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磊
(華東師范大學 上海 200072)
淺談氣候外交下的中國話語策略
馬 磊
(華東師范大學 上海 200072)
中國是能源性溫室氣體的最大排放國家,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的態度和表現將影響中國國家形象。在氣候問題上,一部分西方國家握有一定的國際氣候話語權,往往非公正地指責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這有損中國的國際形象。本文認為,中國應在氣候外交博弈中運用有效的策略,構建氣候外交話語權,以改善和提升中國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的國家形象。
國際氣候話語權;中國外交
(一)氣候外交和國際氣候話語權。從2009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15次締約方會議暨《京都議定書》第5次締約方會議(即哥本哈根氣候大會),這個被喻為“拯救人類的最后一次機會”的會議到2013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19次締約方會議暨《京都議定書》第9次締約方會議(即華沙氣候大會),世界各國就溫室氣體排放等問題上依舊外交爭鋒不斷,至今并沒有達成令各方完全滿意的結果。究其原因主要是國家自身利益與世界各國共同利益、國家的當前利益和未來的長遠利益之間的不協調。
大多西方國家如英國、法國這些后工業化國家在新能源技術上具有優勢,通過節能減排來推廣新能源技術和產品,以此獲取新的利益。而諸如中國、印度等新興崛起的國家在發展中對能源消耗的需求量依然很大,如果冒然采取極端的節能措施,勢必影響其當前的產業結構,也不利于未來的經濟競爭。正是在各種復雜的利益和關切下,無法協調好各方也成為某種正常結果。事實上,節能減排是人類共同利益,但是部分發達國家無視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發展現實而無端指責,很大程度上在于其擁有國際氣候話語權來維護其利益。
(二)為什么要構建中國氣候外交話語權。當前國際社會的輿論方向很大程度上仍主導于西方發達國家。它們無視中國在節能減排上的巨大努力和歷史排放量低的基本事實,往往揪住中國的排放總量和高增長速度不放,不斷拋出不利于中國形象的“中國氣候威脅論”。以歐盟為代表,借著節能減排和人類生態文明的口號對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的商品出口構筑“綠色壁壘”,這對特別像中國這樣的出口依賴度很高的國家來說,有承受巨大經濟損失的風險。
由于西方國家幾乎掌握了全部的國際氣候話語權,因此掌握了如何評判節能減排優劣、制定節能減排規則、主導國際氣候輿論等等的權力。而中國又缺乏有效地解釋和說服他人的渠道和途徑,因此容易陷于一種困境:明明在節能減排上有所作為,卻無法全面地影響到西方輿論,而西方輿論也容易“忽視”中國在節能減排上對全世界的貢獻,甚至損害中國形象。
因此,筆者認為,要擺脫這種困境,樹立有利于中國的國際形象,應當著力于構建中國的氣候話語權,以實現國際氣候公正和維護中國合理正當的國家利益。
筆者認為氣候話語權,是指就國家在國際氣候治理方面的評判、解釋、主導等權力的綜合。該權力不是以暴力、強制的方式改變他人、他國的思想和行為,而是通過語言運用來體現權力。中國要獲取氣候外交話語權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一)夯實基礎:構筑國際氣候話語權的雄厚實力。必須承認,西方國家在節能減排上的作為的的確確走在世界前列,在保護環境上做得頗有成效。這也是西方國家擁有氣候話語權的底氣所在。但是,中國并非缺乏資金,也不是缺少足夠重視。近年來中國在節能減排方面工作成效顯著?!笆晃濉逼陂g,全國單位GDP能耗下降19.1%,全國二氧化硫排放量減少14.29%,全國化學需氧量排放量減少12.45%,基本完成了“十一五”規劃《綱要》確定的目標任務。特別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做出了重要貢獻,節能降耗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4.6億噸,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贊譽,也體現了負責任大國的形象。①
中國完全可以用鐵一般的事實,即以取得的節能減排成果作為最好的佐證,也是構建國際氣候話語權最重要的話語基礎。另外,中國國內節能減排市場巨大。歐盟希望推廣其節能減排技術和專利,中國可以選擇不排斥西方所謂的“人類共同利益”,反而要主動把這種“普適價值”接過來,有選擇地接受西方的技術服務于我們自己的戰略目的。中國是否可以把國內巨大的節能減排市場作為和西方國家特別是歐盟談判的籌碼,即未來承諾承擔減排義務的同時要求西方在技術轉讓上予以優惠,甚至在國家利益需要時以市場合作要求西方國家和歐盟減少“綠色壁壘”?這是中國構建中國國際氣候話語權的重要基礎。
(二)強化公關:樹立有利于中國的國際形象。以往中國的國際形象的樹立很大程度上依靠官方宣傳,灌輸性較強。這不利于西方民眾的普遍接受。而西方的一些政客和主流媒體更容易忽視官方宣傳,甚至適得其反地無視中國在節能減排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這就要求中國開辟更多的國際公關渠道,利用民間外交和公共外交,更好地樹立中國的形象。
