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澤雅
(華東師范大學外語學院 上海 200241)
詩人的白樺—費特自然哲理詩賞析
張澤雅
(華東師范大學外語學院 上海 200241)
費特是19世紀俄羅斯“純藝術派詩歌”的代表人物。其描寫的自然詩語言優美,意境濃郁,并反映著詩人本身的生活和人生哲理。通過分析詩人筆下的白樺,我們發現詩人把人生和自然融于一體,物我合一,并反映出詩人本身的矛盾性和可解性。
費特;白樺;自然哲理詩
阿·阿·費特是19世紀俄羅斯著名的“純藝術派”詩人的代表,他的詩感情細膩,語言優美,其描繪的風景和愛情有著獨特韻味的美感,吸引著人們去解讀、探究。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是研究者們對其抒情詩的概述,但同時借詩言志、詠物傳道也是其詩歌的重要內涵,是我們了解詩人,欣賞其詩歌時所不能忽略的。
白樺是俄羅斯的國樹,在俄羅斯寬廣的土地上,到處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白樺不畏風吹雨打,更不畏嚴寒的凍結和冰雪的壓迫,它象征著俄羅斯人的民族性格,所以在俄羅斯人民的心目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它在詩人費特的心中更是一個獨特的存在。詩人筆下多次描寫了白樺,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情境賦予了它不一樣的美,同時在白樺的身上傾注了他的思想,他對人生的哲理感悟。本文選取了兩首有關白樺的詩,在賞析白樺形象的同時,對詩人詩中的哲理進行探析。
《含愁的白樺》
一顆含愁的白樺,佇立我的窗前,刁鉆古怪的嚴寒,為它梳妝打扮。宛若一串串葡萄,樹枝梢頭倒懸;一身銀裝素裹,入目端莊美觀。我愛看霞光縷縷,將這白樺暈染,我不忍雀鳥踏枝,搖落一樹明艷。①
《含愁的白樺》是費特的代表作之一。詩人用他細膩的手法賦予了白樺靈性,對它既憐愛又敬佩。白樺在經受冰雪的肆虐,詩人說白樺在發愁,與其說詩人把白樺擬人化了,更不如說,詩人用通感的手法把自己與白樺連于一體了,他在為冰雪中的白樺而擔憂。但與此同時,身披白衣的白樺是高傲的,是端莊而不可屈服的,所以詩人用寵愛的語氣稱它為倒懸的葡萄,在霞光的籠罩下,更顯明艷動人,讓詩人不忍驚動。
堅強的白樺孤獨地與長久的冬天對抗,它在等待什么?又有什么在等待著它?詩人在另一首詩《又一個五月之夜》告訴了我們:
多美的夜色!溫馨籠罩了一切!
午夜時分親愛的家鄉啊,謝謝!
掙脫冰封疆界,飛離風雪之國,
你的五月何等清新,何等純潔!
多美的夜色,繁星中的每顆星,
重新又溫暖柔和地注視著心靈,
空中,尾隨著夜鶯婉轉的歌聲,
到處傳播著焦灼,洋溢著愛情。
白樺期待著,那半透明的葉子,
靦腆的招手,撫慰人們的目光。
白樺顫動著,像婚禮中的新娘,
含羞而欣喜地穿戴自己的盛裝。
啊,夜色,你溫柔無形的面容,
無論什么時候也不會使我厭倦!
唱著情不自禁的、新編的歌曲,
我又一次健步來到了你的身邊。②
《又一個五月之夜》用詩人獨特的手法向我們展示了寒冬過后,迎接白樺的濃郁的春的氣息,充滿著希望的萬物復蘇的美好畫面。正是這份希望支撐著白樺度過漫長的冬天,終于在春天的呵護下盡情釋放自己的美麗。五月的夜是美好而夢幻的夜,告別了寒冷的氣息,星星溫柔地注視著夜空下的一切,連空氣都是香甜的,因為一切都已蘇醒,包括愛情。“空中,尾隨著夜鶯婉轉的歌聲,到處傳播著焦灼,洋溢著愛情”,詩人用大膽的手法鼓舞人們去追求愛情,這種手法連列夫·托爾斯泰都贊嘆道:“這個好心腸的胖軍官從哪來的這種本領呢?”同時詩人再次賦予了白樺靈性,用白樺的含羞待嫁襯托著受到愛情召喚的人們的雀躍而羞澀的心情。
《含愁的白樺》中白樺是端正而高傲的,《又一個五月之夜》中白樺是含羞而幸福的,如果沒有經受住先前的磨難,又怎會有之后的幸福之感,在某種程度上,這兩首詩是相互呼應的。詩人贊嘆白樺生命力之強,為經過冰雪覆蓋,重新復蘇的大地而動容,這同時反映中詩人對生活的哲理感悟:世間萬物,包括人,只有經過了逆境,克服了意志,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而從詩名中的“又”字我們明白:自然是循環的,它經過周期的變化,會重新回到某一格,而人生則不同,詩人用欣喜而激動的心情迎接這“又一個五月之夜”,但同時也有些許感嘆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人生的不可復返。
縱觀這兩首詩,我們可以發現,詩人在描寫白樺,描繪自然時,把個人的人生感悟參雜其中,把人生視作了自然的一部分,達到了物我合一,而其思想是受到了叔本華“意志論”的啟發。叔本華對費特的美學觀產生了無可替代的影響。費特曾說:“叔本華對于我不只是最后的重要的哲學階段,對于我這是一個發現,是對那些在每個人的心中自動產生的理性問題的可能的答案③。”
