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娜娜 陳麗芳 馬梅花
(陜西師范大學政治經濟學院 陜西西安 710100)
大學生志愿服務動機及其引導
——以陜西師范大學為例
周娜娜 陳麗芳 馬梅花
(陜西師范大學政治經濟學院 陜西西安 710100)
志愿服務活動是大學生思想素質教育的有效載體和重要補充,體現著奉獻友愛的志愿精神。然而,近年來,大學生參加志愿服務活動已成為一種趨勢,然而,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動機卻不再是單純的奉獻自我,而是以一種多樣化、復雜化的方式呈現。本文以陜西師范大學為例,通過問卷調查、訪問志愿者代表以及參與志愿者活動等方法,深入了解了大學生參加志愿服務活動的各種動機,并提出了一些可行性較高的引導方法。
志愿服務;動機;動機引導
(一)志愿服務現狀
現代志愿服務起源于19世紀初西方國家宗教性的慈善服務。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 西方國家的志愿服務工作不僅逐漸發(fā)展成為一種由政府或私人社團所進行的具有廣泛性的社會服務工作,而且得到了進一步的規(guī)范和完善。發(fā)達國家的志愿服務活動起步較早,發(fā)展至今,已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和群眾基礎,并形成系統化、規(guī)范化、組織化的志愿服務體系,也由于其自身的巨大社會效益而得到社會各界及國際的重視。
中國的志愿服務精神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源于中國對亞非等國家的經濟軍事等大型項目上的國際主義援助。改革開放以后,中國自上而下陸續(xù)建立志愿服務組織,如紅十字會。雖然中國目前沒有全國性的志愿服務法律法規(guī),但自1999年廣東通過《廣東省青年志愿服務條例》后,各地方政府也陸續(xù)出臺地方性志愿服務法規(guī),對志愿者的人身法律等進行一定的保障。1993年12月,共青團中央啟動中國青年志愿者行動項目,這一事件標志著中國青年志愿者協會的誕生,而青年大學生,是這個組織的中堅力量②。
(二)志愿服務動機研究現狀
從心理學的角度上來說,一個完善的動機概念應包括三方面的內容:動機的內在起因(需要、驅力);外在誘因(目標、獎懲);中介自我調節(jié)(期望、自我效能、意志、反饋、歸因等)。根據這些特點,我們可以把動機定義為:在自我調節(jié)作用下,個體使自己的內在要求與行為的外在誘因相協調,從而形成激發(fā)、維持行為的動力因素。動機是一個人進行活動的原動力,對活動起著始動的作用,且不同性質和不同強度的動機對一個人的行為激勵作用是不同的。由此可見,志愿者志愿服務的動機強弱、水平的高低對其志愿服的行為有著很大的影響。
在以往的關于志愿服務動機的研究中,國內外的研究者研究已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
在國外,2005年Gazley和Penner 等人認為志愿服務人數增長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媒體的大量報道,也有可能是因為某事件的發(fā)生會激起人們的社會責任感、正義感或者恐懼不安感,這種求“和”的動機增進了人們參與志愿者活動的意愿。2006年,經濟學家Ziemek. S提出了三種微觀經濟學模型來描述志愿者動機,分別是公共利益模型、個人消費模型和投資模型。2008年Erez 等研究發(fā)現不安全型依戀對志愿者行為有負面的影響,親社會動機是個人因素和志愿者行為之間的中介因素。Shye從系統的生活質量理論(SQOL)角度來探討志愿動機,采用FSSA(faceted smallest space analysis)分析法對志愿動機結構假設進行了論證,結果表明志愿動機存在多樣性。
在國內,殷小川,田惠芬認為志愿服務動機可以包括五個方面:成就動機,歸屬需要,權利動機、自我檢驗、自我提高動機,娛樂、交往動機 。張俐俐,張茹認為服務動機因子有:獲得成就、自我提升、自我奉獻、自我檢驗 。王民忠、狄濤根據馬斯洛的需要理論把個體志愿者的動機劃分為功利性動機、被動性動機、快樂型動機、發(fā)展型動機、責任性動機 。
雖然國內外的學者對志愿服務動機的研究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對于這部分資料的研究終歸是不夠的,還需要我們進一步的探討與挖掘,從而更好地了解當代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動機,并對其進行進一步地引導,以此來提高其自身的品德修養(yǎng),有力地促進中國志愿服務事業(yè)的進一步發(fā)展。
通過調查我們發(fā)現,當代大學生參加志愿服務的動機是多種多樣的,為了方便我們研究,我們將這些動機概括為積極動機和消極動機兩大類。其中,積極動機主要包括個人需求和責任感兩個方面;而消極動機則包括功利心驅使、盲目從眾和被志愿。據統計,82%的同學在志愿服務過程中秉持著積極動機,18%的學生在志愿服務過程中持消極動機。
(一)積極動機
1.個人需求
調查結果顯示,33%的大學生在個人需求動機的促使下參加志愿服務活動。個人需求包括發(fā)展需求和心理層面需求。
