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江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不斷完善,網絡環境已經成為當下人們學習和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這對大學教學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在因特網的連接下,全球信息資源共享為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帶來極大的便利。而網絡技術的不斷完善需要計算機軟件開發作為有力的支撐,因此網絡環境下計算機軟件應用類課程需要進行改革。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極大地豐富了信息資源的來源渠道,人們的交流和互動也在這一技術環境內變得更加便利和頻繁。“信息是21世紀最寶貴的資源,這種無形的財富不斷對經濟發展產生直接的推動作用,而且對于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各種豐富的教學信息。”①總結計算機軟件應用類課程,發現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教學理念方面。計算機軟件應用類課程的實踐性較強,一些理論知識需要學生在實踐中反復檢驗、重復訓練思考才能完成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上升過程。因此,在教學中應當重視開展實踐教學,不但設置一定的實踐課程,還增加學生校外實踐的時間和機會,使他們接觸到社會中真實的需求和軟件開發人員。但是目前教學中還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傾向,理論課與實踐課比例不協調,教師的實踐能力也不能滿足教學的需求。
2.教學內容方面。知識經濟時代,尤其是在網絡技術的催生下,知識的更新速度明顯加快,計算機軟件課程就是其中一個典型代表。教學內容只有與當前社會水平保持同步,才能確保培養出的人才知識結構是合理有效的,這就決定了教學內容要根據外界環境的變化而不斷更新。但是就目前情況來看,計算機軟件應用類課程教學內容更新的速度還不能適應社會需求,教學內容調整的靈活性不足。
3.教學手段方面。教學手段不是一成不變的,嚴格地說,它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動態系統。“在教育對象和教育環境的情況發生變化了的時候,教學手段也要做相應的調整已迎合這些變化”②,否則整個課程的教學就會因教學手段的落后而大受影響。因此,在計算機軟件應用類課程的教學中應當及時調查和了解網絡資源和網絡環境下新教育技術的變化情況,不斷豐富和創新教學手段。
4.教學模式方面。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以教師教學為中心的,教師在整個教學環節中占據主導地位,學生的學習在教師的指揮下完成,如今這種教育模式已經不再適應學生的需求。隨著人的全面發展需求的不斷增長,教育對象的個體個性也在不斷地發展,他們的主體地位成為影響整個教學環節質量提升的關鍵。因此,應改革傳統教學模式,變“以教師為中心”為“以學生為中心”。
網絡資源的最大特點就是即時性和互動性,這一特性為計算機軟件應用類課程教學提供了強有力的輔助。
1.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網絡資源豐富多彩,在人才聚集的網絡環境中,各種奇思妙想不斷涌現,在制作課件中有很多可供借鑒的課件模式、圖片資料,更為重要的是有很多新鮮的知識信息,這些信息有可能是由于教材的陳舊而使學生們無法接觸到的。”③這些信息在教師的整理和設計下被引入課堂,能夠最大限度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對課程的興趣,最終提升該門課程教學的效果。
2.增加學生實踐內容。網絡環境中任何人都可以設計自己喜歡且認為有價值的軟件。在網絡環境中,學生能夠及時了解各種需求,進行簡單的軟件設計。利用網絡還可以促進學生各種網上實踐活動,例如建設網站、設計網頁、編寫程序等。因此,網絡資源能夠極大地豐富學生的實踐內容。
3.體現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性。在網絡資源的輔助下,學生主動學習的機會大大增加,因為網絡環境中豐富的信息資源使學生擺脫教材和各種紙質資料的束縛,能夠根據自己的需求自由地獲取各種信息資源。雖然教師的指導對于學生的學習仍然起作用,但這與以往學生的被動接受已經大不相同,學生可選擇的內容和機會大大增加,這對于他們的潛能開發和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十分有利。
