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剛
(常州大學 江蘇常州 213164)
論影響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社會服務功能發揮的原因及對策
王金剛
(常州大學 江蘇常州 213164)
當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社會功能的發揮受到一系列因素的限制,希望通過學科設置、教學改革、師資隊伍建設、考評體系改革等措施能夠充分發揮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社會服務功能。
高等職業教育;社會服務;考評體系
根據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歷程,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始于20世紀八十年代,由于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與國外通用的職業教育的劃分標準不一致,導致難以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進行界定,在借鑒其他學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本文采用楊近、姚啟和的觀點:職業高等教育是主要實施實際的、技術的、職業的特殊專業課程計劃,培養技術型人才的高等教育。[1]高等職業教育側重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可以為地方經濟建設提供大量的技術人才和科研成果。如何探討高職院校和地方的良性互動,共促發展,成為很多專家學者研究的重要課題。
高等職業教育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社會經濟發展培養了一批批高素質的應用型技術人才,但如今的發展也面臨著如下幾方面的制約。
2.1學科設置滯后。受制于教育財政撥款的影響,如果高校要獲得更多政府財政支持,必須走上綜合型的發展途徑,會盡可能多得開設新專業,擴大招生規模。正是由于這種追求短、平、快的建校模式的影響,很多學校不顧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盲目發展新學科、新專業,導致一大批專業難以合理就業。據麥可思披露10個就業困難的專科類的“紅牌專業”:臨床醫學、法律文秘、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國際金融、工商管理、經濟管理法律事務、漢語言文學教育、計算機應用技術、電子商務等專業榜上有名。這無疑對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敲響了警鐘,也迫使各學校要更加理性地開設新專業、開辟新領域。
2.2教學改革滯后。自2005年開始實施教學改革以來,我國的教學改革已經走過七個年頭,早期的教學改革主要是針對中學的應試教育,希望從傳統的應試教育轉向培養高素質人才的素質教育,通過教育和培養真正提高學生的素質和能力。隨著教學改革在全國各層次教育的全面推進,教學改革也逐漸從中學教育擴展到高等教育,但是高等教育改革始終跟不上社會發展的腳步,教學內容陳舊,教學手段單一,教學設施老化,課程開發滯后,尤其是一些技術型很強的專業發展非常快。
2.3師資隊伍建設滯后。隨著時代的進步,高職院校老師也不能像古人那樣“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目前的情況卻是,專業教師與社會,與企業的聯系不多,交流不深,沒有真正做到急企業之所急、想企業之所想。由于種種原因,高職院校教師還不能深入企業進行與專業相關的實踐活動,缺少為企業解決實際困難的機會和平臺,導致高職院校教師的企業問題解決能力欠缺。
2.4考評體系滯后。在高職院校現行的考評體系中,存在重理論輕實踐、重科研輕教學、重專利輕轉化、重縱向課題輕橫向課題的現象,導致高職院校教師追逐利益因素而缺少“走出去”的勇氣和信心。同時,一些高職院校沒有為教師科研成果轉化創設良好的發展平臺,沒有與政府、企業建立起長期穩定的產學研合作項目,并為此出臺相應的獎勵政策。因此,教師也就缺乏投身產學研合作道路的動力和熱情,不利于科研成果的及時轉化,這種現象在不少高職院校不斷上演。
高等教育三大職能中的服務職能,明確指出高職院校除了教育職能和科研職能外,還一個社會服務職能。當然社會服務職能是一個很寬泛的領域,其中最主要的是科技創新帶動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為切實推動高等職業教育發揮社會服務職能,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3.1學科設置以推動產學研持續發展。香港科技大學是一所成立于1991年的高度國際化研究型大學,盡管建校時間只有短短的二十一年,但是在英國最新“2011亞洲大學排行榜”中,香港科技大學晉升為“亞洲第一”,在世界大學綜合排名中同樣高居前列,打敗了很多百年老校,成為高職院校發展史上的奇跡。香港科技大學的成立是建立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抓住香港經濟結構轉型的有利契機,選擇了高科技和商業作為學校重點發展的學科,并且吸引了全球知名專家學者來校授課,很快就在眾多學校中脫穎而出,成為世界級名校。香港科技大學的成功充分說明了一個學校的發展要抓住時機,選對發展方向,尤其是學科建設方面要有前瞻性。學科設置和建設要有長遠規劃,要不斷跟蹤新世紀的世界科技發展走向,瞄準國際國內學科前沿,明確建設重點和發展目標,開辟新領域,創造新理論;同時著重搞好學術、技術儲備與預測,確保學科建設始終體現出適應性和創新性。
