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懷敏
教育信息化建設的十多年里,我國在基礎設施建設、現代教育技術應用等諸多方面取得了驕人的成績。西部欠發達地區作為信息化進程中的后進區域,其教育信息化水平整體偏低,且呈現顯著的區域性、民族性和城鄉性差異等特點。基礎教育是我國國民素質教育的核心模式,是受惠民眾最為廣泛的基本教育形式,基礎教育師資的教育技術能力水平是教育信息化最為有力的推動力,了解西部欠發達地區城鄉中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現狀,對我國教育信息化整體戰略與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貴州省是多民族地區,僅世居民族就達18個,而9個市州地行政區在經濟、文化、教育上與差異較大,尤其在城鄉地緣上體現出明顯的差異性,這恰恰是西部欠發達地區省份的共性。毋庸置疑,城鄉中學教師教學水平、教育技術能力具有顯著性差異,但其差異具體體現在哪些地方、差異有多大、各自的優勢與不足是什么等并沒有相對具體的呈現。本文通過3年來的調查統計數據,結合質性與量化研究方法,給出貴州省城鄉中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的對比數據,提出不同地緣學科教師信息化專業發展路徑。
本次調查對象遍及貴州省的2個地區,4個地級市,3個自治州,83個縣級行政區,對總計16個不同科目的學科教師進行了調研。總計發出問卷855份,回收問卷805份,有效問卷749份,其中來自城市的教師有354人,占47.3%,來自鄉村的教師有395人,占52.7%。
調查對象中來自獨立高中的有83人(11.1%),來自初級中學(包括九年制學校)的有485人(64.8%),來自完全中學的有181人(24.1%)。調研對象主要是中青年教師,其中35歲以下的教師有429人(57.3%),36~50歲的206人(40.8%)。調研的教師來自16個不同的學科,其中以美術、體育、音樂、語文、數學、英語、信息技術、通用技術科目的老師居多。
從調查對象相關基本信息可以看出,本次調研的中學學科教師中本科以上學歷教師比例是70.4%,獨立高中和完全高中本科以上學歷的城市教師占城市高中教師的93.2%,基本接近2010年全國平均水平94.8%;本科以上學歷鄉村高中教師僅占鄉村高中教師的65.5%。初級中學本科以上學歷的城市教師占城市初級中學教師的87.4%,高于2010年全國平均水平64.1%;本科以上學歷鄉村教師僅占鄉村初級中學教師的50.8%。從相關數據看出,貴州省中學學科教師學歷水平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且自身存在十分明顯的城鄉差異。貴州省的中學學科教師,尤其是農村教師,同時教授幾門不同課程的現象較為突出,有25.1%的農村中學教師教授兩門以上不同課程,這與貴州省農村中學師資短缺、教育經費緊缺密不可分。
1.個人教育技術環境。調查中對教師個人、家庭是否擁有計算機的情況進行了統計,在總計749名調查對象中,個人、家庭有計算機的有592人,占79.0%。以教師的地域作為觀測值發現,教師個人計算機擁有率城鄉地域差異較大,城市教師計算機擁有率高達96.9%,農村僅有63%。
2.學校教育技術環境。教育技術環境已具備初步規模,不能完全滿足教師需求。通過訪談及統計數據分析發現,貴州省中學教師學校及社會教育技術環境并不樂觀,雖然城市相對于農村有明顯的信息化基礎設施、社會環境等方面的優勢,但城鄉教師均表示出對教育技術環境的不滿意及無奈,整體上體現出貴州省基礎設施建設的薄弱與信息化進程的艱辛。
3.教育技術技能對比分析。從調查分析發現,貴州省中學學科教師對教育技術的一些最常規的軟硬件技術有一定掌握與了解,但還停留在低水平的“會”的層面,能熟練掌握及高效應用的教師不多;對一些專業性強、功能強大的學科軟件掌握不夠;自主或合作開發教學資源的能力欠缺,還需大幅度提升。同時發現,在教育技術軟硬件技能方面,城市中學教師明顯優于農村中學教師。
1.教育技術在教學中應用率低,應用形式單一。通過調查發現,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支持教學的幾率很低,且多限于多媒體教室等比較單一的應用形式。教師不使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原因可能很多,但主要原因應該有三:一是學校教學設施不配套,缺乏現代教育技術環境;二是教師現代教育技術能力不足,不能正常應用現代教育技術;三是學科教師認為現代教育技術手段不具備任何教學優勢。
2.相關知識與技能的欠缺、信息化軟硬件資源的薄弱是教育技術應用的瓶頸。在調查“實施信息化教學時,遇到的主要困難”時,城市學科教師的選擇是:缺少信息化教學知識及技能(52.7%)、缺少準備時間(42.9%)、缺少信息化教學軟件(平臺和資源)(42.6%)、缺少信息化教學硬件設施(25.1%)。農村學科教師的選擇是:缺少信息化教學知識及技能(71.8%)、缺少信息化教學硬件設施(43.4)、缺少信息化教學軟件(平臺和資源)(38.9%)、缺少準備時間(27.6%)。可見制約中學學科教師教育技術應用的最主要原因是缺乏相關的知識與技能,軟硬件環境建設的不足也是其重要原因。城鄉教師面對的困難有明顯不同,農村更需要在教師教育技術培訓、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予以支持。