首先,發(fā)展需求是促使大學生參加志愿服務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具體來說,發(fā)展需求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發(fā)掘自身潛能。調查統計,63%的大學生支持以激勵的方式促使大學生挖掘自身的潛能。每個人都是一支潛力股,然而一個人的潛力只有通過實踐才能發(fā)掘出來,進而更大效益地發(fā)揮它的能量。大學生通過參加志愿服務發(fā)掘自己的潛能,發(fā)現自己的特長和興趣所在,從而使自己在學業(yè)上有所專攻,培養(yǎng)和提高這種能力,為自己才能的大廈添磚加瓦。
(2)追求知識和技能。據志愿者反饋,68%的大學生在參與志愿服務過程中,自身的知識和技能到到了提升。大學生志愿服務涉及到社會各個領域,如社區(qū)服務、知識援助、老年福利院、孤兒院、殘疾服務站、大型會展等,其工作任務繁雜,工作形式多樣,工作難易程度不同,工作環(huán)境復雜。在校大學生參與到這樣的社會實踐中去觀察、思考,顯然十分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創(chuàng)新能力、應變能力、合作能力、實踐能力等,這些能力的獲得僅僅在學校環(huán)境中是很難實現的。另外,在志愿服務活動過程中,大學生可以在一點一滴的小事當中積累一些在課本中無法學到的知識,相比于間接的課本知識,這種直接獲取知識的途徑是可貴的。由于志愿服務種類的多樣性,大學生可以充分地將自己學到的專業(yè)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在發(fā)揮自己專業(yè)技能的同時來檢驗自己的專業(yè)知識。
(3)獲得經驗方法。在校大學生在大學這個象牙塔中對社會的接觸是比較少的,他們擁有的經驗方法絕大部分來自于書本知識。據了解,有20%的同學希望通過志愿服務活動獲得經驗方法,他們認為,通過這種實踐積累獲得的經驗方法具有很強的可靠性和可操作性,正所謂實踐獲得真知,閱歷積累經驗。
(4)拓展交際圈。大學四年是人生的一個重要發(fā)展階段,在這一時期,大學生希望可以擴大交際圈,認識更多的優(yōu)秀朋友,而參加志愿服務則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會。在我們的調查中,發(fā)現擴展交際圈是大學生參加志愿服務活動的第四大動機。志愿者團隊大多是由不同年級、不同專業(yè)、不同年齡的人員組成,有的志愿者團隊甚至由跨校和跨省的人員組成,這給每個參與其中的大學生志愿者提供了一個相互學習、交流的平臺。在志愿者合作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增加了對彼此的了解和信任,建立起可靠地友誼關系,獲得人生的一筆重要財富。
其次,心理層面的需求是促使大學生參加志愿服務的另一個不可或缺的因素。具體來說,心理層面需求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的內容。
(5)尋求認同感。志愿服務從來都是受到人們稱贊和仰慕的一種公益事業(yè),大學生希望通過參加志愿服務活動在同齡人中脫穎而出,得到他人的認同和高度評價。在我們的調查中發(fā)現,有48%同學能在志愿服務過程中獲得認同感,這種認同是對大學生志愿行為的一種肯定,這種認同使得青年大學生找到了一種強烈的社會存在感,從而使他們對自己更加有信心,對未來更加有希望。
(6)實現自我價值。根據馬斯諾的需要理論,人的最高需要不是物質上的需要,而是自我實現的需要。“自我實現”不是為了某種功利上的利益滿足,也不純粹是為了獲得新知識和新技能,更重要的是通過有利于社會、有利于他人的行為來實現自己的社會價值。志愿服務的內涵和精神實質則正好符合大學生實現自我價值的這一心理需求。在調查中,80%的同學認為志愿服務活動讓自己實現了自己的價值,他們可以在志愿服務中發(fā)揮專業(yè)技能解決具體問題,進而獲得自信和成就感。
2.責任感
責任感則是大學生公民意識、公益熱心、感恩社會和熱愛祖國的體現,責任感的驅使是大學生參加志愿服務的又一個積極動機,據調查,有45%的大學生在這一動機的主導下參加志愿服務活動。責任感引起的動機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以恩報恩,傳遞愛心。青年大學生在幾十年的求學生涯中總會遇到來自社會的各種幫助,其中,來自社會各界的助學金是大學生受到最為常見的幫助,這些幫助對一部分大學生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有的甚至改變了他們的人生軌跡。在志愿者團隊中,有23%的同學想以自己的方式來回饋社會曾經給予他們的援助,這種回饋的最好方式便是參與到志愿服務當中,用自己現有的能力去幫助他人,傳遞愛心。
(2)以愛國主義為主的社會責任意識。愛國主義從來不是一句空話,青年大學生從小接受愛國主義的教育,在知識的熏陶下,大學生們愛國熱情高漲,社會責任感倍增。青年大學生是未來社會的接班人,他們已經意識到自己對社會所肩負的責任和使命。他們除了在校學好專業(yè)知識以更好地服務社會、報效祖國之外,還積極地投身于志愿服務活動當中,擔當起自己對社會的責任,將自己對祖國的一腔熱情付諸于行動,使自己成為一個對國家和社會有用的人。調查發(fā)現,有81%的大學生在參加志愿服務的過程中是有愛國主義情懷支撐的。
(二)消極動機