3.2教學改革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高職院校應該放低身段,主動地與社會接觸,根據社會和企業的實際需要,不斷調整、完善、豐富教學內容,刪除陳舊老化的教學內容,增添現代化新內容,并且教學內容要與時代同步,具有時代感、現實性和有效性,并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以及現代化教育手段緊密地結合起來,尤其是面對“90后”大學生時,并且處在極其豐富、方便、快捷的網絡資訊時代,現在的教學課件需要把文字、音像、圖片、視頻等多媒體資料進行有機組合,并且加大師生互動,共同研討的教學方式,逐步形成“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的“雙向溝通型”教學模式,以增強大學生課堂學習的有效性和針對性,切實提高教學效果,從而全面地提升學生的理論知識水平和實踐動手能力,以進一步增強學生就業后的工作適應能力。同時,高職院校應通過產學研結合、校企合作,在解決企業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分析得失,總結經驗,不斷進行課程改革,優化課程設置,深化專業開發,建立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發展目標培養高素質人才。
3.3師資隊伍建設以打造產學研立足之本。富麗堂皇、巍峨雄偉的教學大樓,先進的實驗室,一流的教學設施等建筑和設施是一所學校發展的“硬件”,而優秀教師、大學精神、校園文化等“軟件”才是一所學校發展的根本所在,而優秀教師又是這其中的核心所在,能不能吸引、留住、培養優秀教師是各所學校比拼“內功”的關鍵。高職院校在為教師提供在做好教育和科研的平臺之外,還要深入發展高職院校教師的社會服務職能,這其中的重要途徑就是借助產學研合作。高職院校要有目的、有計劃、有措施、有方法地分期分批安排相關專業課教師到與本專業相關的企業進行實踐活動,提高其了解企業生產活動的實際需要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制定切實可行的激勵措施,如教師到企業進行的實踐活動,可以抵作教學和科研的工作量,并提供一定的實踐活動經費,激發教師進行實踐活動的意愿,提高教師的參與熱情。同時,高職院校主動與企業協作,學校和企業簽訂合作協議,讓專業教師直接參與企業的技術改造和項目開發,讓教師在實踐中提高研究和創新能力,強化專業知識,提高專業素養,進而為人才培養夯實基礎。
3.4改革考評體系以構筑產學研長效機制。改革現行的人事考評和獎勵制度,改變原來“重理論輕實踐,重科研輕教學,重專利輕轉化,重縱向課題輕橫向課題”的錯誤傾向,把科技創新和成果推廣納入考評范圍,鼓勵、引導、支持高職院校教學科研人員積極投身于科技創新、成果的推廣應用。同時,在產學研合作的利益分配機制設計中,建立健全高職院校在產學研結合方面的利益分享機制,高職院校只是在橫向課題中抽取很少比例的管理費,讓高職院校教師從中獲取最大的實惠和利益。遵循“互惠互利各得其所”的基本原則,各方都應按照投資比例進行利益分配,尤其是高職院校教師作為個體跟企業進行談判合作時,明顯處于弱勢一方,高職院校可以成立相應的產學研工作談判小組,專門代表高職院校與企業進行談判協商,為高職院校和教師爭取更大的利益。堅持“有償服務”、“按勞付酬”的原則,原來“單打獨斗”的包打天下的科學研究早已不適應當今社會發展的需要,組建科研團隊成為攻克技術難關的首選,但是每個研究者在科技創新中的貢獻卻不一樣,所以應該遵循“能者多勞”的分配原則。堅持技術要素參與分配的原則,為了讓高職院校教師從自己的發明或創造中獲得更多利益,鼓勵高職院校教師以技術入股的方式參與利潤分享,盡可能獲得長期的回報。
高等職業教育作為我國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政治、經濟、科技、文化、衛生等各行業培養和造就了一批批樂于奉獻、愛崗敬業的高素質的應用型技術人才,為我國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當然,要切實把高等職業教育社會服務職能最大化,還需要國家、政府、社會、高職院校等方方面面的支持和協調,只有形成一個系統,以統籌協調的方式,合理優化各方資源,形成最大合力,推動高等職業教育的健康、合理、高效發展,才能夠使高等職業教育社會服務功能得到充分有效發揮。
[1]楊近,姚啟和.高等職業教育概念的界定——兼談高等教育類型的區分[J].教育與職業,2000(8):16-18.
On reasons and countermeasures to affect the function of higher occupation education social service
Wang Jin-gang
(Changzhou University, Changzhou Jiangsu,213164, China)
At present, the social function of China's higher occupation education is limited by a series of factors, hope measures through the curriculum, teaching reform, teaching staff construction, evaluation system reform can give full play to social service of higher occupation education in China.
the higher occupation education; social service; evaluation system
G710
A
1000-9795(2014)02-0253-02
[責任編輯:劉麗杰]
2014-01-03
王金剛(1972-),男,江蘇鹽城人,工程師,從事高等教育管理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