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珍
(廣東培正學院法學系 廣東廣州 510830)
淺析我國刑事訴訟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若干法律問題
劉麗珍
(廣東培正學院法學系 廣東廣州 510830)
非法證據排除規則起源于美國,該規則對處理好保障人權和控制犯罪之間的關系意義重大。世界各國、地區大都在立法上確立了該原則。我國現行法律從立法上確立了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思想內核,但仍缺乏可操作性。本文以我國刑事訴訟法為基礎,論述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提起主體、排除非法證據的訴訟階段及排除非法證據的證明責任歸屬等法律問題。
非法證據;排除規則;排除請求權;排除標準;證明責任
刑事訴訟法最基本的目的是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在西方國家刑事訴訟發展的歷史上,在保障人權和懲罰犯罪的選擇上,總體上以保障人權優先,這正是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在程序正當性的最大優勢,也是法治所必須容忍和付出的代價。當今,世界各國、地區大都從立法上確立了非法證據排除規則。
在美國法律中,“非法證據”的英文是“evidenceillegallyobtained”,意為非法獲得,即以不合法的方式取得的證據。非法證據排除規則是控制犯罪與保障人權相妥協的產物。1914年,美國聯邦最高法院通過審理威克斯訴美國案及1961年馬普訴俄亥俄州一案,正式確立了非法證據排除規則。
我國《刑事訴訟法》第五十四條規定,采用刑訊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采用暴力、威脅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證人證言、被害人陳述,應當予以排除。收集物證、書證不符合法定程序,可能嚴重影響司法公正的,應當予以補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釋;不能補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釋的,對該證據應當予以排除。這意味著我國正式通過立法確立了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思想內核。本文主要從提出證據排除請求的主體、排除的訴訟階段及證據的非法性的證明責任等角度進行分析。
我國《刑事訴訟法》第五十四條第二款規定:在偵查、審查起訴、審判時發現有應當排除的證據的,應當依法予以排除,不得作為起訴意見。這一規定,意味著在刑事訴訟程序過程中,公安司法機關發現有屬于立法規定需要排除的證據的,應當加以排除。那么,哪些主體對該證據存在非法性,有權提起排除請求呢?筆者認為,享有非法證據排除請求權的主體應該是其直接利益受侵害的人,包括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害人和證人。
能啟動排除非法證據程序的主體,要求具備一個最基本的條件要素,就是該申請主體的直接利益受到侵害,即存在利益的對抗性。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為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作為刑事訴訟程序的當事人,其合法權利可能在偵查、審查起訴等程序中受到侵害,直至獲得指控其涉嫌犯罪的證據。因此,從利益的對抗性出發,要求賦予該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排除非法證據的權利。這就要求提出證據排除請求的主體存在對結果利益的對抗,即是非法行為的直接利益受損者(如搜查、扣押),即個人親身權利。因此,對不存在直接利益的第二被告人,如通過非法方式取得第一被告人的自白,然后通過該自白獲得實物證據,該實物證據用于證明第二被告人的犯罪行為,則第二被告人不得沿用排除規則,因為缺乏“個人親身利益”
我國《刑事訴訟法》第五十四條第二款規定,在偵查、審查起訴、審判時發現有應當排除的證據的,應當依法予以排除,不得作為起訴意見、起訴決定和判決的依據。從該立法的規定看出,我國刑事訴訟法對非法證據排除的階段沒有嚴格的限制,涵蓋了偵查、審查起訴和審判階段。但是,在不同的訴訟階段,對排除非法證據的決定主體、排除的程序等問題,仍缺乏相應的立法和規定。
(一)偵查階段非法證據的排除
