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善安
(上海電力學院體育部 上海 200090)
大學生體育素養構建研究
于善安
(上海電力學院體育部 上海 200090)
體育素養是一個人平素養成的在體育方面的修養,是通過體育知識的學習和對體育活動的參與而形成的各種體育能力和行為的綜合表現。本文通過文獻資料的搜集,運用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方法,主要從五個方面探討構建大學生體育素養的問題。
大學生;體育素養;體質水平;構建
體育素養是在先天遺傳的基礎上,通過后天環境與體育教育的影響所產生的,包括體質水平、體育知識、體育意識、體育行為、體育技能、體育個性、體育品德等方面的要素的綜合素質與修養。它是通過體育知識的掌握程度、體育技能的優劣、體育技術的好壞、體育意識的強弱、體育個性的突出與否來表現的。培養和發展大學生全面的體育素養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學生適應當前激烈的競爭和未來社會競爭必須具備的個人品質積淀,也是學校體育的主要目標。
(一)體質水平方面。目前,我國高校大學生體育素養的現狀不容樂觀。第六次全國學生體質健康調查通過對包括身體形態、生理機能、身體素質、健康狀況等4方面24項指標的測試,結果顯示:學生的總體身體體質和健康狀況有所改善,中小學生身體素質下滑趨勢開始得到遏制,但出現了肥胖檢出率繼續增加、大學生身體素質繼續呈現緩慢下降等新問題。通過調研報告知道,19-22歲年齡組除坐位體前屈指標外,爆發力、力量、耐力等身體素質水平進一步下降。另根據教育部提供的數據,有66%的學生每天鍛煉時間不足一小時,其中24.8%的學生每天基本不鍛煉,這成為導致學生身體素質下降的直接原因。
(二)體育知識與技能方面。根據教育部的要求,大學本科階段公共體育課開2年、四個學期,每個學期15至18周,按高校體育教學大綱的要求,開設的項目有籃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網球、田徑、健美操、散打、拳擊、跆拳道等多達10多種。學生采取 “三自主”的選課方式,即可以自主項目、選老師上課,然而,很多大學由于場地、器材跟不上教學要求,碰到下雨天就沒法上室外體育課,導致每學期實際上課次數少于規定上課次數,再加上各種客觀原因就造成了普通大學生在上體育課期間根本沒有機會系統地學習和掌握體育知識,而體育技能的掌握也存在很多問題。另外,由于我國經濟及教育發展的不平衡,不同地區、不同學校的學生體育素養也很不平衡。偏遠貧困地區的學生在體育知識、技能方面的儲備較為貧乏,而知識、技能的落后則進一步導致他們遠離運動場。加之受我國傳統“惟有讀書高”觀念的影響,導致很多學生只注重文化知識的學習,而不去積極主動掌握體育知識和技能。從健康意識和鍛煉習慣的角度看,其中部分學生缺乏身體鍛煉的自覺性,本來就充滿趣味性且有益身心健康的體育活動卻要靠點名、扣分等手段來強制參加。另外有一部分學生認為,自己目前無任何疾病,身體健康,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好文化科學知識,擔心課外健身會占用寶貴的學習時間,以自己目前的健康狀況,完全能夠應付體育課的學習與考試。還有一部分學生由于功課繁重,抽不出時間鍛煉。以上情況均表明,目前我國學生的體育素養整體情況
堪憂。
體育素養是在先天遺傳的基礎上,通過后天環境與體育教育的影響所產生的,大學的體育教育是體育素養的教育,曾有學者將體育素養教育模式的基本教育過程概括為:“掌握體育知識→培養體育意識→形成體育技能→發展體育個體性→養成體育品德→塑造體育行為”。傳統的體育知識、體育技能的傳授和訓練是培養大學生體育素養的基礎。體育知識、體育技能向體育素養過渡的中間環節——體育意識的樹立又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在體育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讓學生了解體育的發展,了解體育在人類社會發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體育伴隨社會進步而發生的變革和所取得的偉大成就,還可以通過體育明星的榜樣效應,來激發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自豪感;使學生了解體育不僅僅在學校教學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在社會活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進一步告誡學生,體育不僅能滿足人們對健康、娛樂的需求,還是人的終身需求,以此幫助學生增強信心,進一步挖掘自身潛力,培養體育素養。
(一)確保陽光體育運動時間,提升學生體育鍛煉興趣 。學校落實學生每天鍛煉一小時,這是增強學生體質和提高學生健康的重要保證,也是教育部門對學校體育工作常抓不懈的重要方面。教育行政部門應加強重視,齊抓共管,增加資金投入,大力改善學校的體育硬件設施,狠抓體育教學管理,提高體育教學質量。同時,學校體育部門與校宣傳部門、校工會、團委、學生處等部門聯合,共同營造校園體育文化氛圍,宣傳體育科學知識。定期開展校園體育傳統賽事如“體育節”、“校運會”“新生杯”等諸多活動,激發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興趣,進一步豐富學生的體育知識。
