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潔
從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報告提出“培養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再到“十八大”報告指出“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如何切實提高文化自覺、切實增強文化自信,是擺在各行各業面前的重大問題。大學不僅是知識傳承和創新的地方,更是文化傳承和創新的場所,有沒有文化自覺,能否樹立文化自覺是高校發揮文化功能的重要前提。鑒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文化之間的同質性,構建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離不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1.文化自覺的內涵和維度。“文化自覺”這個概念最初由我國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提出,他認為,文化自覺指的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向,不帶任何文化回歸的意思,不是要復舊,同時也不主張全盤西化或全盤他化。自知之明是為了加強對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取得決定適應新環境、新時代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①盡管后來又有一些學者分別從“認識論”“反思論”“基因論”等角度將“文化自覺”的概念進行了闡述,其中不免有合理成分,但是筆者更加支持和認同費孝通先生關于“文化自覺”的理解。這是因為,從19世紀末至今,對文化的爭論無非是關于“古今中外”的問題,面對世界文化和民族文化、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如何做出取舍,如何既避免文化復古主義、文化虛無主義又避免全盤西化,如何辯證地對待自身文化,實現民族文化由傳統到現代的轉型,提升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樹立起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信心是問題的核心。費孝通先生僅用簡單的“文化自覺”四個字給出了答案。據此,筆者認為文化自覺至少可以從三個維度去認識和把握,即對文化價值的認知,對文化發展規律的把握,對文化建設歷史責任的擔當。
2.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性質。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同質性,它們在本質上都是促進人的“文明化”和“社會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是文化,它是一種文化形態,其過程是一種文化傳承和創新的過程,也是一種以文化形態、方式、方法促進人和社會的發展過程。思想政治教育無處不體現著文化性質,具體包括文化繼承性、文化超越性、文化民族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繼承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對文化繼承所具有的應然性和必然性。文化是歷史的積淀,在任何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向教育對象灌輸的教育內容自然而然帶著過去文化的印記,任何以文化虛無主義的觀點脫離文化歷史,割裂文化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必將失敗。
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超越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能夠超越時空、階級、派別的局限對文化進行繼承和創造。只要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的,一切世代、一切階級、一切文化流派的文化思想都能夠為思想政治教育所超越和應用。
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民族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內容和形式上具有民族風格和特征。因為每個民族都有其獨特的文化個性,而正是這種民族文化鑄就了民族精神、民族性格、民族靈魂。而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會選擇能夠適應民族土壤的文化精神來教育民眾。
3.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培養人的實踐活動中以文化的內容、文化的形態、文化的方式、文化的方法促進人的文化選擇的傳承、創新,從而促進人的全面和諧發展。文化能豐富人的境界,陶冶人的性情,凈化人的心靈,激勵人的精神,促進文化主體的知、情、意、行等多方面全面發展和主體人格形成、穩定與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創建一個陶冶人們心理的‘文化場’,以文化傳承、文化渲染、文化滲透、文化自覺等方式表現出來,在潛移默化中使社會準則和思想品德規范內化為個體的思想品質,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功能使然。思想政治教育通過文化的選擇、文化的傳承和文化的創新來實現對人的教育。”②
文化自覺與思想政治教育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關系。文化自覺是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性質的根本體現,是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功能的實現形式,同時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性質和文化功能保證了文化自覺的實現。文化自覺包括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傳承,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命之一就是通過繼承和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自覺和自信。因此,高校文化傳承創新應該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緊密結合起來,實現文化傳承創新與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的相互融合。
1.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是文化自覺的應有之義。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歷史的每一個階段都遇到一定的物質結果,一定的生產力總和,人對自然以及個人之間的歷史形成的關系,都遇到前一代傳給后一代的大量生產力、資金和環境。”③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內容豐富,同時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地方。而理性批判和合理繼承、創新是文化自覺的根本方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充分的挖掘和創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代的東西當下化,傳統的東西現代化,使中國傳統文化和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優化整合、無縫對接,從而實現傳統與現代的完美融合和創新發展,這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自覺的根本體現。
2.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是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現狀的積極回應。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要“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傳統文化、繼承傳統美德已經成為我國建設文化強國的重要內容,也是人類教育史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然而,目前高校學生中國傳統文化的知識補給卻缺乏系統性、制度化,這就造成了當代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認知程度不高、對傳統文化的價值認識不足及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觀念越發淡薄、民族文化自信心不足等現實問題,更不要談增強大學生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了。可以說,中國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失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之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加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方面的內容是對此困境的積極回應。
3.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是豐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有效途徑。中國傳統文化如孔子“仁愛”思想中的“恭、寬、信、敏、惠”“孝、悌、忠、恕”,孟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墨家“兼愛”,道家“無欲”“不爭”等思想,《論語》《弟子規》《三字經》等教育著作在價值追求、人才培養、道德養成等方面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多的契合點。同時,又因為中國傳統文化是來源于人民、來源于實踐,這些傳統文化具有一定的群眾基礎,易于被群眾所接受。要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論對其進行分析辨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用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和廣為熟知的民族語言,把反映當今時代生活和實踐的思想內容融入這些概念和形式中。一句話,就是要用舊瓶來裝新酒,充分挖掘和利用中國傳統文化是豐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有效途徑之一。
1.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積極增進傳統文化的教育內容。要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傳承和創新,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教學為主渠道增進對傳統文化的內容了解和認知是前提。目前來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中并沒有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主體的專門教材和必修課程。1982年新加坡教育部便組織編寫了《儒家倫理》教材,獲得很好的社會效果,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化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成功范例,非常值得我們借鑒。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不僅有效地利用了傳統教育資源,也能使當代大學生在學校中產生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在傳統文化的熏陶中尋找到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在認知中實現文化的傳承和創新。
2.以校園文化為載體,努力營造傳統文化學習的良好氛圍。認識源自實踐而高于實踐,只有在實踐中才能檢驗和提高認識。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不僅僅來自于傳統的課堂教學,更應該來自于大學生課外的素質拓展活動。學校可以經常舉辦以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為主題的文化沙龍、演講比賽、國學講壇、專題講座、知識競賽等,以激發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熱情,營造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氛圍;定期組織學生參觀歷史博物館、文化遺跡,欣賞傳統書法、音樂、手工藝作品等傳統文化實體,使廣大學生在領略祖國優秀傳統文化之美的基礎上,在實踐中切身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充分利用學校廣播站、校報等傳統媒體,以及校園網、QQ群、人人網、微博等新媒體手段,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將中國傳統文化氛圍融入校園文化,讓學生浸潤在有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氛圍中,自然而然地實現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
3.以隊伍培養為關鍵,有效提升教師的傳統文化素養。能否有效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引領學生傳承與創新,教師是關鍵。“要給學生一滴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要實現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首先要培養一支有較高傳統文化素養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師隊伍作為人才保障。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本科、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培養方案中增加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培養學科高學歷人才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學科化、現代化轉化的知識技能和科研能力。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師,要勇于探索和鉆研,通過將當代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有機的結合,不斷增強中國傳統文化的時代性和感召力,用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符合時代發展、滿足大學生需求的思想文化新覺醒、理論創造新成果、文化建設新成就來教育凝聚一代青年,同時還要培養學生文化創新的能力,為實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創新提供智力源泉。
[注釋]
①費孝通.反思·對話·文化自覺[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3):22.
②柳恩銘.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傳承與創新研究[M].佛山:廣東人民出版社,2009:21-22.
③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