1.專業學習經歷不系統,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專業培訓力度不夠,教師參與高水平、高級別培訓的機會較少。經統計分析,城市有85.8%、鄉村有93.3%的學科教師沒有經過教育技術專業學習與培訓。教師參加省級以上培訓的比例城市有26.0%,農村教師僅有14.0%;城市教師參加最多的培訓類型是“校內培訓”(54.8%);農村教師參加最多的培訓類型是“縣或區組織的培訓”(45.1%)。城鄉教師參與高級別培訓的機會整體偏少。
2.教師受訓機會不均等,學習機會不公平。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教師參加培訓的機會存在明顯不均衡,主要體現在學科的不均等、城鄉的不均等、個體的不均等方面。教師參與培訓在學科上主要集中在語文、數學、英語、信息技術幾個學科中,其他學科教師較少有參加培訓學習的機會;在城鄉分布上出現城市顯著高于農村;在個體分布上尤其明顯,有相當比例的教師從未參與過培訓,而同時也有相當比例的教師參與了多種類型、多種級別的培訓,學習機會顯著不平等。
1.加大經費投入,整體提升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西部欠發達地區整體呈現出來的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的不足需要國家主管部門、地方政府、學校聯動,加大資金投入,整體提升基礎設施建設,提供學科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發展的基本環境保障。
2.科學分配經費,保障城鄉教師教育技術能力齊頭并進。經費的分配不能再以平均分配為主,也不能一味保持城市優先原則,應該以地區教育整體戰略部署為基準,有先有后、有急有緩、有重有輕地開展信息化基礎建設,充分考慮區域性均衡良性發展。建設經費的具體投入分配必須經過科學論證,不能“重硬輕軟”與“重軟輕硬”。根據調研現狀,筆者初步給出城鄉信息化經費分配的粗略比例,信息化硬件建設、軟件及教學資源建設、教師培訓投入的比例,城市為3︰4︰3,農村為5︰2︰3,這樣比較符合貴州省的實際。
教育信息化的不均衡發展會加劇教育的不平等,信息資源、信息途徑的不對稱更會拉大城鄉數字鴻溝,使教育趨于兩極發展。教學資源真正的全面共享是縮小城鄉數字鴻溝的一個有效途徑,所謂全面共享是指可以隨時隨地免費獲得完全資源。其中“隨時隨地”指基于互聯網絡,不受網絡物理類型、網絡運營模式的限制;“免費”指可以完全無成本獲取,包括不用資源交換、積分獲取等;“完全資源”指在保障開發者版權的前提下的全面開放及二次開發可能。盡管當下極力提倡開放、共享,但信息化先行地區并沒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共享,仍然停留在資源為我獨享的狹隘自我保護主義層面,為保障其信息化優勢給己有資源壘上銅墻鐵壁。
1.為欠發達地區教師開展高質量專項培訓項目。本次調研是在學科教師經過“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初級)”等培訓的背景下進行的,但發現貴州省學科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現狀仍不容樂觀,基于國家層面的專項培訓力度及質量還需進一步提升。
2.結合教育技術能力現狀,重視培訓對象選拔,促進教師職業均衡發展。根據本次調查分析,貴州省中學學科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基本現狀是城市高于農村;年輕教師高于年長教師;主干學科教師(語、數、外等)高于非中高考學科教師(音、體、美等);理科教師高于文科教師;男教師高于女教師等。而現有的各種培訓正在加劇這一普遍現象。學科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是教師的基本素養,關乎教師個人成長,要求全體教師均參與并得以提升。我們不能再以傳統選拔方式選擇培訓對象。在進行培訓對象選擇時,應該充分考慮學科均衡、性別均衡、年齡均衡等方面的因素,不能讓培訓始終集中在某幾個學科、某幾個人身上。如果參加培訓的教師要回學校做二級培訓,那應該挑選那些接受能力、表達溝通能力強的教師參與培訓,保障二級培訓的效果;而如果僅僅是教師個人專業能力提升的培訓,則應該挑選那些最需要提升的教師參與培訓。
經過十余年的信息化建設,欠發達地區基礎建設雖然還不完善,但終究是具備了一些基本條件,城市中學基本實現校園網全面覆蓋,生機比在不斷提升,農村中學多數已依托“農遠工程”“村村通工程”實現聯網,部分學校已配置了相應的教育技術軟硬件。在追求進一步建設的同時,更應該考慮的是如何科學高效應用現有的設施與資源,杜絕信息化設施閑置及挪為他用,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創造性地發揮現有資源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