(二)加強陽光體育運動指導,建立學生體質健康監測制度。根據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的總體部署,建立對各學校各年齡階段學生身體形態、機能和素質等狀況進行監測和調研的制度。通過全面實施《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組織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監測調研,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體育衛生工作,采取相應的措施提供科學依據。學校可根據當前學生身體力量、爆發力、耐力素質指標下降的狀況,有針對性地在課內、課外體育活動中采取一些加強性的措施。例如,創造性地開展晨跑或者課間跑,對體弱多病或者身體有殘疾的學生,實行區別對待,給予康復指導為主的“運動處方”,通過體質健康實驗室對學生進行體質監測和指導。
(三)推動陽光體育運動擴展外延,實現課內到課外的延伸。有了良好的學校體育氛圍和學生感興趣的項目作為前提,除了每周的體育課以外,學生走進運動場的可能性明顯增大,因此學校要形成課內和課外的有效延伸與整合。這就需要建立各項體育項目社團組織,并安排指導教師,使鍛煉的學生在各自社團的大家庭里積極展開鍛煉,并能持久。這項工作必須由體育部門和學校共同合作完成,堅持常抓不懈,方能使每一名學生乃至他的一生形成良好的鍛煉習慣,真正達到增進學生健康,養成終身鍛煉的體育意識,全面提高體育素養的目標。
體育道德是人們在體育活動中所依據的思想道德規范。優良的體育道德將極大地促進體育運動的蓬勃發展,而惡劣的體育道德作風將極大地傷害著體育運動的正常進行。如每學期的運動會或小型競賽,學生們都表現為極強的集體榮譽感,但也不乏少數同學為了取得成績做出不文明的行為,甚至出現有意識地惡意報復性傷害等,這些都極大地困擾著體育運動,危害著體育活動的健康發展,雖然這些惡劣的行為對于蓬勃發展的體育運動來說是個別現象,但他們所造成的危害絕不能低估。我們應在肯定其集體榮譽感的同時,指出其錯誤的行為只會給集體帶來恥辱,以培養學生良好的體育道德風尚。這不僅是體育運動能健康有序的發展的需要,也是我們培養全面發展的建設人才的道德要求。
體育素養的構建是各個方面是有機聯系相輔相成的。體育興趣和意識是人們參與體育活動的誘因,體育知識是基礎,但只有體育知識,沒有運動技能和技術,也只是一個夸夸其談之徒;運動技能和技術是重點,是體育素養的外在表現形式。但只有運動技能和技術,缺乏體育道德作靈魂,也只能算是頭腦簡單、四肢發達之輩;而沒有體育意識作動力,提高體育素養是不現實的,所謂的遠大目標只是紙上談兵。因此,在實際教學中,需要注重全面提高體育文化的各個方面,方可提高學生的體育素養。
[1]余智.體育素養概念研究[J].浙江體育科學,2005.2.
[2]馮古首,王勇慧.體育素養教學模式的研究[J].山西體育學院學報,1999.6.
[3]黃春林.大學生體育文化素養現狀及培養對策[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1.1.
[4]賴天德.學校體育改革熱點研究[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3,13-14
[5]唐靜萍.健康體育下的學生體育素養評價[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
Research on construc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Yu Shan-an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Shanghai University of Electric Power, Shanghai,200090, China)
The quality of PE is a person usually form in sports training, is the comprehensive expression of the sports knowledge learning and participation in sports activities and formation of sports skills and behavior.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literature data collection, using the method of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mainly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ports quality issue from five aspects.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education; physical fitness; construction
G807
A
1000-9795(2014)02-0424-02
[責任編輯:董 維]
2013-12-20
于善安(1967-),男,山東日照人,副教授,從事體育教育方向的研究。。
上海市教委2012年度學校體育科研課題,課題號:HJTY-2012-D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