偵查階段中,偵查機關通過偵查行為、采取不同強制措施,獲取相應的證據,包括犯罪嫌疑人的口供等。對該口供的合法性問題,偵查機關原則不主動加以審查,但如果基于直接利益關系的當事人的申請,提出該證據存在非法性,則可能需要加以排除。此時的問題將會是:該直接利益關系的當事人應當向哪個機關提出排除證據的申請?由哪個機關作出排除與否的決定?如果直接利益當事人直接向偵查機關提出申請,并由該偵查機關自行審查并予以排除,則意味著偵查機關享有直接排除證據的權力。但問題是,該權力的法律依據是什么?如果該偵查機關沒有直接排除非法證據的權力,則立法第五十四條第二款中關于“在偵查時發現有應當排除的證據的,應當依法予以排除,不得作為起訴意見的依據”的規定如何實現?為此,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立法的進一步完善,以便更好地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實現程序性的正義和實體性的正義的統一。
(二)審查起訴階段非法證據的排除
在審查起訴階段,對于非法證據的排除,原則上有兩種方式,一是直接利益當事人依據法律的規定,向審查起訴機關,即檢察院提出排除申請;二是檢察院主動審查、排除非法證據。根據我國《刑事訴訟法》第五十五條的規定,檢察院對非法證據享有法律監督權,有權對非法證據進行調查核實并加以排除。
檢察院之所以享有非法證據排除權,最主要的是源于其法律監督職權。在我國刑事訴訟法中,確立了檢察院對刑事訴訟程序的合法性的監督能,即人民檢察院在訴前可以對偵查人員進行監督,提出糾正意見。但是,現行立法中對檢察院的此種監督職能的行使,仍缺乏相應的程序性規定,即對啟動審查程序沒有具體的規定:當事人如何啟動排除程序?檢察院作出排除與否的決定后當事人的救濟途徑是什么?此類問題缺乏相應的規定,使得制度缺乏操作性。因此,現行立法只是在概括的層面,對非法證據排除權作出了概括性的規定,缺乏具體的操作程序。
(三)審判階段非法證據的排除
在審判階段,非法證據的排除是顯而易見的。我國《刑事訴訟法》第五十六條規定,“法庭審理過程中,審判人員認為可能存在本法第五十四條規定的以非法方法收集證據情形的,應當對證據收集的合法性進行法庭調查。當事人及其辯護人、訴訟代理人有權申請人民法院對以非法方法收集的證據依法予以排除。申請排除以非法方法收集的證據的,應當提供相關的線索或者材料。”據此,在審判階段,非法證據的排除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法院主動審查的方式;二是經當事人及其辯護人、訴訟代理人的申請啟動審查程序。無論是哪種方式,必然要求要有相應的非法證據的線索或材料。法院享有非法證據排除權,源于其司法審判權。但我國現行刑事訴訟法對法院排除非法證據缺乏相應的制度性規定。
在審判階段,當審判人員發現或者基于當事人的申請(提供相應的存在非法取證的線索)而啟動對該證據的合法性與否的法庭調查時,沒有相應的有效制度加以輔助,導致該審查程序有流于形式的嫌疑。如對于偵查人員出庭作證問題,現行立法有“現有證據材料不能證明收集的合法性的,人民檢察院可以提請人民法院通知有關偵查人員或者其他人員出庭說明情況;人民法院可以通知有關偵查人員或者其他人員出庭說明情況”。但是,司法實踐中,偵查人員出庭作證以解決“非法證據”的問題令人尷尬,偵查人員的不出庭而以書面方式的“情況說明”時有發生,對該書面情況說明的有效性問題、偵查人員經通知不出庭的,法院能否對其采取強制措施等問題,沒能在立法上加以確認,以至于嚴重影響法庭認定證據的非法性與否。
(一)證據的非法性的判斷標準
英國沿用普通法的傳統,不適當取得的證據的可采性的判斷標準,是它是否具有相關性。我國現行刑事訴訟法在立法上確立了非法證據的判斷標準是“非法方法”,即《刑事訴訟法》第五十四條規定的非法方法,包括采用刑訊逼供等非法方式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采用暴力、威脅等非法方式收集的證人證言、被害人陳述,違反法律規定收集物證、書證,可能影響司法公正的。“判斷該標準的方法,是確認非法收集證據及不能排除存在非法收集證據的情形,這實際上遵循了“疑錯從有”原則,是基于平衡公權力與私權利關系、解決實踐中收集證據現象時有發生的問題的考慮。①因此,對于非法證據的判斷標準,無需沿用我國刑事訴訟法中關于審查起訴、審判的標準,而是以“排除合理懷疑”的標準。即只要無法排除合理懷疑,即以“疑錯從有”原則,認定該證據存在非法性而加以排除。
(二)證據的非法性的證明責任
