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 冀
(吉林師范大學博達學院基礎部 吉林四平 136000)
語言磨蝕理論對開展ESP教學的啟示
黨 冀
(吉林師范大學博達學院基礎部 吉林四平 136000)
專門用途英語(ESP)是指與某一特定學科領域或專業(yè)知識相關的英語,是根據(jù)學習者特定的需要或目的而開設的英語語言課程。本文闡述了影響外語磨蝕的主要因素,探討了開展ESP教學對于防止外語學習者的語言磨蝕及完善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的啟示。
語言磨蝕;大學英語;ESP教學
隨著全球經(jīng)濟一體化的不斷推進,我國各項事業(yè)參與國際交流的機會日漸增多,這樣的形勢對于專業(yè)人員的專業(yè)英語應用能力要求越來越高,對新時期大學英語教學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部制定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明確指出:“大學英語教學的重心要轉向學習者、要能夠滿足學生的需要。”這正是專門用途英語(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ESP)教學的基礎[1]。那么,ESP教學應該從哪些方面滿足學生需要?什么樣的ESP教學才是符合語言學習規(guī)律的?
在我國高校中,普遍存在著非英語專業(yè)學生在完成大學一二年級的英語必修課程或通過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以后語言能力逐漸減退、語言知識儲備逐漸損耗和語言學習興趣逐漸消減等現(xiàn)象。因此該如何完善大學英語教學途徑來盡量減弱和抑制這種語言磨蝕的影響?本文在闡述影響外語磨蝕的主要因素基礎上,探討其對我國高校開展ESP教學的啟示。
語言磨蝕(language attrition)是語言習得的逆過程,指雙語或多語使用者由于某種語言使用的減少或停止,其運用該語言的能力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減退[2]。在外語磨蝕研究領域, 已經(jīng)證實可導致學習者外語能力磨蝕的主要因素有:磨蝕前外語水平、外語習得方式、讀寫能力、受蝕時間、與受蝕語的接觸和社會情感因素等[3]。
(一)磨蝕前外語水平
Vechter et al. 在1990年,將學習者原有外語水平與其日后磨蝕量或速度之間成反比的現(xiàn)象,歸納為“倒置假設”[4]。其他研究者試圖從不同角度解釋這一現(xiàn)象,Neisser認為外語學習者經(jīng)過廣泛的、大量的認知活動所積累的語言信息更耐磨蝕,通過不斷學習,某些語言反應能力會達到一個關鍵閾值。外語水平越高外語能力保持越好,如果外語學習者的語言水平超過了關鍵閾值,那么他們的語言能力將更穩(wěn)定而不易受到干擾[5]。
(二)外語習得方式
Hansen(1999)在對比明示教學與浸泡式教學對外語磨蝕的不同影響時認為:學習者通過明示教學掌握的外語能力比浸泡式教學掌握的外語能力更耐磨蝕。此外,她還發(fā)現(xiàn):在外語教學中,語言技能教授的側重點不同,對外語磨蝕的影響程度也不同,接受性外語技能要比產出性外語技能更耐磨蝕[6]。
(三)讀寫能力
Olshtain在1986年明確指出:如果外語學習者具有一定程度的讀寫能力可有效地防止外語磨蝕[7]。這一結果也得到其他研究的進一步證實,Hansen就曾對屬于不同書寫體系的受蝕語:日語、漢語和韓語進行過對比研究。她發(fā)現(xiàn):被試間的外語讀寫能力存在很大差異,他們讀寫能力的高低能夠決定日后外語磨蝕的程度[8]。
(四)受蝕時間
在Bahrick(1984)的一項受蝕時間跨度為50年的研究中,他發(fā)現(xiàn):學習者在停止外語培訓的50年里,語言磨蝕的過程總體表現(xiàn)出“前快—中慢—后快”的發(fā)展趨勢。并且相關研究已證實在外語培訓停止后的前幾年里外語的閱讀、詞匯、短語、語法和詞序磨蝕非常嚴重,中期較慢或不明顯,而后期磨蝕速度又加快[9]-[10],但是時間并不是能夠單獨影響語言磨蝕發(fā)生的因素。
(五)與受蝕語的接觸
當外語學習者的外語培訓結束以后,如果不再學習或使用外語,隨著外語接觸量日漸減少甚至停止,這些學習者的外語水平就已經(jīng)進入磨蝕階段[11]。相關研究已表明:外語接觸少的學習者,其閱讀和會話技能磨蝕程度明顯,而聽力技能無明顯磨蝕。該因素還和磨蝕前外語水平之間有著很密切的聯(lián)系,這是因為學習者與外語接觸的時間越長外語水平會越高。
(六)社會情感因素
Gardner,在1980年提出:社會因素是語言磨蝕研究的預測變量之一。后續(xù)研究發(fā)現(xiàn):外語學習者的語言態(tài)度及學習動機會影響外語水平的保持,因為他們直接影響學習者尋求機會使用語言的程度[12]。語言學習態(tài)度及學習動機可能根本上在語言習得期間就對語言磨蝕產生最大的影響,他們會影響英語能力習得的水平。其他研究[13]-[16]也得出相似的結論,即社會情感因素間接影響外語磨蝕。
(一)注重技能,跨越外語水平的關鍵閾值
由于我國大學英語教學定位和課程設置方面的問題,大規(guī)模、系統(tǒng)的大學英語教學主要以通用領域的基礎語言知識和技能為主,即EGP教學。通用英語教學僅僅局限于大一和大二兩年,學生的知識積累不足、技能訓練亦不足,更別說與其專業(yè)相關的英語知識的積累。這些都使得達到甚至超過外語水平的關鍵閾值成為了一種“假設的、理想狀態(tài)”,學生在大學期間掌握的英語語言知識和技能難以應對實際工作中的交際需要。因此,ESP教學應注重傳授與專業(yè)相關的英語會話、閱讀和寫作技能,尤其注重學生能夠運用到實際中的綜合技能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使學生在大一、大二兩年學習到的基礎英語得到與專業(yè)相關的英語知識和技能的有效補充。這樣不僅使學生原有的英語水平得到保持,更提高了相關專業(yè)的英語讀、寫和口頭交際能力,學生的語言儲備量能夠達到或超過關鍵閾值水平,一定程度上防止外語磨蝕。
(二)適應需求,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
目前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對高校畢業(yè)生外語能力的要求呈現(xiàn)多元化、專業(yè)化的趨勢,許多畢業(yè)生深感實際工作對專業(yè)英語技能的需求遠遠超過大學英語課堂上所學的基礎英語知識。所以,很多在校生已經(jīng)充分認識到實際需求與課堂知識間存在的差異,在學習英語時目的性、工具性動機更明確,對ESP學習有著更強烈的愿望和需求。如果大學英語教學中只注重通用領域基礎語言技能而缺少ESP課程,則很難適應新形勢下社會對人才的實際需求。在我國高校加強 ESP 教學,不僅能最大限度地將課堂所學知識與實際需求相結合,優(yōu)化學生的知識結構,使畢業(yè)生得心應手的從事實際工作;還能滿足學習者對專業(yè)英語的期待、激發(fā)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以及積極的學習動機從而抑制語言磨蝕。