在大學生參加志愿服務的動機當中,雖然消極動機只占極小的一部分,但這些消極動機也不容忽視。因為動機指導人們的行為,若動機不端正,行為后果也不會達到人們的理想狀態(tài)。經過調查,我們發(fā)現消極動機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功利主義
大學生志愿服務看似無名無利可圖,實則夾雜著一些無形的功名利祿。以陜西師范大學為例來說,學生的評獎評優(yōu)都與志愿服務實踐活動掛鉤;另外,用人單位對于有志愿服務經歷的畢業(yè)生都有所青睞。調查中我們發(fā)現44%大學生參加志愿服務的動機不純,在志愿服務活動當中,他們敷衍了事,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參加志愿服務僅僅為了拿到相關證明和證書以充實自己的簡歷。還有一部分學生參加志愿服務僅僅為了結識更多優(yōu)秀人才,擴大自己的人脈,為自己將來的事業(yè)積累人際關系。
2.盲目從眾
有22%的大學生參加志愿服務不是出于自愿,而是看到身邊的同學朋友去做志愿服務,自己覺得好玩就盲目跟風。一部分學生則是閑的無聊,借參加志愿服務來打發(fā)時間。這些學生對志愿服務活動沒有過多的想法,對志愿服務的內涵也沒有深刻的理解。
3.組織和群體的壓力
通過調查我們發(fā)現,一部分學生參加志愿服務只是為了完成學校或學院的規(guī)定性任務。陜西師范大學規(guī)定,每個學生每學年完成至少30個小時的志愿服務任務;另外,學校一些社團也要求學生必須參加社團組織的志愿服務活動。這就使得近三分之一的大學生被迫去參加志愿服務,他們的參與不是主動的奉獻,而是無奈的選擇。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看出了大學生志愿服務動機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在志愿服務過程中,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動機并不是單一的,而是由多種動機共同組成。
1.鼓勵積極動機
積極的動機本身不需要引導,因為這種積極向上的志愿服務動機本身可以很好地指導志愿服務,使得大學生志愿者發(fā)揚志愿服務的精神,秉承志愿服務的宗旨,把自己的志愿服務熱情和所學知識相結合,最大限度的服務他人、服務社會。
首先,作為志愿服務活動的主辦方,應該對這種積極的志愿服務動機給予鼓勵和肯定。精神上的鼓勵與肯定是最主要的方面,對于志愿者進行表彰是對他們極大的精神支持。
其次,從學校角度而言,第一,應該擴大志愿服務信息發(fā)布的渠道使每個學生能及時地了解到這方面的信息;第二,應該提供專項資金,促使志愿服務活動更好地開展,保障志愿服務活動的質量;第三,應該為志愿服務活動建立社會聯系,提供更多的志愿服務的機會,為學生搭建更廣闊的志愿服務平臺;第四,應該更加注重志愿者的崗前培訓,使學生能以更高的水平服務他人和社會;第五,應該更加科學的組織和管理志愿服務團隊,使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落到實處。
最后,社會群體對志愿者工作應該給予配合和稱贊。志愿服務本身是一種無償服務,若社會群體不能正確看待志愿者,看輕或是漠視志愿服務,則是對志愿者積極性的很大打擊。所以,作為社會群體中的一員,若我們無暇參與志愿服務,那么至少要對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志愿者投去肯定的眼神和贊許的目光。
一切使得志愿服務落到實處,志愿精神發(fā)揚光大,志愿者公益熱情高漲的措施都是對志愿者積極的志愿服務動機的鼓勵和肯定。
2.引導消極動機
持有消極動機去參加志愿服務的大學生雖然只占極少的部分,但為了使志愿服務最大程度的發(fā)揮它的效益,使服務者和被服務者皆有所獲,我們應該對那些消極的動機加以引導。
首先,繼續(xù)培育志愿服務的意識,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志愿服務觀念,強化志愿活動對參與者的教育和鍛煉作用;重視志愿精神教育中“體驗”的功能,將道德教育寓于形式多樣的志愿活動中;引導受幫扶的學生主動用愛心回報社會;把活動的參與者從“少數同學”擴展到“多數同學”,從“有特殊才能的同學”擴展到“普通的同學”,讓更多的同學得到“志愿服務”的體驗,成為志愿服務的參與者。
其次,學校應該建立健全志愿服務體制,完善志愿服務管理機構,這樣可以做到最大限度地引導志愿服務功利性動機的改正。另外,學校應該改變以往對志愿服務的評估方法,盡量減少評估中出現的功利主義傾向。
最后,我們應該用發(fā)展的眼光重新看待大學生志愿服務過程中的消極動機。我們應該明白,志愿服務既沒有純粹的利己主義,也沒有純粹的利他主義,利己和利他是相輔相成的。另外,動機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有些學生起初也許是在消極動機的促使下去參加志愿服務,但在志愿服務的過程中他們會受到啟發(fā)和影響,消極動機轉變?yōu)榉e極動機。
隨著社會的進步,更多的人加入到志愿服務活動中,志愿服務給大學生接觸社會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機會,使其將書本上的知識與社會實際生活密切相連,從而豐富了理論知識,提升了實踐技能。同時,大學生志愿活動是一些大型活動能夠順利舉辦的重要因素,為社會的更好建設發(fā)揮了不可磨滅的作用,為建設文明的、友好的氛圍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對中國的現階段的發(fā)展影響重大。
