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哲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北京 100808)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完善金融體系,首次將“發展普惠金融”列為黨的綱領性文件中。目前我國金融體系和金融市場仍不夠完善,普惠金融發展面臨不少困難。隨著互聯網企業介入金融業以及傳統金融機構不斷涉足網絡金融,我國的金融體系進入互聯網金融時代。互聯網金融不僅對傳統金融體系帶來了鯰魚效應,更為普惠金融體系建設提供新的發展機遇。
普惠金融是2005年聯合國宣傳小額信貸年提出的新理念,核心是指能有效、全方位地為社會所有階層和群體提供服務。由于傳統金融體系傾向于為大中型企業和富裕人群提供金融服務,因此普惠金融建設的重點是為被排斥在傳統金融體系之外的個人或機構提供金融服務。2000年以來,我國在總結小額貸款、微型金融發展經營的基礎上,逐步構建起普惠金融體系。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要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健全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現代金融體系。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部署,市場將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首次將“發展普惠金融”列到黨的文件中。因此,我國普惠金融體系建設,是推進金融體制改革、健全現代金融體系、服務實體經濟的重點領域之一。
從理論上分析,普惠金融建設面臨的難點在于信息不對稱和交易成本過高。首先,由于小微企業及部分個人等社會弱勢群體信用記錄較少,缺乏有效的抵質押品,傳統金融機構難以獲得有效的信息及信息甄別機制來降低信息不對稱程度,進而有效防控風險。為了與風險相匹配,銀行可能會征收較高利息,進而導致逆向選擇問題,社會弱勢群體面臨的金融排斥仍然得不到有效解決。第二,普惠金融中的單筆交易金額小,規模效應難以發揮,導致運營成本過高。為了降低經營成本、提高利潤,銀行有動機“嫌貧愛富”,不愿意向社會弱勢群體提供基本金融服務。
為降低信息不對稱程度和運營成本,我國金融機構進行了各種探索。一是以郵儲銀行、包商銀行等為代表的商業銀行,以小額貸款、小微企業貸款為戰略性業務,探索中國普惠金融發展道路。[1]以郵儲銀行為例,截至2013年10月底該行累計發放小微企業貸款1500多萬筆,金額達1.8萬億元,有效支持實體經濟。[2]二是小額貸款公司、村鎮銀行等服務農村市場和提供小額貸款的金融機構,截至2013年9月底全國共有小額貸款公司7398家,貸款余額7535億元;村鎮銀行1000家,累計向農戶和小微企業發放貸款8437億元。
近年以來,以P2P網貸平臺、阿里金融等新興互聯網金融機構,通過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降低了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對稱程度,讓那些無法享受傳統金融體系服務的人群獲取金融服務,從而提高了金融的普惠程度。互聯網金融通過以下幾種渠道,促進普惠金融體系的發展和創新。
第一,創新信貸技術,降低信息不對稱程度。傳統的信貸技術包括財務報表類信貸技術、抵押擔保類信貸技術、信用評分技術和關系類信貸技術等。對于小微企業、農民等社會弱勢群體,大多缺乏央行征信系統的信用記錄,缺乏房地產等有效抵質押物,難以采用傳統的信貸技術。而互聯網企業的優勢是“大數據”,通過技術手段分析客戶交易歷史數據,了解客戶需求和交易行為,從而降低了信息不對稱程度。比如阿里金融的小微信貸技術,通過在自己平臺上所掌握的貸款客戶過去的商品和貨物的交易記錄、賬戶數量、還款情況、行為習慣等進行內部信用評級和風險計算模型,這樣就解決了傳統銀行很難解決的小微企業的信用評估問題。又比如,P2P網絡借貸平臺,幫助資金的供需雙方在平臺上通過數據篩選實現直接交易,供需雙方信息幾乎完全對稱,從而提高了交易成功的概率。
第二,降低交易成本。互聯網金融模式下,交易整個過程都在網絡上完成,邊際交易成本極低,從而創新了成本低廉的融資模式。早在2000年時,歐洲銀行業測算其單筆業務的成本,營業點為1.07美元,電話銀行為0.54美元,ATM為0.27美元,而通過互聯網則只需0.1美元。阿里金融小額貸款的申貸、支用、還貸等在網上進行,單筆操作成本僅有2.3元,遠遠低于銀行的操作成本。由于交易成本的降低,互聯網金融獲得了較快的發展。