4.優化教學手段。由于網絡環境的匿名性使得師生之間的地位完全平等,教師和學生可以在廣闊的空間內進行平等交流,可以通過各種通信軟件和交流平臺交換自己在學習研究中發現的新內容和心得體會,也可以將自己的困難發布在專業網站或者論壇中尋求高手的幫助。這種學習和交流的機會實際上發揮著一種現代化教學手段的作用。傳統課堂教學的最大限制就是教師沒有充足的時間對學生學習進行逐一指導,也沒有充足的時間解決學生的各種疑問。因此,網絡平臺作為一種教學手段極大地提升了教學效果。
在網絡環境下,計算機教學應當有效利用網絡資源作為手段改革教學方法,具體而言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1.發揮局域網優勢,構建高效網絡教學平臺。網絡中擁有豐富的教學信息,但是這些信息中既有教學和學習的有效信息,也有容易對學生造成不良影響的不良信息,而且學生在篩選信息的過程中需要耗費一定的時間,也容易分散注意力。因此,需要通過以下工作對浩瀚的信息進行整理和完善。
一是精心制作高效網絡課件。精良的網絡教學課件對于計算機教學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課件的知識內容不但要保證科學性,而且在形式上也要求具有較高的層次,既要與教學內容緊密結合,又要滿足學生的視覺審美要求。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他們能夠更加有效地接受知識內容。二是加強對網絡信息的甄別。教師應科學取舍網上搜索的各種教學信息資料,并將一些教學科研成果及時發布在網上,在功能強大的網上導航的輔助下建立相關鏈接,為學生提供學習機會和研究平臺。三是搭建網上信息交流平臺。因為課堂教學僅僅是45分鐘,在有限的時間內老師很難照顧到每一個學生,不能有效解答所有學生的疑問,而學生可以借助網絡信息交流平臺發布自己的疑問,尋求高手解答。這個高手可能是老師,也可能是其他學生,總而言之,是能夠幫助自己解答疑問的人。這樣不但實現了優勢互補,還能提升學習的效果,因為主動追求知識永遠比被動接受知識更加有效。
除此之外,組建虛擬班級也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教學方法。與傳統的班級不同,虛擬班級以計算機網絡為媒介,借助特殊軟件實現群體通信,它需要的是網絡工作空間和計算機硬件輔助設備。這種方式將學習同一門課的學生聚集在同一個集體下,拉近了師生之間的空間距離,同時維系這種形式存在的是成員的自覺性,因而只要這種虛擬集體存在就說明它是高效的,因為其成員高度自覺。
2.利用網絡資源,搭建課程數據庫。各個學科的資料其價值都可以在網絡共享性的作用下發揮出無限的作用。學生可以在網絡平臺中隨意下載和查看這些信息資料,前提是首先建立一個專業性的數據庫,收集整理并且科學分類這些資料。主要形式包括:一是建設課程資料數據庫。以計算機軟件應用課程為主題組織信息數據庫,具體到課程設置、教學大綱建設等,以便管理人員能夠高效地進行課程管理。二是組建有關課程的試題庫。這些試題是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的重要參考,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學習的階段下載試題進行自測。另外還有在線答題以及在線測評,為學生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學習模式。
3.鼓勵教師不斷完善交流渠道。這其中包括建設個人網站、微博信息發布平臺,注冊專業教育論壇等形式。教師以豐富多彩的形式不斷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日志,而且對一些學生反映比較普遍的問題及時匯總并進行專題研究,在課堂上和網絡上及時解決。
綜上所述,網絡環境下計算機軟件應用課程不但能夠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教育教學資源信息,而且也為教師優化教學手段、調整教學模式提供了強大的資源數據庫。因此,高校計算機院系應當以此為契機改革教學方法,提升教學質量。
[注釋]
①張永華,夏明會,陳颯.任務驅動教學法在會計電算化教學中的應用[J].現代計算機,2012(6):44.
②李春燕.基于任務驅動的“教學媒體理論與實踐”實驗教學研究[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1(5):66.
③侯燕.“任務驅動”教學模式在C語言教學中的應用[J].山東行政學院山東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