但是,從參與志愿服務動機的角度出發(fā),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動機不僅關系著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質量,更影響著他們自身人格的塑造。因此,分析和引導大學生志愿服務動機對于弘揚志愿服務精神猶為重要。規(guī)范大學生志愿者的招募模式,管理志愿服務團隊,在充分尊重大學生自主性、自愿性的基礎上,加強志愿服務項目化管理,提升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專業(yè)性,從而有效地推動大學生志愿服務的發(fā)展,優(yōu)化志愿服務活動。
[1]殷小川,田惠芬.大型體育賽事志愿者的動機分析與2008北京奧運會志愿者的管理對策.首都體育學院學報[J].2006(1)第18卷第1期.
[2]張俐俐,張茹.廣州亞運會志愿者服務動機研究,體育文化導刊[J].2009(1).
[3]王民忠,狄濤.基于需要理論的大學生志愿服務動機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3(10).
[4]裔仕佳.當代大學生志愿動機研究.
[5]吳文琪.大學生參與大型運動會服務的動機研究.
[6]大學生志愿服務動機的調查研究.上海應用技術學院.
[7]狄濤,薛峰.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動機與問題——對20名資深大學生志愿者的訪談分析.管理方略,現代教育,2013年第10期總第654期.
[8]范一榮,張芬.志愿服務對大學生群體的引導效應[J].教育與職業(yè),第21期總第769期.
[9]肖湘愚,李茂平.志愿服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有效載體.湘潭大學學報, 2011年3月,第35卷第2期.
[10]匡林.師范寫作論[J].寫作,2000(1).
College students volunteer service motivation——Take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for example
Zhou Na-na, Chen Li-fang, Ma Mei-hua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Political and Economic Institute, Xi 'an Shaanxi, 710100, China)
The volunteer service activities is an effective carrier for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quality education and an important complement, embodies the dedication love volunteer spirit. In recent years, college students participate in volunteer service activities has become a trend, however, the mo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volunteer service is no longer a simple personal sacrifice, but in the form of a diversified and complicated. Taking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rough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methods of access to volunteer and participate in volunteer activities, understanding the motives of colleg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volunteer service activities, and puts forward some feasibility higher guidance method.
voluntary service; motivation; motivation guide
G40
A
1000-9795(2014)010-000111-03
[責任編輯: 周 天]
周娜娜(1992-),女,河南焦作人,大學本科,學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指導老師:范建剛。
本論文系國家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項目的支持,項目編號:201310718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