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常瑞
(天津外國語大學 天津 300204)
外語類高校國際商務英語專業建設研究
段常瑞
(天津外國語大學 天津 300204)
當前,我國外語類高校的國際商務英語專業教學模式中存在一些問題,許多大學將國際商務英語專業理解為商務專業知識教學與普通英語語言教學的簡單相加。目前該專業缺乏一套全面的、系統的、權威的課程體系實施辦法。在這種背景下,本文試圖為巨變格局中我國外語類高校國際商務英語專業建設提供一定有益的思路。
外語類高校;國際商務英語;以市場為導向;專業建設
20世紀80年代以來, 商務英語一直被稱為外貿英語,這體現了當時的時代特點。但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特別是加入WTO之后各行各業的全面開放,外貿英語的概念已顯陳舊,商務英語的概念包括經濟、貿易、法律、營銷、金融、財務、管理甚至保險等專業的英語。國際商務英語的名稱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各高校的專業名錄之中。根據中國國際貿易學國際商務英語研究委員會2010年統計,我國開辦國際商務英語學科 (專業) 的高校已由20世紀80年代末的300所增長到目前的近800多所。這是一個令人深思的數字,反映出市場對國際商務英語專業人才的巨大需求,同時也意味著開設該專業的高校之間的激烈競爭。
到目前為止,對國際商務英語專業的課程培養模式已形成一個共識:即英語+國際商務專業知識。然而具體該如何有效的實施該教學模式,目前還沒有一套全面的、系統的、權威的課程體系實施辦法。國際商務英語專業的教學目標不僅僅是了解外貿函電寫作和一些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是能夠靈活運用英語進行有效的商務溝通,處理國際商務中的實際問題。
當前,國際商務英語教學模式中存在誤區,國內許多高校將國際商務英語專業理解為商務專業知識教學與普通英語語言教學的簡單相加。因而在課程設置中除了外貿英語函電,BEC等幾門英語與專業無法分離的科目外,通常將商務專業知識與英語語言教學分開教學,各自為政:如國際金融,國際貿易實務都全部采用中文教材中文教學的模式;而英文教學則停留在講授基礎英語的方式上,即圍繞著語言點組織教學,把主要時間、精力用在講解單詞、短語、句子及課文的翻譯上,而不是系統地以英語的形式講授經貿知識。這種模式的后果是這些學生畢業后到企業從事國際商務工作,在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方面都存在著明顯的缺憾。有的雖然掌握了一大堆單詞、短語與句型,但應用英語進行商貿磋商與解決專業知識的能力卻很差;而有的雖掌握扎實的商務專業知識卻無法用英語進行溝通,因此難以滿足社會對復合型人才的需要。
商務英語是我國外語教育改革的產物,是英語教學與商科教學的交叉,是培養英語復合型人才有效可行的途徑。商務英語本身具有跨學科的特性,培養的是“英語+國際商務”的復合型人才。商務英語專業的結構是“英語+專業”,商務英語專業教學應該既重視語言和技能,又重視商務專業內容,兩個元素缺一不可。在專業內容中,對“商務”一詞的內容要有所界定。由于“商務”一詞包括眾多含義,以致許多人認為商務英語專業培養出來的人應該是懂經濟、貿易、法律、營銷、金融、財務、管理甚至保險的“復合型人才”。然而,實踐證明,僅僅幾年的大學教育要造就這種全能型的“復合型人才”是不現實的。因此可以將商務英語專業課程分為核心課程與專業方向選修課。核心課程可再細分為基礎商務英語課程與專門用途商務英語課程兩類。基礎商務英語課程的設置可以是比較固定的,因為它是專門用途商務英語課程的基礎,包括英文版的經濟學基礎等;涉及專業內容的專門用途商務英語的課程的設置應該是有限的、動態的。有限即體現“專”字,不能與“商務”沾邊的內容都包括,各院校應根據實際情況,較系統地精選一至兩個方向;動態則是指選擇的方向可以有所不同,可以選擇國際金融、商貿物流、旅游或者行政與人力資源管理等方向,各個學校應根據各自情況和具體的培養目標選擇不同的課程側重點。同是,開設核心課程的同時,應輔以大量專業方向選修課程以豐富商務英語專業課程體系,拓展學生的知識面,為學生未來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衡量一所高校是否具備設置商務英語專業的資格,一是看其英語教學的基礎,二是看其商務課程(經濟學與管理學)教學的基礎。
當前,開設國際商務英語專業的外語類高校具有三種資源,(1) 英語專業老師;(2)商務專業老師;(3)其他語種專業教師。面對三種資源,可考慮加強教師之間的交流,鼓勵英語專業老師,除教好一般英語課程外,可向跨文化交際領域發展;而對商務專業老師應鼓勵其在自己專業領域加強研究,同時鼓勵他們積極與企業進行聯系,利用空閑時間參與企業實際運作,這樣就可以使學生了解到企業真實的情況,這對學生未來發展與職業路徑的設計是十分有益的。同時,外語類高校具有多種語言教學的優勢,這為國際商務英語專業學生拓展第二商務外語的定向學習奠定基礎。這三種資源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做到三種資源的有效搭配。
