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雨 敖露露
(安徽師范大學 安徽蕪湖 241300;淮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安徽淮北 235000)
也談“師造化”
秦 雨 敖露露
(安徽師范大學 安徽蕪湖 241300;淮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安徽淮北 235000)
學習中國畫,自古以來均以臨摹入手。有一定基礎后,進而到真山真水中去寫生,向自然學習,為“師造化”也。“造化”是自然,是宇宙、天地。這是學習山水畫最最重要的途徑,著名的山水畫家都很重視“師造化”,通過向大自然學習,以追求個人精深與大自然精神的契合統(tǒng)一,通過畫作抒發(fā)自己個人的情感,并賦予大自然一種新的寓意。
師造化;山水畫;溝通自然;寫生;意境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這是唐代畫家張躁關于畫學的不朽名言。他既肯定了“師造化”的重要性,又強調了個體的主觀創(chuàng)作靈感是必不可少的。《歷代名畫記》記載說:初,畢庶子宏擅名于代,一見驚嘆之,異其唯副縣長禿筆,或以手摸絹素,因問躁所受。躁曰:“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畢宏于是閣筆。這句話言簡意賅,道出了繪畫的奧秘,意思是畫家應以大自然為師,強調景與心感應,通過觀察客觀景物,結合內心思想,形成心靈感悟,從而做到在觀察、揣摩中提升,循環(huán)往復,由低級向高級發(fā)展,在物我交融的境界中升華自己,達到藝術的高層次。
古人很早就懂得了和自然溝通,在封建時代摧殘人性的封建等級和生活壓迫中,人們通過認識自然、贊美自然來尋求心靈寄托,覓取心靈靜息的瞬間。“師造化”是畫家表達自己審美的前提,是一幅山水畫創(chuàng)作靈感的來源。自然美景對我們的審美有著重要的陶冶作用。“春日遲遲,卉木萋萋。倉庚喈喈,采蘩祁祁。”、“喧鳥覆春洲,雜英滿芳甸。”、“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等等美麗的詩句無不讓我們對詩中形容的美景感同身受,凈化我們的心靈,陶冶我們的情操。而感悟美景,寄情于景是賦予我們畫作生命的關鍵要素。
歷史上著名的山水畫家都非常重視“師造化”。他們在大自然中研究,體察大山川樹木季節(jié)的變化,醞釀創(chuàng)作靈感,收集創(chuàng)作題材。如五代的荊浩,創(chuàng)山水筆墨并重論,早已提出山水畫也必須“形神兼?zhèn)洹薄ⅰ扒榫敖蝗凇保撕荛L時間到深山中去畫古松,先后畫了數(shù)萬本。如此精神,成就了他“唐末之冠”的超然歷史地位。從歷代著名山水畫家的藝術成就來看,如米芾、馬遠、夏圭以及石濤、梅瞿山等人,凡是師法自然的,在藝術上有創(chuàng)造性,有成就,造詣深的山水畫必須充滿作者的感情,充滿作者對大自然謳歌的激情,并賦予大自然一種新的寓意。“師法造化”是每一個山水畫家的必經(jīng)之路。更重要的是“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使眼前之景與手下之畫,通過精心融合,賦予了新的更深層次的內容和意境,即畫境與意境的有機結合。
《周易·說卦》道:“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簿,水火不相射。”對自然的接觸能夠給予生活的體驗,這是人在探索自然時的進步。對于熱愛山水的畫家來說,走向大自然深處,帶來的不止是靈感,還有生活中的養(yǎng)分,更是能造就出藝術的厚度、維度、深度。他們通過寫生在作品中很好的將西方造型與中國傳統(tǒng)筆墨有機結合,經(jīng)過長期的藝術實踐使得傳統(tǒng)得到了很好的發(fā)展。
古人提倡要“行萬里路”實際也是強調到實際生活中去體察、實踐,師法自然。古代交通不便,去一處名山要花很長時間、很多精力;而現(xiàn)在交通方便,幅員遼闊的錦繡河山為山水畫家提供了極好的條件。作為一個山水畫家,必須邁出步伐去看、去寫、去熱愛祖國的一山一水,缺乏這種熱情,很難產(chǎn)生好的山水畫作品。
無論古代和現(xiàn)代,寫生這一環(huán)節(jié)在山水畫學習中具有無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寫生很平常,但是“師造化”并不是簡單的“照葫蘆畫瓢”那么簡單,并不只是需要去描摹自然景物,是由“所見”到“所知”,由“視覺”到“傳達”的過程,它需要長期大量的學習才能掌握。寫生時,在取景、觀察、構思及具體進行寫生創(chuàng)作中,一方面要把對大自然景物感覺最強烈、最生動的印象抓住,以此為基礎還要考慮到下一步的創(chuàng)作要使寫生與創(chuàng)作之間形成必然和諧的聯(lián)系,這是有一定難度也是寫生的主要目的。這方面做得好壞,是一個畫家寫生水平是否成熟的體現(xiàn),可以充分反映出一個畫家的綜合素質、全面素養(yǎng)及藝術加工的手段和能力。自古至今的山水畫家也都是追尋此道,有成就的杰出畫家更是如此。
