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利 江濤濤 姜鴻
國內高校一般把“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統稱為“文科”,從結構體系來說,是對人文社會科學的學科體系、科研體系、教學體系的總稱。從現代大學的服務功能角度來說,還應該包括就業體系。以石化為背景的工科高校應用型創新人才的培養有其獨特的學科環境、行業背景及地方特色,應從實際出發,明確思路、找出問題、制定對策。
社會對人才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加以分類,應用型人才是相對于學術型(理論型)人才提出的。所謂應用型人才,是指能將專業知識和技能應用于所從事的專業社會實踐的一種專門人才類型,是熟練掌握社會生產或社會活動一線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主要從事一線生產的技術或專業人才,其內涵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和社會需求的轉變而不斷變化,已從最初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1997年頒布的世界教育分類標準中解釋的高等職業教育培養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擴展到了普通高等教育,尤其是地方一般工科院校,也提出了培養面向地方、面向生產、面向生活一線的應用型人才的目標,其特點是既有相關領域比較深厚的理論基礎,又有對所從事領域生產或者實際狀況比較深入的了解和應用能力,從而與綜合性大學培養的學術型人才和高職院校培養的一線操作型人才區分開來。
創新人才指具有創造精神和創造能力的人才,是相對于不思創造、缺乏創造能力的比較保守的人而言的,主要是從創造性、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等角度闡釋。其與應用型人才類型的劃分并不是并列的,而是可以融為一體的。創新人才是我國高等教育人才觀的革命性變革,強調要具有深厚的知識背景和能力素養,關鍵要具有創新的意識和態度。
工科高校文科人才的培養既沒有綜合性大學相對較高的學科平臺和高水平的師資優勢,也沒有財經類院校文科雄厚的師資基礎,在發展過程中,大多是根據地方經濟發展的需求和自身工科的優勢逐漸發展起來的,但由于工科背景以及社會需求人才近似,容易導致所開設專業的類同。其地位在高校中大多處于非骨干學科,總是存在種種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對工科院校文科發展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定位不準。對文科建設投入的精力和經費不足,對文科的價值和地位重視不夠,將應用型文科等同于人文社科教育。二是工科高校文科特色不明顯,優勢沒有充分發揮出來。工科背景的高校辦文科的特色在于其理工科的學科優勢,然而,許多文科并沒有很好地與優勢的理工科融合,學科和專業建設缺乏自身特色。三是文科人才培養體制創新不夠。由于工科辦學多年,積累了相對豐富的辦學經驗,從培養體制、管理機制到干部思維模式,容易形成以工科思路辦文科的現象,文科人才培養體制創新難度較大。四是應用型創新人才師資相對薄弱。由于工科院校文科發展相對緩慢,平臺建設不夠,造成應用型創新師資尤其是領軍型人才不足。
以石化為背景的高校是指在科研、教學、招生就業、服務面向等領域與石油化工行業有悠久的合作歷史和緊密合作關系的高等學校。其文科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應明確思路、彰顯特色、發揮優勢、推進改革、注重師資。
1.明確文科人才培養的發展思路。(1)樹立正確的學科平衡觀念。以石化為背景的工科高校一般以石油化工等一批工科為其優勢學科。大學應該在鞏固優勢學科的同時,努力達到某種平衡。這種平衡并不是說經費方面的絕對平均,也不一定是“劫富濟貧”,但最基本的條件應該是給予文科更多的重視。大學的平衡責任應該在對待文科、對待青年人成長的扶助上表現出來。(2)尊重文科的發展規律,避免工科的管理思維。人文社會科學有其自身的特點和發展規律,在文科建設中應充分尊重文科的研究規律,給予較為寬松的環境,同時制定既符合文科發展規律、適合工科高校文科特點的評價指標體系,在評價科研成果的問題上,要切實防止只注重硬性指標、短期效應和經濟效益,避免重理工、輕文史現象的發生。(3)明確學科交叉、文理滲透、注重應用創新的文科發展方向。目前,文科學生就業從整體上來看要低于應用性更強的工科專業,但文科應用型創新人才卻深受用人單位的青睞。工科院校在學科交叉、文理滲透、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以石化為背景的工科高校文科應充分發揮自身的學科優勢,著力為石化行業和地方培養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文科應用型創新人才。
2.實施特色戰略,突出石化特色。以石化為背景的工科高校在遵循文科發展一般性規律和原則的同時,還必須從自身實際出發,發揮優勢、找準定位,走出一條適合自身條件的特色化文科發展之路。(1)以石化為背景的工科高校文科發展要堅持“精品”戰略。在學科布局和發展規模上一定要從工科的實際和優勢出發,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切不可盲目追求學科門類齊全和規模,對于以石化為背景的工科高校來說,最好打造“小而精,少而優”的精品文科,沒有必要實現文科“大而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文科專業的設置從來就沒有超過全部專業學科的20%。(2)以石化為背景的工科院校文科優先發展與重點扶持緊密結合,以點帶面,在面的基礎上形成特色。文科發展不能是漫無邊際的,要優先培植與工程、科學及數學直接相關的特色文科。如先集中精力和財力重點建設與石油化工、機械、電子及數學直接相關的管理、經濟、法律等文科學科和專業,努力形成品牌,再以這些學科為依托進行文科建設,進而實現文科的較大面積發展。這既是受資源條件的限制(工科為主的大學),也是原有學科(工科)更好地發揮社會作用的需要,在工科基礎上,能夠發展特色文科的有利條件和潛力。