第三,擴大覆蓋范圍。互聯網金融依托全天候覆蓋全球的虛擬網點網絡,可突破時空局限,覆蓋到因偏遠分散、信息太少而很難得到金融服務的弱勢群體。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數據,截至2013年6月底,我國網民數量5.99億元,手機網民4.64億元,特別指出的是互聯網在農村地區普及速度較快,這就為移動支付等互聯網金融提供了新的市場空間和發展機遇。以農業銀行為例,截至2013年3月底該行通過“惠農通”方式在農村地區投放電子器具113.7萬臺,極大滿足了農村轉賬、消費、小額取款等金融服務。
第四,拓展金融服務邊界。互聯網金融機構通過信息技術進行金融產品創新,將網民的“碎片化資金”以某種方式整合起來,形成巨大的長尾市場,降低了服務門檻,為更多的人提供金融服務。2013年6月13日,支付寶和天弘基金合作推出余額寶,規定最低投資額是1元,降低了理財產品的門檻,普通老百姓也可以參與,僅僅17天吸引用戶251.56萬,累計存量轉入資金規模達57億元,人均投資額僅1912.67元,遠遠低于傳統基金戶均7-8萬元。之后活期寶、現金寶等產品不斷推出,滿足了普通老百姓的碎片化理財需求,拓展了金融服務的邊界。
互聯網金融仍在發展過程中,尚未形成成熟的模式,但是互聯網金融為普惠金融體系建設提供了新的機遇。未來完善互聯網金融、促進普惠金融發展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探索商業可持續的互聯網金融模式。促進普惠金融發展并不能過度降低服務門檻,而是應該注重商業可持續性。比如,美國次貸危機以及印尼小額貸款違約風險,一個重要原因是在過低的準入門檻下向信用等級差的低收入者發放貸款。又如我國一些P2P網貸平臺,突破了單純中介的職能,而提供本金、利息擔保等,實際上屬于間接融資的金融機構,在缺乏風險控制能力的情況下是不可持續的,這也是淘金貸、優易網、安泰卓越等網貸平臺紛紛跑路的重要原因。如果獲得貸款的小微企業或者貧困客戶無法帶來較為穩定的、可持續性的現金流,那么這就不是由金融機構來解決的問題,而應該由政策性或者扶貧性機構來解決。未來應構建多層次的普惠金融體系,政府提供稅收優惠、財政補貼、差異性監管等政策支持,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優化普惠金融體系生態環境,互聯網金融機構應有所為有所不為,提高風險的識別和控制能力,探索商業可持續的業務模式。
第二,利用互聯網技術,持續推進信貸技術的創新。金融的核心作用是資金的跨時空配置,而互聯網金融時代的普惠金融發展,就是將資金更有效地配置到小微企業、“三農”等社會弱勢群體。優化資金配置的關鍵是通過信貸技術的創新,降低信息不對稱程度。隨著我國網民的增加以及覆蓋率的提高,弱勢群體在網絡上的信息量將會呈幾何倍數增長,特別是客戶的個性特征、人際關系、社會聲譽等軟信息的搜集、處理能力將成為信貸技術創新的關鍵。銀行等金融機構應借鑒學習電商平臺,重視掌握客戶交易記錄、客戶互動評價、行為習慣等,加強對各種形式的文檔、文本、圖像、音頻、視頻等非結構化數據的采集和處理。互聯網企業應該繼續運用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定位服務等前沿信息技術,加強與金融機構的合作,進行信貸技術創新,降低信息不對稱程度,促進普惠金融的發展。
第三,做好系統性風險的防控。技術風險、法律風險等系統性風險是互聯網金融面臨的特殊風險,也是促進普惠金融發展的關鍵。一方面,應加大計算機網絡安全的設施投入,增強系統的防攻擊、防病毒能力,制定統一的技術標準規范,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信息技術,降低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技術風險。另一方面,應完善法律監管環境,加強行業自律,建立市場準入和退出機制,對互聯網金融實行綜合監管,強化各類網絡金融的風險防控,保護金融消費者權益。
[1]吳曉靈.發展小額信貸促進普惠金融[J].中國流通經濟,2013(5)4-11.
[2]金 彧.郵儲銀行:破題中國式普惠金融[N].新京報,2013-11-29(B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