國際商務英語的教學模式包括兩個主體:即大學在校本科生和企業在職培訓的員工。針對沒有經驗的大學在校本科生,可著重對其商務與英語共同加強學習,對一二年級加強日常英語的學習,在三四年級加強商務專業知識的學習。以就業為方向,增加商務專業課程比例,適當降低一些一般英語課程的比例;針對有工作經驗的企業員工進行培訓,由于這類培訓人員都有很強的工作經驗和專業知識背景,對其培訓可著重強化商務英語交際的培訓,英語培訓包括兩塊:(1) 日常交際英語;(2)商務專業英語。
為實現國際商務英語專業教學中把握專業知和提高外語應用能力的雙重目標,可將講授方式分為兩個階段: 英文教材 + 英文板書+ 中英文雙語授課和英文教材 + 英文板書 + 全英文授課。第一階段適合初次開展雙語教學的課堂,而且中英文講授的比例可視學生的能力而調整,第二階段適合完全適應雙語教學的課堂。而如果從一開始就采用第二種教學模式,由于學生的國際商務專業基礎知識和外語知識都儲備不足,勢必會造成教學的兩個目標都無法現,極大地打擊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國際商務英語教學的授課方式應循序漸進地從第一階段推進到第二階段,最終實現充分發揮外語工具職能,讓學生學會用外語學習專業知識,并用外語去分析和解決國際商務問題,真正將外語作為一門靈活運用的工具。
為此, 需要把握兩種教學階段所對應的外語應用能力培養目標以及兩種階段轉換的具體約束條件。首先,兩種教學授課方式所對應的外語應用能力培養目標各有不同。英文教材 + 英文板書 + 中英文雙語講授的授課方式主要是培養和提高學生對國際商務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詞匯的理解能力,即通過對原汁原味的英文材料的講解,提高學生將來從各種媒介中了解和掌握國際商務信息的能力。這里所說的中英文雙語授課并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中文授課與英文授課的使用時間要各占50%,而應取決于學生對用英語來講授商務專業知識的接受能力(適合于本科低年級教學); 英文教材 + 英文板書 + 全英文講授的授課方式主要是培養跨文化的思維能力,使英語真正變成一種國際商務交流的工具(適合于本科生高年級和研究生教學)。其次,兩種教學的授課方式轉換是有條件的。教學方式應該是水到渠成,首先應從第一種過渡到第二種,關鍵是看學生外語應用能力水平能否突破從一般到精通之間的門檻。而外語的理解能力、交流能力、思維能力是一個循序漸進的培養過程,因此兩種教學方式也是依次遞進的。
同時,由于近年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世界各主要發達經濟體如歐美日等國的經濟停滯倒退,日益顯現疲態,而新興經濟體國家的經濟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如中國、俄羅斯、巴西、印度以等。由此可見,新興經濟體之間的國際商務交流以及新興經濟體與世界其他國家的商務往來越來越成為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如中國與俄語國家、中國與拉丁美洲國家以及中國與非洲各國的經貿往來日益密切,這也為國際商務英語人才的培養和職業發展指明了方向。因此,高校在商務英語專業課程設置上應充分考慮到該因素的重要影響,在專業設置上可考慮由“商務英語”向“商務外語”轉向,在切實學好商務專業知識和英語的同時,應考慮在大學二年級至大學四年級設置第二商務外語及相關文化的課程,并使其成為必修課,第二商務外語及相關文化的定向課程應以學習新興經濟體國家的語言和文化為目標,如設置俄語、葡萄牙語、西班牙語或法語等,這些都為國際商務英語專業學生未來的就業和職業發展奠定基礎。由“商務英語”向“商務外語”轉向是以市場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充分體現了企業對國際商務人才的真實需求,是大勢所趨。
此外,隨著中國與世界各國之間的商貿往來日益頻繁以及中國經濟與國際經濟體系的融合,當前,中國經濟離不開世界,世界經濟也離不開中國,世界各國在與中國進行商貿往來的時候,也開始意識到中國傳統商業文化的重要性,他們日益對中國傳統商業文化產生興趣,因此,商務英語專業在設置課程時,應考慮增加有關中國傳統商業文化的課程,從而使學生接受中西兩種商業文化的熏陶與影響,進而使學生在以后涉外經貿往來的工作中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跨文化雙向交流。