(三)結合專業(yè),完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
在學習者逐漸脫離外語的影響,外語接觸量日漸減少的情況下,他們很快就會進入語言磨蝕期,而語言磨蝕甚至喪失的速度和程度均不可小覷。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調動了高校學生英語學習的積極性,促進高校公共英語水平的提高。然而,在通過了大學英語等級考試,完成了大學英語必修課程以后,很多學生不再主動學習或接觸英語。后續(xù)教學的匱乏不僅與社會發(fā)展對人才的需要相矛盾,而且也會造成語言學習者原有外語水平的損耗。為此,很多高校開設了大學英語后續(xù)課程,通過不同的選修課來滿足那些仍然有英語學習愿望和熱情的學生的要求。這些大學英語后續(xù)課程往往是關于英美國家文化或者禮儀等方面的知識,并不能完全滿足學生日后實際工作的交際需要,所以在大三、大四兩年開設ESP則恰恰可以填補這樣的空缺,ESP課程將英語技能和專業(yè)知識有機結合,側重研究英語使用的行業(yè)差異,變現(xiàn)有單一的、與社會和學生需求脫節(jié)的EGP教學為EGP與ESP教學的有機融合,完善并優(yōu)化大學公共英語教學。
開展ESP教學不僅強化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提高學生專業(yè)英語交際能力;而且適應社會對人才需求多元化的趨勢,滿足學生學習專業(yè)英語的愿望,激發(fā)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良好興趣和積極動機。以上都有利于抑制和盡量減少外語磨蝕,使學習者盡量保持原有的外語水平。更重要的是,ESP教學使公共英語教學內容不只局限于通用領域的基礎知識,而更傾向于專業(yè)領域的言語功能和言語活動,讓學習者獲得直接、有效的、與其社會目的相關的終端行為能力,從而實現(xiàn)大學英語教學的多層面性與完整性。
[1]王守仁.發(fā)展中國ESP教學,推進中國ESP研究[J].中國ESP研究,2010(1).
[2]Kopke,B.Neurolinguistic aspects of attrition [J].Journal of Neurolinguistics,2004(1):3-30.
[3]倪傳斌.外語“磨蝕”的影響因素分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外國語文雙月刊),2006(1).
[4]Vechter,A.,S. Lapkin & V. Argue.Second language retention:A Summary of the issues[J].The 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1990(46):189-203.
[5]Neisser,U.Interpreting Harry Bahrick’s discovery: What confers immunity against forgetting?[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13/3,1984:50-55.
[6]Bahrick,H.P.Fifty years of second language attrition:Implications for programmatic research[J].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84(2):105-118.
[7]Bahrick,H.P.Semantic memory content in permastore:50 years of memory for Spanish learned in school[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G eneral,1984(1):1-31.
[8]倪傳斌.外語磨蝕的影響因素研究[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2.
[9]Hansen,L.Second Language Attrition in Japanese Context[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Enlightenment of language abrasion theory to ESP teaching
Dang Ji
(Boda College Foundation Department of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Siping Jilin, 136000, China)
ESP, it refers to a specific subject area or professional knowledge related to English, is 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learners' specific purpose or courses in English language.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foreign language abrasion, ESP teaching is discussed to prevent foreign language learners' language abrasion and perfect enlightenment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in China.
language abrasion; college English; ESP teaching
H31
A
1000-9795(2014)010-000068-02
[責任編輯: 周 天]
黨 冀(1983-),女,漢族,吉林東豐人,英語語言文學專業(yè)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實驗心理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