠道和聯系方式,達到帶動、組織同學以自覺行動努力實現黨的各項事業。
(一)較好地實現高校基層黨組織對學生黨員的教育管理
當前,高校黨員教育管理上存在如下問題:第一,黨員綜合素質不高。如偏重學習成績,輕口頭表達能力、組織協調能力、適應社會的能力。第二,輕視教育管理。如入黨前后教育、管理機制不平衡[2],尤其是成為正式黨員后,在繼續加強黨的教育管理上有所放松,未進行嚴格的制度管理,產生他們在“入黨前積極、入黨后滑坡、畢業前松散”的實際問題,一些大學生黨員出現學習下降、積極性不高、思想覺悟懶散等狀況,影響大學生黨員隊伍的素質和質量,進而影響黨在大學生心目中的形象。第三,教育管理上缺乏創新性、針對性和實效性。內容單一、形式呆板,教育時間、廣度和深度不夠,時效性不強。
高校學生黨員責任區群眾路線的踐行,是當前高校黨組織加強對學生黨員教育管理的新路徑,是新形勢下加強高校黨的建設的創新之舉,黨組織對學生黨員的教育管理在學生黨員服務同學的實踐中得到升華實現。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二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要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接地氣、通下情,想群眾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憂,在服務中實施管理,在管理中實現服務。”高校學生黨員責任區群眾路線的踐行,較好地貫徹和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在服務中實施管理,在管理中實現服務”講話精神,具有雙重意義:首先,高校黨組織在服務學生黨員中實施了對學生黨員的管理,在管理學生黨員中實現對學生黨員的服務。高校黨組織統一組織、要求學生黨員以實際行動踐行責任區群眾路線各項制度,同時,高校黨組織也協調、服務學生黨員主體責任區群眾路線踐行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第二,學生黨員在服務身邊同學中實施了的同學的管理,在管理同學中實現了對同學的服務。學生黨員在責任區服務身邊同學中提高了黨性修養,在服務中受到教育,提高了自我管理水平和管理、協調同學水平。
(二)保持黨密切聯系群眾的路線,強化了學生黨員宗旨意識
通過積極構建學生黨員在責任區內聯系服務同學機制,高校學生黨組織給學生黨員精心搭建磨礪黨性的平臺,讓他們在服務同學等實踐工作中施展才華,增強高校學生黨員的先鋒模范意識,自覺接受全體師生的監督,不斷提高高校學生黨員的黨性修養,不斷強化黨員的紀律意識、宗旨意識。
(三)有利于助推高校各項工作、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列寧曾作論述:“在人民群眾中,我們畢竟是滄海一粟,只有我們正確地表達人民的想法,我們才能管理。否則共產黨就不能率領無產階級,而無產階級就不能率領群眾,整個機器就要散架。”[3]由此可見,高校學生黨員責任區群眾路線踐行,學生黨員本身來自學生,這種身份較之教師更能夠深入到同學中更有實際效果,更能夠了解同學所需、所急、所盼,在組織的指導下,幫助同學解決問題,以實現在服務同學中影響、帶動同學完成組織安排的各項任務,助推高校各項工作,此學生黨員教育管理的新路徑,培養了更多更優秀的大學生黨員,確保黨的事業后繼有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了堅強保證。
正如毛澤東在《共產黨人對錯誤必須采取分析的態度》、《毛澤東文集》指出:“我們需要建立一定的制度來保證群眾路線和集體領導的貫徹實施,而避免脫離群眾的個人突出和個人英雄主義,減少我們工作中的脫離客觀實際情況的主觀主義和片面性。”[4],高校學生黨員責任區群眾路線踐行需要各高校黨組織結合本校實際構建黨員在責任區內聯系服務同學的各項制度來保證。通過對當前高校黨建工作取得較好成效的一些做法的總結,高校學生黨員責任區群眾路線踐行可通過如下制度或途徑來達成。
(一)學生黨員課堂考勤制度
學生黨員課堂考勤制度是在黨總支的指導、監督下,根據學生黨員課堂考勤制度相關規定,以支部為單位,指定支部內各班的一名黨員為本班學期考勤負責人,實行各班黨員每周輪流考勤,并對負責考勤的黨員制訂明確獎懲措施。考勤負責黨員需清點上課人數,如實登記出勤情況,并對遲到、早退、請假、缺勤同學在課后進行了解情況,分類幫助學生解決,直至其能正常上課,班級考勤總負責人應及時向年級輔導員和支部書記報告班內特殊和無法解決情況,定期向支部書記報告班級考勤工作。學生黨員通過落實課堂考勤制度,更好地協助學院黨組織了解學生的學習、紀律、動態等相關情況,服務身邊同學的同時對班級紀律進行管理,推動學院學風建設,學生黨員在服務中強化了黨員意識、宗旨意識。
(二)學生黨員掛靠宿舍制度
學生黨員掛靠宿舍制度是在黨總支指導下,對本院每間(層)宿舍安排一名黨員進行掛鉤對接,對宿舍掛靠黨員明確職責,尤其服務對接宿舍同學方面的職責的制度。通過制度落實,加強了黨員與對接宿舍同學的聯系,掌握對接宿舍同學的思想動態,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及時解決報告,充分發揮了學生黨員的先鋒模范服務作用,營造爭創建設“安全文明和諧宿舍”深厚氛圍。
(三)學生黨員聯系特殊學生制度
學生黨員聯系特殊學生制度是由黨總支指定安排下,由一名黨員協助對學院內后進生、困難學生、心理問題學生和其他問題學生進行一對一的幫助、關注、報告的制度。學生黨員來自學生,存在于學生中,通過學生黨員一對一協助做特殊學生工作更有針對性,對維護學院的穩定和諧具有重要作用,學生黨員也在解決特殊問題中得到能力上的鍛煉。
此外,還有學生黨員聯系積極分子制度、民主生活會制度、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學生黨員干部民主評議制度、學生黨員服務標準和評價指標制度等,通過制度制訂、落實保證高校學生黨員責任區群眾路線的貫徹實施。
[1]于海印,汪小武,馮瑞銀.大學生黨員責任區功能及體系探索[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1.
[2]陳紅竹.新時期高校黨建工作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3.
[3][4]論群眾路線——重要論述摘編[M].中央文獻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2013:15-19.
Study on the mass line to area of responsibility of Party member of Party of College Students
Zhang Li-jua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hool of Jiaying University,Meizhou Guangdong, 514015, China)
This paper first proposes and elaborates the university student area of the responsibility of Party member masses concept, function, significance for college students of area of responsibility of Party member masses to practice. Three aspect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from "to better achieve the organization of Party of college basic level to the student Party member's education management, keep the party closely linked tothe masses route, strengthens the student party membersa sense of purpose, to boost the work, realiz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China dream" make an analysis of some ways of college student Party member responsibility area mass linepractice.
college students of area of responsibility of Party member masses line; function; approach
D263
A
1000-9795(2014)06-0012-01
[責任編輯:董 維]
2014-03-10
張利娟(1982-),女,廣東梅縣人,助教,主要從事大學生德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