多渠道提高教師商務英語教學水平,促進商務英語專業的發展需要有一支語言功底扎實,商務知識豐富,具有相應商務實踐經驗與組織指導能力的穩定的教師隊伍。首先,學校應該通過為教師提供繼續深造機會來優化教師的知識結構,提高其教學水平;其次,鼓勵教師利用課余或者假期時間到企業進行實踐與工作,與企業員工進行面對面的互動,從而豐富教師的商務閱歷,提高商務實踐能力;再次,積極派遣教師參加各類與商務相關的專業研討會,提高其科研水平;最后,學校應主動聘請涉外企事業單位的相關人員到校作經驗交流講座,讓師生們更加深入了解現實的商務活動情況,使商務人才培養能夠真正適應社會的需求。
綜上所述,各外語類高校應在企業需求的基礎上,針對各行業的特點,在國際商務英語人才培養方面注意發揮自身特點并利用各種資源優勢,改革課程設置,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建立校內外實訓基地,加大在繼續教育方面的投入,建立并完善繼續教育制度,從而完善復合型商務英語人才培養體系。高校國際商務英語專業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完成這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牢固樹立“以市場為導向”的教學理念,由“過分學術化”向“職業化”教學轉型,認真研究與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充分考慮人才培養目標以及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體現鮮明的專業特色,在實踐中進一步探索與完善。
[1]邱璐軼.國際商務專業學生軟能力培養路徑研究[J].黑龍江教育,2011(1).
[2]王興孫,陳潔.對商務英語課程體系設計的幾點思考[J].國際商務研究,2001(5).
[3]佘群芝,丘兆逸.基于雙語教學的國際商務專業學生外語應用能力培養模式研究[J].學術論壇,2011(1).
[4]王友鴻,顧寶珠.商務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探析[J].商場現代化,2007(1).
[5]侯秀杰.商貿英語教學與企業人才的培養[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2007(10).
[6]黃偉新.從商務英語到英語商務[J].國際經貿探索,2005(6).
Construction of foreign language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English major
Duan Chang-rui
(Tianjin Foreign Language University, Tianjin, 300204, China)
At presen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China's foreign language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English teaching mode, the International Business English professional understanding of simple addition to business knowledge teaching and general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fessional lacks a set of comprehensive, systematic, the authority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In this context, this paper attempts to provide some useful ideas for the change pattern of China's Foreign Language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English major construction.
foreign language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business English; market-oriented; specialty construction
H31
A
1000-9795(2014)03-0396-02
[責任編輯:劉麗杰]
2014-01-06
段常瑞(1977-),男,講師,從事國際商務英語、大學教育方向的研究。
本文是2012年天津市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研究計劃項目
“適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需要的商務英語專業建設”相關成果之一,項目編號為:C03-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