從合理性、經濟性的角度,證明責任的歸屬問題毫無疑問的,不應該落到當事人身上,否則,面對強大的國家偵查機關、監察機關的當事人,尤其是被采取強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如果由其承擔相應的證明責任,既不符合經濟性的要求,也會使排除非法證據的立法變成一紙空文。在刑事訴訟程序中,公權力機關有權收集證據,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配合的義務。在證據收集過程中,公權力機關是主動實施職權,有依法、按程序進行收集證據的義務,也應當有提供相應證明的義務和進行證明的各項便利條件。因此,我國現行《刑事訴訟法》第五十六條第二款規定,申請排除以非法方法收集的證據的,應當提供相關線索或者材料。這一規定,意味著對于有直接利益關系的當事人只需要提供受到刑訊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證據的線索或材料的,即可以啟動排除非法證據的審查程序,這在某種意義上,是對利益的平衡和對舉證可能性的平衡的結果。
根據《刑事訴訟法》第五十七條的規定,人民檢察院應當對證據收集的合法性加以證明。這一規定,意味著檢察院對證據收集方法的合法性問題負有證明責任。因此,檢察院可以提請人民法院通知有關偵查人員出庭說明情況。但如果出現上文所指的偵查人員經過人民法院通知應當出庭而不出庭說明情況,或者只用書面的方式進行情況說明的,則該說明是否有法律效力?證據的收集方法能否被直接認定為非法而加以排除?這些問題,都急需立法加以明確。筆者認為,在我國現行刑事訴訟法的法律框架下,至少要明確一點的是,對于作為檢察院指控被告人罪行的由偵查機關提供的證據的合法性問題,如果偵查機關未經人民法院批準不出庭說明,則該證據應首先考慮為非法而排除。這一方面是彰顯司法權的權威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保障訴訟程序的公正性的需要。
綜上所述,我國刑事訴訟法在立法上確立了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基本內核,這是對公權力和私權利的平衡,是訴訟程序正義的要求。但是,在這一法律制度下,還需要完善諸多的法律問題,包括排除非法證據的程序的啟動主體、調查審核程序、證明責任的歸屬等。只有通過立法細化相關程序、權利義務,才能更好地實現程序正義與實體正義的統一。
注釋:
①劉向東.刑事訴訟法修改決定——理論探析.中國法制出版社,2013:94-95.
[1]劉向東.刑事訴訟法修改決定——理論探析.年中國法制出版社,2012.
[2]陳瑞華.刑事證據法學.年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3]陳瑞華.刑事訴訟的前沿問題(第三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Some legal problems of China's criminal illegal evidence exclusion rule
Liu Li-zhen
(Law Department of Guangdong Peizheng Colleg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830, China)
The exclusionary rule originated in the American, this rule is very important 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rights protection and crime control. Countries in the world, mostly in the legislation established this principle. The current law of our country establishes the core idea of the exclusionary rule of illegal evidence from legislation, but still lack of operability.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China's criminal procedure law, discusses the rules of excluding illegal evidence exclusion stage of the proceedings, subject of illegal evidence exclusion of illegal evidence and legal issues such as liability attribution.
illegal evidence; exclusionary rule; claim for removal; exclusion criteria; burden of proof
D915.3
A
1000-9795(2014)02-0467-02
[責任編輯:陳懷民]
2013-12-23
劉麗珍(1977-),女,廣東潮州人,講師,從事訴訟法學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