寫生時,作者通過對景物的描寫來反映自己的思想感情,抒寫山水之情。這“神情”出之于作者的主觀的思想感情,是作者受到大自然風景的啟發(fā),用筆墨抒發(fā)出自己的內心感受。山水畫并不只是一筆一劃對一山一水進行單純的自然描繪,而是把眼前的景物作為傳達自身感情的寄托之物,抒發(fā)自己的內心。以大自然為師,尋求大自然精神和自我精神的契合,這是每一位山水畫家所追求的。如果只把客觀景物如實地搬上畫面,或僅僅做簡單的構圖上的變化、章法上的排版,那只能是風景說明圖。沒有永恒的意境,缺乏感人的魅力,這對一個山水畫家和一幅山水畫來說都是遠遠不夠的。“寫”的關鍵則是充分表現(xiàn)“意境”。
“意境之美”是中國山水畫的重要特質之一。“意境”,作為中國傳統(tǒng)美學的重要部分,具有獨有性與特有性,臺灣學者姚一葦說:“境界或意境一詞是我國所獨有的一個名詞,作為藝術批評或文學批評的一個重要術語。但是它的語義非常的抽象而曖昧,因此在比較實際的西洋的美學或藝術學體系中,幾乎找不到一個同等的用語來傳達,至少我在西文中找不出一個可以概括它所有的內涵的一個用語”。國畫大師李可染也曾在《談學山水畫》一文中指出:“意境是藝術的靈魂,是客觀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鑄,經(jīng)過高度藝術加工,達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從而表現(xiàn)出來的藝術境界、詩的境界,就叫做意境”。
石濤有一首題詞:“天地氤氳秀結,四時朝暮垂垂,透過鴻蒙之理,堪留百代之奇。”他很強調畫家的精神表現(xiàn),主張畫家“意在筆先”。畫的意境是畫家精神領域的開拓,是從最深的“心源”與“造化”接觸時,逐漸產(chǎn)生的一種領悟,再以筆墨形式表現(xiàn)出來,微妙地把作者的感受傳達給觀者。“意在筆先”,看來是“老生常談”的一句話,但卻是極重要的經(jīng)驗。當畫家們深入到生活里,面對著日新月異、氣象萬千的現(xiàn)實生活時,能夠無動于衷沒有絲毫的感受?不會,這是絕對不可能的。畫家的這種激動和感受,就是畫家對現(xiàn)實生活的態(tài)度和熱愛,也是畫家大展身手的機會。這與畫家的藝術素養(yǎng)、個人品格密切相關,單純靠筆墨技法,未免顯得不夠真誠、不夠感人。信仰上的傳播,意境上的開拓,才應該是學習山水畫師造化的最高境界。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在中國畫理論方面流傳至今,給重視情感與自我感受的中國畫家心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以其獨到的見解啟發(fā)一代又一代畫家,比起許多復雜的審美觀念,它雖然僅僅只是短短的八個字,其影響卻要更為深遠。
On "Shizaohua"
Qin Yu, Ao Lu-lu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Anhui,241300, China; Academy of Fine Arts, 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 Huaibei Anhui,235000, China)
Learning China painting, since ancient times in the copy. Have a certain foundation, then to sketch in the true mountain water, to learn from nature, as the "Shizaohua". "Zaohua" is the nature, universe, world. This is the most important way of learning landscape painting, the famous landscape painters have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Shizaohua", by learning from nature, to pursue personal and profound spirit of unity with nature, express their personal emotions through the paintings, and give a new meaning of nature.
Shizaohua; landscape painting; communicate with nature; painting; artistic conception
J20
A
1000-9795(2014)06-0093-01
[責任編輯:董 維]
2014-03-09
秦 雨(1991-),女,安徽蕪湖人,從事中國畫方向的研究。
敖露露(1991-),女,安徽南陵人,從事西方繪畫創(chuàng)作與理論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