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黎愷
(南京工程學院數理部,南京211167)
高等教育發展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
——以中國長三角地區為例的實證分析
王黎愷
(南京工程學院數理部,南京211167)
長三角是我國經濟與教育高度發達地區。文章采用數據統計分析的方法,計量實證研究高等教育對長三角經濟增長的正向影響,進而提出為適應經濟增長向創新模式轉變,高等教育進一步改革與發展的政策性建議。
高等教育;經濟增長;長三角
隨著人口紅利的釋放,中國經濟發展已不能單純依靠“數量型人口紅利”的模式,經濟發展的模式必須轉變到依靠自主創新上來,通過創新來驅動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1]。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人才是關鍵。人力資本是人才的本質,人力資本的增加主要通過教育投入的增加來實現。因此可以說,教育的發展,特別是高等教育的發展對經濟增長尤為重要。
關于高等教育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之前國內有很多學者做過相關研究,但結論并不一致。毛洪濤、馬丹(2004)研究認為經濟增長是推動高等教育加快發展的原因,而高等教育發展并不能推動經濟增長。崔玉平(2000)研究也認為高等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很低,僅有0.48%,他認為原因是高等教育年限太低,高等教育發展嚴重滯后于社會經濟發展。宋華明、王榮(2004)有著同樣的研究結論,他們測算的結果是,高等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只有0.83%。
很多學者還考慮了東、中、西部間的地區差異。胡永遠、劉智遠(2004)研究發現高等教育對不同地區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差異較大,呈現出東中西部遞減的趨勢,三大區域高等教育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1.47%、1.17%和0.68%。朱迎春、王大鵬(2010),艾麗、石剛(2010)有著相似的結論,他們發現高等教育對東、中、西部地區經濟增長的貢獻逐漸遞減。由于高等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呈現出東中西逐漸遞減的趨勢,從而可以通過教育安排來縮小區域間的經濟差距,來實現全國經濟的均衡發展。還有一些學者考察了個別省份高等教育發展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崔玉平、李曉文(2006)研究發現,對江蘇省來說,擴招帶來的總產出增量占GDP的比重很低,說明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大對于短期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不顯著。鄭培綱、馮纓(2007)研究認為江蘇高等教育總體規模與經濟發展速度、現有的經濟實力基本相適應,但考慮到江蘇省內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有必要根據江蘇省區域經濟特點,因地制宜地選擇和制定與區域經濟發展相適應的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戰略。
可以發現,以往對于高等教育發展對經濟增長影響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全國,抑或定位在東中西地區,或是單獨一個省,對于區域經濟圈,如長三角地區的研究很少。本文試圖以長三角地區為研究對象實證分析高等教育對長三角地區經濟增長的貢獻。
(1)長三角地區教育綜合指數,本文計算教育綜合指數的方法是根據各地區的明瑟收益率對不同受教育層次受教育平均年數進行加權。明瑟收益率數據來源于閔維方(2002)。
明瑟收益率是指在相同工作年限下,多接受一年教育的就業者收入比未接受該年教育的就業者的收入增加的比率[2]。假設未接受中等教育從業人員的勞動收益率為R1=1,以此類推接受初中三年教育的勞動收益率為1.095,接受高中三年教育的勞動收益率為1.268,接受中專三年教育的勞動收益率1.261,綜合來說,受過中等教育的從業人員的勞動收益率R2=1.226。接受大專三年教育從業人員的收益率為1.467,受過大學本科四年教育從業人員的收益率為1.609,綜合來說,受過高等教育的從業人員的勞動收益率R3=1.548.
假設小學受教育年限為6年,初中受教育年限為3年,高中及中專的受教育年限為3年,高等教育年限為4年,則各不同教育程度的平均受教育年數為:T11=5.64,T12=2.78,T13=0.42; T21=5.9,T22=3.58,T23=0.74(Tij表示第i年第j層受教育程度的平均教育年數,i=1表示為2006年,i=2表示2012年,j=1表示初等教育以此類推)。
則長三角地區2006年和2012年教育綜合指數:
E0=5.64*1+2.78*1.226+0.42*1.548=9.698,E1=5.9*1+3.58*1.226+0.74*1.548=11.435
(2)教育年均增長率與排除高等教育后教育年平均增長率,e=(E1/ E0)^(1/6)-1=2.78%,表示教育以年均2.78%增長。排除高等教育后,長三角地區2006、2012年教育綜合指數:E0`=5.64*1+2.78*1.226=9.048,E1`=5.9*1+3.58*1.226=10.289e`=(E1`/E0`)^(1/6)-1=2.17%。由高等教育所引起的經濟增長率為:eh=2.78%-2.17%=0.61%。高等教育占教育指數平均增長率的百分比為:Eh=0.61%/2.78%=21.94%。
(3)長三角地區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以2005年為基年,按不變價計算,2006年和2012年長三角GDP分別為Y1=47102.09億元和Y2=88983.73億元。采用幾何平均法,GDP年均增長率:y=(Y2/ Y1)^(1/6)-1=11.18%。
(4)長三角地區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根據計算貢獻率的公式Re=βe/y,則有:Re=0.8*2.78%/11.18%=19.89%。
(5)長三角地區高等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Rh=Eh*Re*100%=4.36%。
由此可知,2006-2012年,長三角地區的國內生產總值的年均增長率為11.18%,有19.89%由教育投入拉動,其中高等教育對長三角地區經濟年均增長率的貢獻為4.36%.
本文計量回歸方程如下:
GDPgrowthit=β1+β2AmountoSit-1+β3Graduatesit-1+α1FAinvestit+α2Patentit+α3Populationit
其中GDPgrowth表示GDP增長率,Graduates表示高校畢業生人數,代表高等教育發展水平。其余是控制變量,FAinvest表示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衡量地區資本投入;Patent表示專利授權量,衡量地區創新水平;Population代表地區人口總量。由于高校增加和高校畢業生就業對經濟增長影響具有時滯,我們使用高校數量和高校畢業生人數的滯后項。回歸變量均進行了對數變換。從表1可以發現,在全樣本中,高校畢業生人數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顯著為正,江蘇子樣本的結果與全樣本相差不大,而浙江則不太顯著。

表1 計量結果
本文利用2009~2012年長三角地區的統計數據,研究了高等教育發展和經濟增長的關系。結果顯示,高等教育對經濟增長有明顯的正向影響。據此,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1)堅持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發展。毫無疑問,高等教育在提升社會人力資本方面的作用是巨大的,進而能夠對經濟增長產生重大影響。因此,要繼續堅持辦好高等教育,使得高等教育惠及更多人,提升經濟增長的內在潛力。
(2)要注重高等教育的發展結構。高等教育的整體水平提高離不開專業的、有導向性的職業教育和專業教育[3]。將一部分二、三類本科院校改為專科,優化其學科設置和培養方式,不失為提升高等教育水平的一種好方法。
(3)重點大學應更加注重產學研的結合,努力將學術成果轉化為生產力,促進經濟的快速增長。作為高等教育中的領跑者,“985”和“211”院校不僅需要培養杰出人才,更需要將理論創新和科技創新付諸實踐。
[1]毛洪濤,馬 丹. 高等教育發展與經濟增長關系的計量分析[J].財經科學,2004,(1).
[2]閔維方.高等教育運行機制研究[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170- 171.157- 169.
[3]馮 暉,汪 霞. 人才強校:江蘇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策略[J].江蘇高教,2014,(4).
(責任編輯朱旗)
G647
1003-8418(2014)06-0058-02
A
10.13236/j.cnki.jshe.2014.06.015
王黎愷(1973—),女,江蘇南京人,南京工程學院數理部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