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根沃土桃李芬芳
——江陰職業技術學院簡介
江陰,這座現代化濱江花園城市經濟總量連年位居江蘇省縣(市)之首,實現了自2003年以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十連冠”。目前,全市擁有3萬多家企業,其中集團企業155家,10家企業躋身“中國企業500強”,11家企業躋身“中國民營企業500強”,12家企業躋身“中國制造業500強”,更有上市公司36家,其中海外上市10家以上,形成了引人注目的“江陰現象”和“江陰板塊”,被譽為“華夏A股第一縣”。
坐落在花園城市中的江陰職業技術學院環境優美,別具一格的歐式建筑錯落有致,加上中國園林式的小橋流水,構成了一幅中西合璧的美麗圖畫。學院占地500畝,建筑面積近21萬平方米,各類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近6000萬元。設有機電工程系、電子信息工程系、化學紡織工程系、計算機科學系、藝術設計系、管理系、外語系、基礎部、體育部、思政部等,另有繼續教育學院。目前,在校生近7000人,教職工512人,其中專任教師276人,副教授以上高級職稱教師占專任教師的34.78%,具有碩、博士學位的教師占專任教師的57.21%,7人次入選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3人次入選“江蘇省青藍工程”中青年學術帶頭人培養對象,13人次入選江蘇省“青藍工程”優秀青年骨干教師培養對象。
依托江陰及周邊地區實力雄厚的企業群,學院傾力打造“一線人才的培養中心”、“技能人才的培訓中心”和“技術創新的服務中心”三大中心。圍繞地方產業結構調整,開設30多個專業,其中電氣自動化技術和現代紡織技術專業為教育部、財政部重點支持建設專業,機械制造與自動化技術專業群、軟件與服務外包專業群為省重點建設專業群,計算機網絡技術、電氣自動化技術、服裝設計、現代紡織技術、機電一體化技術(成人)等五個專業為省級特色專業。作為江蘇省高等教育學會常務理事單位和江蘇省高職教育研究會副理事長單位,學院還擁有“江蘇省信息融合軟件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江蘇省服裝專業實訓基地”、“江蘇省國際服務外包人才培訓基地”、“江蘇省軟件與服務外包實訓基地”、“中央財政支持《數控技術》職業教育實訓基地”以及“江南大學數字媒體學院江陰職業技術學院研究生工作站”和“江陰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實訓基地”等,直接服務于地方經濟轉型與社會發展。
學院立足江陰及長三角的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從學生終身發展的高度,提出了“立足江陰,根植企業,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培養具有‘現代班組長’以上潛質的生產、經營、管理者”的人才培養目標。圍繞這一目標,學院探索形成了“二維互動 、雙軌并行”的人才培養模式。“二維互動”是指職業道德教育與專業教學和諧互動,有機滲透。通過社團活動、民主管理、社會實踐等進行職業道德教育;根據不同的專業要求和行業規范在專業教學與實踐中滲透對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兩手抓,兩手硬。“雙軌并行”指學院與企業共同進行人才培養。學院和行業、企業建立深度合作關系,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通過共同編寫富有針對性的項目化教材、推行“工學結合、頂崗實踐”的教學模式等,在校企的深度合作中完成現代班組長型人才培養。近年來,學生在國家級職業技能、機器人、創意設計等競賽中共有21人次獲獎,其中“華東地區第三屆嵌入式系統創新設計應用競賽”、“IEEE標準電腦鼠走迷宮”等項目中6人次獲一等獎。在省級職業技能、機器人、創意設計等競賽共有165人次獲獎,其中“江蘇省高校數學建模大賽”、“江蘇省高校室內裝飾設計大賽”中19人次獲一等獎。
在做好做強普專生教育教學工作的同時,學院主動服務社會,大力發展繼續教育,積極構建終身教育的立交橋,已形成了在籍在冊生超過8000人、年培訓人數超過20萬人學時的繼續教育辦學規模,成為江陰市民的“學習中心”、企事業單位的“培訓中心”、服務外包人才的“培養中心”和江陰信息化的“考試中心”。2004年3月26日,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一行視察了學院,對學院的辦學方向和辦學特色給予了肯定:職業技術學院走產學研結合的道路,直接服務于經濟建設和社會需要,很有前途。2005年6月8日,《光明日報》頭版頭條刊登了《江陰職業技術學院培養“班組長”型人才》文章,充分肯定了學院在“班組長”型人才培養方面的成果。
雄厚的經濟實力和開放的文化胸襟,使江陰成為了眾多學子就業和創業的樂土。學院畢業生就業率連續5年保持在98%以上,其中80%左右的畢業生在江陰等蘇南地區就業,60%以上的畢業生3年左右成為班組長以上人才,還有3%左右的畢業生自主創業,成立了大小公司、企業。辦學30多年來,學院已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培養輸送了3萬余名具有“現代班組長”以上潛質的實用人才,為江陰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江陰職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