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強玲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人們處在一個復雜多變的社會生活環境中,時常遭遇各種矛盾與沖突。作為現代大學生,他們同時面臨學習生活、職業選擇、社會交往、情感體驗等多方面的壓力。應對大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中的諸多問題和壓力,僅靠高校的課堂教學和學生工作者的教育,顯然是不夠的,高校應當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從多層面、多視角對大學生進行成長與發展的教育。而朋輩教育,作為大學生自我教育的重要形式,近些年來引起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關注。
由于大學生之間年齡、需求相近,一般都有共同的價值追求和文化背景,在共同的學習生活中,容易形成相互理解、彼此認同的朋輩關系,由此這種朋輩關系之間,很容易施加相互的影響和作用。根據有關調查,當學生面臨問題或困惑時,往往首先與要好同學進行傾訴或向其求助,并且在同學面前他們也不會有過多的防御心理。因此,學校對優秀的學生予以適度的培訓,其就能夠利用他們的朋輩關系,對其他同學起到良好的影響和教育作用。
大學生朋輩教育本質上是相互信任的同學之間的一種心理、情感方面的互助,它是學生自覺釋放心理壓力、尋求問題解決、獲得情感支持與幫助的重要途徑,是大學生一種主動的自我教育方式。因此,學校對這種朋輩教育加以適度引導,可以充分發揮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動性,突出大學教育的主體性,對于大學生的自身成長意義重大。
高校既有專業教師隊伍,也有思想政治教育教師隊伍,但是無論哪類教師對學生開展教育的空間也是有限的,他們的教育也不能觸及學生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尤其是大學生的思想變化、活動情況、心理問題等不可能隨時被教師洞察。朋輩同學朝夕相處,容易形成彼此之間的友好、信任關系,相互之間的意見易于被接受,不會引發學生的逆反心理;同時,同學間能夠及時了解對方狀況,能隨時緩解同學的思想壓力,幫助其解決困難。因此,充分利用朋輩教育作用能夠填補教師教育空間空白,是對大學生進行健康教育的重要補充。
大學生朋輩之間通過經常性地互幫互助、互相鼓勵、互相支持,可以增進同學間的情感交流,在精神生活中分享彼此進步與收獲的快樂,這對于營造同學間和諧、友好的朋輩關系,促進同學間的共同進步,全面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
學校往往選擇那些基礎素質好、有上進心、熱心為同學服務的學生作為朋輩教育的實施者。通過朋輩教育的實踐鍛煉,參與朋輩教育的學生可以得到自身的鍛煉和提高。通過幫助別人,也快樂了自己,提高了自己的精神境界和全面素質。另外,學校通過朋輩教育的開展,可以讓優秀學生群體起到帶頭示范作用,擴大他們的在學生中的良好影響力,增強他們對廣大同學的感染力,從而有利于優秀學生群體的培養。
由于朋輩教育一般都是在學生危機事件還沒有發生,但剛剛露出苗頭時開展工作的,因此,朋輩教育的作用是及時的,可以及早地消減學生存在的心理壓力或精神困惑,有利于及時將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即使難以控制的危機狀況,也會及早發現,及早向學校匯報,從而對學生事件能夠起到消除、減緩或預警作用。
朋輩教育就是要針對學生出現的問題,而采用相應的疏導、勸解等措施。因此,朋輩教育的實施者在與同學日常生活、學習中,要關注學生的變化,善于發現他們的一言一行的異常,以便從中發現學生在心理、情感等方面出現的問題,采取解決策略。一般來說,要做到能夠及時發現問題,要求實施朋輩教育的學生不但要有敬業、細致的態度,還要具備一定的社會學、心理學工作的知識和技能。這些都需要學校加強對朋輩教育實施者的選拔,選擇那些感情細膩,有工作責任心,善于觀察、樂于溝通的學生作為朋輩教育的實施者。可從現有學生干部中選拔,也可從優秀學生中選拔。選拔之后,應重視對他們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社會學工作的培訓,通過舉辦講座、案例分析、模擬演練等方式,使他們明確自身工作職責,掌握基本的工作技能等,待培訓合格后方可上崗。