叔本華把世界劃分為表象世界和意志世界。每一種現象就內部本質來說都是意志,人的本質是意志,自然的本質也是意志,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同一本體的。費特吸收了叔本華的這一思想,并在創作中實現物我合一的境界,把人生融入到自然中,從自然的變化中反觀人生的變化,并給自然安上人的眼睛和心情,由此便有了“含愁的白樺”和“含羞的新娘”。
詩人同時是矛盾的。詩人謳歌白樺的堅貞,高尚,信奉著叔本華“人只有克服了意志(欲望),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但是他卻用一生來追求他夢寐的貴族身份,為此從莫大文學系畢業后便從軍,并放棄了與之身份不等的平民愛情,娶了能改善其經濟狀況的批評家鮑特金的妹妹,雖多經波折,但終于在晚年時得到沙皇特許,獲得了貴族稱號。53歲的詩人為表感激,居然申請了宮廷侍從的職位,從而引發了當時很多文人志士的嘲笑。從這一點看,詩人與他所贊賞的白樺和他的原則的確是違背的。
可是詩人又是可以被理解的。因為父母的過失,費特被教會定義成私生子,因此失去了原本可以繼承的貴族身份和特權。這對詩人來說,無疑是很殘酷的打擊,尤其是在沙皇時期,貴族的身份是一種象征和驕傲,“私生子”的頭銜是一種侮辱和傷害,它意味著地位的淪落,所以詩人下決心要重新贏回貴族身份,為此他參軍服役,只因在軍隊會更易獲得頭銜,可惜造化弄人,貴族的要求一變再變,即使他忍痛放棄了心愛的姑娘,還是沒有能得到他所想要的。由此我們可以想象,當沙皇特許他貴族稱號時,他是該何等的感激涕零。為報圣恩,當宮廷侍從這件事便也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在這一點上,詩人和白樺還是有種聯系的。白樺經過了長久冰雪的考驗,堅守之后,終于還是等到了希望,等到了春天;而詩人尤同這白樺,在希望降臨前,經歷著命運長久的捉弄,考驗,最終也迎來了恩澤和溫暖。詩人如樺,樺如詩人。
詩人的矛盾性與他的美學主張卻又是相符的。叔本華認為,人的意志(欲望)是人的痛苦來源,要想消除痛苦,方法之一就是“從陶醉于審美欣賞來尋得短暫的解脫④”。美(藝術)可以消退人的意志,將人與現實生活分割開來,從來獲得寧靜和解脫。費特在叔本華的基礎上提出了“純藝術論”,堅持詩歌是純粹的藝術,不應該間雜任何現實的因素,因此他只描寫自然,歌頌愛情。這里又有沒有一點逃避的成分在里面呢?尤如我們之上所說,詩人在詩中傳頌的與他在現實中所表現的是矛盾的,所以他主張藝術的純粹性,將詩歌與生活分割開來,不將生活中的面目帶入到詩歌中,用自然的美,愛情的美來解脫內心的欲求,從而化解了詩人本身的矛盾性。
作為“純藝術派詩歌”的代表,費特無疑是偉大的。雖然有批評家提出費特的詩缺乏內涵和實質內容,但作為美的藝術,詩人還是給世界文學詩篇留下了寶貴的遺產。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詠物言志是費特詩歌的代名詞。我們欣賞其詩歌的音律美,體會其意境的韻味美,感悟詩人對人生和自然的體會,明白詩人的追求,以及他的矛盾和堅持。其詩中的哲理和特征值得我們更深入得深究和探索。
注釋:
①引自:谷羽,《費特抒情詩三首》,載《文化譯叢》,1983年第6期,第2頁。
②引自:谷羽,《費特抒情詩三首》,載《文化譯叢》,1983年第6期,第3頁。
③引自1887年10月3日費特致斯泰因的信,載《俄羅斯書簡》,1916年第4期,第83頁。
④引自:趙桂蓮,《東方視角觀費特》,載《國外文學》,1998年第3期,第74頁。
The birch of poet-- the natural philosophy poems of Fett
Zhang Ze-ya
(Foreign Language Institute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1, China)
Fett is a representative figure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Russian "pure art poetry". The description of the natural poem language is beautiful, artistic is strong, and reflects the poet's life and life philosoph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poet's birch, we find that the poet to life and nature into one, and reflects the contradictory and solvability of poet.
Fett; birch; natural philosophy poems
I106.2
A
1000-9795(2014)06-0107-01
[責任編輯:董 維]
2014-03-03
張澤雅(1993-),女,安徽阜陽人,從事俄羅斯文學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