3.充分發揮學科和地方經濟發展的優勢。(1)發揮工科優勢,鼓勵文科和理工科交叉融合。以石化為背景的工科高校在文科建設過程中,首先應該考慮的是怎樣發揮工科優勢,帶動文科快速發展。即倡導邊緣、鼓勵交叉,發展交叉應用文科,實現重點突破。如物流管理、市場營銷、信息管理、金融等經管類專業,包含了理工科專業很多現代科技和高新技術,是綜合性大學不能或難以辦好的,從另一個側面體現了工科高校辦文科的優勢和特色。同時,可以通過文科和理工科交叉融合催生新興的邊緣學科,如化工與市場營銷、物流管理與石油儲運、信息管理與計算機、數學與金融工程等。以交叉占領學科前沿、形成學科特色。上海交通大學在2011招生中首次招收工科―管理和數學―金融的本碩貫通試點班,這就是很好的嘗試,既拓展了學生的專業基礎,又促進了學生就業,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2)發揮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優勢,培養文科應用型創新人才。高校所在區域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對文科應用型創新人才的巨大需求是文科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的重要依據。從近年來文科就業市場來看,具有一定的理工科基礎,如在數學、計算機、機械、化工的基礎上,再從事金融、市場營銷、物流管理等更受用人單位的歡迎,更符合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以石化為背景的工科高校發展文科專業可以發揮理工科的優勢,扶植一些與優勢理工類密切結合的經濟、管理類文科迅速發展,創出專業品牌,形成學校特色,帶動整個高校文科的發展。
4.不斷推進文科應用型創新人才的教育教學改革。在文科教育中,長期以來存在重知識、重書本、重師承,輕能力、輕實踐、輕批判的現象。工科高校文科要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首先必須克服這一傾向。(1)在文科教學中突出學生培養的能力導向。從社會對文科應用型創新人才的需求出發,調整和重組文科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淘汰已被實踐證明的過時內容,不斷充實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新知識、新內容,力爭在文科知識教學的更新上取得重大突破,實現從注重書本知識傳承逐漸向注重實踐、注重能力、注重創新轉變,不斷提升文科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2)在以石化為背景的工科高校文科教學和研究中要不斷提升為行業和地方服務的能力。一方面要充分發揮高校在行業和地方建設中的信息庫和智囊團作用,鼓勵大學文科教師結合石化行業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實際開展研究,為石化行業和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戰略咨詢、人員培訓、信息服務等;另一方面高校要加大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鼓勵文科教師走出書齋,深入行業和社會進行實習和實證性研究,為行業和地方經濟的發展做出貢獻。同時,要鍛煉出一批高校文科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的師資隊伍,為文科應用型創新人才的培養打好基礎。(3)以石化為背景的工科高校文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要確立科學的批判精神。要形成一種寬松、自由的學術氛圍,排斥對書本和權威的盲從和迷信,堅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科學平等觀;要注重培養學生對現有知識的鑒別、篩濾和批判能力,創新的前提是對現有知識的懷疑,要注重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和對問題的質疑能力;要改變教師傳統的傳道、授業、解惑的灌輸模式,與學生共同探索新的知識和教學方法。
5.加強文科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的師資隊伍建設。高校之間的競爭主要是高水平教師的競爭。以石化為背景的工科高校文科教師基礎一般比較薄弱,因此要加強文科應用型創新人才師資隊伍的建設。(1)加大高水平文科人才的引進力度。一是注重學科帶頭人的引進,通過高水平的學科帶頭人和學科梯隊帶動文科的整體發展;二是注重引進一批具有較高理論水平和創新能力且具有培養潛質的中青年博士,同時有意識地從企業、科研院所等引進一批具有豐富實踐經驗、一定理論功底和教學能力的應用型創新人才,充實教師隊伍;三是校企合作培養,聘用企業、科研院所、政府管理等部門的人才做高校的文科兼職教師,到學校開展講座、指導實習,或選派學生到其工作單位接受指導。(2)加強現有文科師資隊伍的培養。充分發揮老教師和新引進青年博士各自的優勢,促進以石化為背景的工科高校文科應用型創新人才的培養。一是學校和學院要加快推進教師的分類管理,充分發揮老教師教學熟練、與地方聯系密切、應用能力強的優勢,提升文科學生的實踐能力,同時將為石化行業和地方經濟發展服務業績與承擔高級別課題、發表高水平文章放到同等地位,并與教師職稱評聘、工資晉級掛鉤;二是加大對文科重點學科、團隊、學科帶頭人的支持力度,以其為突破口,帶動整個工科高校文科的發展,同時鼓勵部分教師走出書齋,走進企業和社會,研究石化行業和地方經濟的發展,增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三是扶持有發展前途的青年教師,鼓勵他們到高校、企業、政府鍛煉,提升學歷層次和實踐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