朋輩教育實施者既具有普通同學的身份,又肩負朋輩教育的職責,要使其充分發揮教育與影響作用,必須以建立起與其他同學密切的聯系,取得其他同學的信任、獲得同學們的愛戴為基礎。因此,參與朋輩教育的學生,應做好自己作為學生的本分,又要有意識地加強與廣大同學的溝通,熱心幫助他們、關心他們,爭取與更大范圍的學生交朋友。要能融入學生群體,在學生群體中樹立其自己良好的形象,爭取以自己良好的人格魅力和較強的交際能力、溝通能力,獲得大家的認同。只有這樣,周圍的同學能接受自己幫助,才有可能對之敞開心扉。
朋輩教育是一種在互動中進行的教育模式,朋輩教育的實施者不是以傳統教師的形象出現,而是以朋友、伙伴的形象出現的。因此,朋輩教育的參與者要與其他同學建立朋輩關系,就要尋求自己的身份介入。一般來說,可以通過同寢室好友的身份介入,建立與其他同學良好的關系,還可以以同班級、同鄉、同種愛好、同一社團、參與同一活動的身份介入等。總之,朋輩教育中要與其他同學通過某種聯系和緣由為介入點,以尋求教育活動的開展。
朋輩教育的對象一方面可以是針對個體,另一方面也要針對團體。針對個體的教育可以實現朋輩之間的一對多,即朋輩教育實施者可面向多個同學,實施交流、教育活動,而針對團體的教育活動,則是通過舉辦講座,或其他有關團體活動,來開展對團體成員的影響。一般來說這種團體活動以社團活動最為多見,可以通過朋輩教育實施者一人或多人參與,接受教育的受眾則為團體成員。另外,學校可以通過事跡報告會、優秀學生表彰會等形式,對同學中的先進典型進行宣傳,給其他同學樹立榜樣,對廣大同學發揮示范、引導、教育作用。
朋輩教育面向的不僅僅是特殊群體學生,而是全體學生:第一,要宿舍為基礎,做好社區內學生的朋輩教育。學校應重視學生宿舍區的大學生朋輩教育:要以宿舍為中心,建立起大學生良好的朋輩關系;要以宿舍為切入點,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了解大學生需求,化解大學生矛盾,為大學生提供良好的服務。第二,要以班級為中心,做好班級成員間的朋輩教育。班級是大學生群體組成的細胞,是大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的基本單位。因此,在朋輩教育中,要圍繞班級的中心工作,以班級活動為載體,促進班級人際關系的和諧,加強班級的人文關愛,實現班級朋輩教育風氣的形成。第三,要以社團活動載體,充分借助社團工作,開展朋輩教育活動。要將社團活動,與化解大學生普遍存在的思想問題、價值取向問題、職業規劃問題、社會交往問題等結合起來,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活動,促進社團成員的健康發展。
朋輩教育應結合現代青年大學生的特征,根據時代的要求和現代高等教育的要求,從大學生全面發展出發,積極滿足大學生發展需求,在朋輩教育中實施情感滲透、心理干預、生活指導、社會教化。要緊密結合大學生日常生活、學習中的困惑和問題,有的放矢地緩解他們的心理壓力,舒緩他們的不良情緒,消除他們的彷徨與困惑,鼓勵他們的全面發展。要以大學生的職業規劃、專業發展為核心,積極利用朋輩關系對他們進行人格健全教育,豐富其精神世界,提升其人文品位,使他們積極適應時代需求發展自己。
現代大學生文化素質高,情感體驗豐富,但在某種程度上人文素養欠缺,政治信仰缺失。因此,高校在朋輩教育中一方面應加強對大學生人文素養教育,使他們在為人處世、待人接物、人際關系、大局意識、精神追求方面,增強歷練,提高修養,提升其人文底蘊;另一方面應加強對大學生的政治意識、政治觀念教育,使他們的能夠堅定政治立場、把握政治方向,明確政治目標,樹立和鞏固社會主義、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的意識和信念,將自身發展與國家的需要、人民的需求結合起來。
現代教育理念追求人的個性化發展,強調人的自愿、自主和自覺。因此,在朋輩教育中,切忌將一些觀念、關愛強加在學生身上。一方面要提倡朋輩教育中大學生個體的自主選擇,要尊重他們的人格、自主選擇和發展需求;另一方面要考慮大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根據不同情況、不同發展要求,給予他們關心、幫助。
朋輩教育是發揮大學生主動性、積極性的教育模式,只要通過學生之間的互相交流、互相滲透,互促發展就達到了教育目的。因此,在形式和方法上不一定僅限于傳統的面對面的教育途徑,應不拘一格進行方式方法創新。在當代社會條件下,應充分借助現代傳媒技術,以短信、飛信、QQ、微博等途徑,加強朋輩之間的溝通與交流,通過多種途徑構筑起良好的朋輩關系,促進朋輩教育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