非政府組織(NGO)和有國際影響力的學者專家是公共外交的重要載體,他們能夠將信息以較為隨意和親民的方式將中國的態度和作為傳遞到西方民眾中去。而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卻能夠極大地幫助西方人認同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就。正如約瑟夫.奈認為的那樣,在外交中,“最好的交流者不是政府”,而是“私人和非政府組織同其他國家交往”,是私人之間“面對面的交流(即距離為三英尺的交流)”,公共外交應該“直接介入人們日常生活的每一個方面”。②
(三)鞏固聯合:團結共同利益國家,形成代表性話語。削減碳排放量,會給很多國家的發展帶來困擾,但又不能無理拒絕。中國可以以抱團的策略回應。以哥本哈根氣候大會為例,中印等發展中國家為了避免“被排放”的局面,結成了一個短暫的聯盟,而發達國家則因對于國際話語權的主導而產生了分裂。
美國單方面退出《京都議定書》,喪失了國際輿論的道德制高點。而歐洲各國在低碳政治上舉棋不定,各懷鬼胎,政治和經濟上的利益需求很明顯地超過了對生態環境控制的本身意愿。正如歷次談判中,各國爭吵不休,也充分說明在全球氣候變暖所帶來的政治環境下,各國的道德底線和利益需求已經無法平衡。
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又是金磚四國和基礎四國的成員國家之一。面對歐美的步步緊逼和自相分歧,可以考慮和發展中國家制定一套在國際法框架下符合各國利益、貼近客觀實際、尊重各國文明的應對氣候變化的碳排放指標方案,以達到獲取話語權并進一步爭奪氣候外交制高點的目的。這種與發展中國家合作而產生的抱團效應,能以共同利益促進與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合作,抵抗西方的無端指責和惡意施壓。在對待碳排放的意見上尚且不一致的國際社會中,以這套代表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指標方案無疑將換來低碳政治的話語權和裁量權。以便在氣候外交博弈中獲取主動。
要獲取國際氣候話語權,中國就要在氣候外交里有自己的作為,有自己的表率,有自己的一套模式,在外交談判領域形成自己的價值理念和談判技巧。中國也應成為影響國際氣候輿論的一極,成為應對氣候變暖的貢獻力量和能夠維護世界氣候公正的積極力量。
[1]石高超,等.低碳戰爭:中國引領低碳世界[M].化學工業出版社,2010.
[2]楊潔勉.世界氣候外交和中國的應對[M].時事出版社,2009.
注釋:
①數據來源于http://www.ce.cn/cysc/newmain/jdpd/hb/201109/27/ t20110927_21047296.shtml中國經濟網。
②Joseph.S.Nye,”Soft Power an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Vol.119.No2 2004,p266.
On the strategies of China’s power of climate discourses in climate diplomacy
Ma Lei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72, China)
China is the country which emits the biggest quantity of greenhouse gases. The attitude and performance on the issue of climate change will affect China's national image. On the climate issue, a part of Western countries hold the power of international climate discourses and often non-justly accused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including China, which is detrimental to China's international image. This paper argues that China should use effective strategies in climate diplomacy game to build power of climate diplomacy discourses to improve and enhance the national image of China on climate change issues.
international power of climate discourses; Chinese diplomacy
D81
A
1000-9795(2014)02-0032-02
[責任編輯:董 維]
2013-12-26
馬 磊(1989-),男,上海人,從事軍備控制與國家安全、中美關系、國際關系理論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