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雪美
(廣西民族大學文學院 廣西南寧 530006)
“雅”與“俗”之雙向互動
吳雪美
(廣西民族大學文學院 廣西南寧 530006)
“雅”與“俗”都是中國詩學的審美范疇,作為審美意識,“雅”與“俗”的對立是分明的。雖然尚“雅”觀念在古代文人的意識里根深蒂固,但在文學漫長的演進過程中,“雅”審美內涵自出現之日起,就與它的對立面——“俗”結下不解之緣,二者相互對立、相互轉化,經歷了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
雅;俗;文學審美;對立統一
“雅”與“俗”是兩個對立的概念,雅俗之分自古有之,是文學審美發展長期存在的一種現象。先秦時期,《荀子·儒效》提出:“有俗儒者,有雅儒者”,最早將“雅”與“俗”的概念進行區分。“雅”與“俗”的具體劃分標準是什么呢?二者存在什么樣的關系?
“雅”與“俗”是一對相互對立的概念,先來看一下“雅”與“俗”的區別。“雅”之概念在先秦作為《詩經》六義之一,代表著“雅正”,有正確、規范之意。上古時期文學沒有系統的審美理論,但文人對“雅”的審美傾向卻是明顯的。《楚辭·大招》:“容則秀雅,犀朱顏只。”王逸注:“言美女儀容嫻雅,動有法則,秀異于人。”漢代賈誼《新書·道術》曰:“辭令就得謂之雅,發雅為陋。”劉勰《文心雕龍·征圣》:“然則圣文之雅麗,固銜華而佩實”。這里“雅”指雅正的內容,“麗”指華麗的言辭和形式。劉勰把“雅”視為一種文學理想狀態。什么是“俗”?上古時期“俗”之概念具有多義性,最初指風俗、習俗,亦可指蕓蕓眾生對狹隘功利的追求,延伸到審美領域,指文學中主體精神以及學術觀念的鄙陋庸俗。
在后世文學審美領域,人們普遍認為“雅”與“俗”有高低貴賤之別,“雅”得到肯定、贊揚,“俗”則遭受否定、批評。甚至有比較狹隘的看法,即認為民間創作即為“俗文學”,文人士大夫創作即為“雅文學”,“高雅的常與上層統治階級及其生活相聯系,這部分人由于在社會生活中占據統治地位,文化水平相對較高,欣賞水平也高,所以反映了他們生活和情趣的藝術作品為他們所欣賞,就被視為高雅的藝術”[1],相反“反映普通老百姓生活愿望被老百姓所樂于接受的藝術品則被視為格調低俗”[1]。“雅”與“俗”就這樣被貼上了區分的標簽,這主要是從接受者和創作者自身的文化水平來進行來判斷。
“雅”與“俗”是相互對立的美學觀念。早在先秦時期,荀子就提出雅俗之區別,然而,在文學領域最先提出“雅體”與“俗體”對立關系的卻是唐代的殷璠,他在《河岳英靈集序》中說到:“夫文有神來、氣來、情來,有雅體、野體、鄙體、俗體。”到了宋代,忌俗、貶俗、去俗則成為文人普遍見解。
“雅”與“俗”的之間的轉化,文人審美與創作實踐中的尚“雅”傾向,是雅俗對立的生動說明。有些一開始被視為“俗文學”的文學樣式,吸收“雅文學”的精華,在發展中不斷向“雅”靠攏,并取得突出成就。此外,“雅”與“俗”的對立關系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的。在唐之前,文人普遍以進取為“雅”,到了宋代則演化為以退隱為“雅”,對”雅“的評判標準發生了變化。宋代士大夫普遍持有的觀念:“官場為俗而山野為雅,仕進為俗而歸隱為雅,富麗為俗而平淡為雅,功名為俗而士大夫的日常生活為雅。”[2]尚“雅”抑“俗”之觀念,在儒家倫理道德觀念、文人創作與審美追求、文學文體自身發展規律等特定文化氛圍,成為中國古代文學一種傳統藝術思維,在古代文人的意識里根深蒂固,而“崇雅抑俗”始終是中國古代文學發展歷程中一種潛在的、不可扭轉的趨勢。
隨著文學的發展演變,“雅”與“俗”的定義也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經歷一個互相對立、互相轉化的過程。
文人創作與民間創作的雙向互動,是“雅”與“俗”互動關系的一個說明。在中國古代文學中,許多文學文體脫胎于民間文學。漢代官府從民間采集歌謠以充實樂章,五言歌謠大量進入樂府,這一新的文學樣式引起了文人的關注和興趣,文人刻意模仿其形式,從而出現了大量的被成為“雅致”的文人五言詩。宋代詞的由“俗”轉“雅”的發展軌跡,是雅俗互動的又一個典型例證。詞最初產生于民間,初期主要內容是描寫歌女的容貌、才藝以及悲歡離合之情,長期流傳著“詩莊詞媚”的說法。然而,隨著詞體自身形式的發展和完善,詞最終走向了“雅化”的道路。蘇軾“以詩為詞”,擴大了詞的表現領域,提高詞的品格,認為“詩須要有為而作,當以故為新,以俗為雅”。黃庭堅提出:“蓋以俗為雅,以故為新,百戰百勝”,形成了江西詩派“點鐵成金”“以故為新”“以俗為雅”的獨特創作理論。后世詞論家對以周邦彥等為代表的“典雅詞派”風格特征的評價是“騷雅”“醇雅”“雅正”“古雅”等,詞體發展到南宋末期已經“雅化”到一種極致的狀態。
總體而言,文學創作與審美經歷了“由俗變雅”、“雅俗互動”的歷程。追根究底,“造成這種雅與俗扭結狀態的文化動因,深層是中國古代兩種藝術思維方式,即通俗化的現實思維與典雅化的經典思維之間的沖突與調和”[3]。隨著后世文學理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其實“雅”與“俗”本身并無高低貴賤的等級之分,不能成為衡量文學優劣的標準,這也是文學發展的進步。
[1]劉峰.文藝雅俗之辨[J].北方論叢,2000(04):83.
[2]陳定家.市場語境下文學藝術的雅俗分化與融合[J].廈門大學學報,2001(01):148-153.
Two-way interaction of "Ya" and "Su"
Wu Xue-mei
(The Chinese College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Nanning Guangxi,530006, China)
"Ya" and "Su" are the aesthetic category in China poetics, as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contrast of "Ya" and "Su" is clearly. Although the concept of "Ya" ingrained in the ancient literati consciousness, in the long process of evolution of literature, aesthetic connotation of "Ya" forged indissoluble bound with its opposite -- "Su" since the date of appearance, two oppose mutually, mutual transformation, experience a two-way interactive process.
Ya; Su; literary aesthetic; the unity and opposites
I206.2
A
1000-9795(2014)06-0128-01
[責任編輯:董 維]
2014-03-04
吳雪美(1989-),女,廣西南寧人,從事古代文學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