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常青
一般認為,大學起源于中世紀的歐洲。12世紀中期前后,在意大利誕生了博洛尼亞大學和薩勒諾大學,在法國誕生了巴黎大學和蒙比利埃大學,在英國誕生了牛津大學等,這些大學被稱為近代大學之母或大學鼻祖,它們都立足于社會職業背景,彰顯大學的職業屬性。第一,大學以“行會”為基礎。行會是當時各種手工業者按職業分工所組成的自發、自治、自衛職業組織,可被理解為當今的經濟、商貿共同體或社團。以行會團體為基礎組建的大學,職業邊界和職業表征清晰。第二,大學的管理也延續行會的特征。“學生行會”“教師行會”“師生行會”構成大學的三種管理模式。第三,大學教育具有明顯的職業分途。如“薩勒諾大學是一所高等醫科學校,博洛尼亞大學則是專門培養高級法律人才,巴黎大學是一所綜合性學校,它所設置的哲學、法律、醫學和神學同樣使其具有職業分途教育的性質”。①可以看出,當時是以法律、醫學和神學三種專業(職業)來實現大學的職業分途的。第四,大學的私立性質。這些學校都是各行會團體以職業生存和發展為目的創辦的,強調職業與大學的對接,但與政府行為脫鉤。因此,“中世紀的大學在很大程度上是職業性學校,它們訓練學生掌握一定的知識,為以后從事法律、醫學、教學這些世俗專業或獻身教會工作所用”“一般學生所期望的只是在既定秩序的安全范圍中獲得報酬豐厚的就業。”②
近代大學從職業基礎向知識傳播和科學研究轉型,但大學的職業根基未被撼動。如德國著名教育家威廉·洪堡創辦了柏林大學,并提出“教學與科學研究相結合”的大學理念。英國著名教育家、紅衣教主紐曼倡導“通過教學推廣知識”的“博雅教育”大學理念,“反對把專業的或者科學的知識當作大學教育的全部目標”,但他又不想“不尊重專門的研究、技藝(arts)、職業和從事這些工作的人們”。③紐曼的話,從反向證明了近代大學中職業教育的合理存在與發展,及科學研究在大學中倔強破土的事實。
現代大學高舉“教學、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的旗幟。同時,在高等職業教育領域,以美國的社區學院、德國的“雙元制”等為教育范本,高等職業教育蓬勃發展,成為世界性的教育思潮。發達國家的高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享有同等的教育地位,并實現兩種教育的互通發展;高等職業教育雖以專科教育或培訓為主,但辦學層次多元化,也設置本科及以上學歷教育層次,保障了學生對高等職業教育的教育價值取向和職業取向的認同。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迅速,一批民辦高等職業院校也升格為民辦本科院校,截止到2011年4月,全國共有民辦本科院校87所。這些高校,有的從民辦高等職業院校升格而來,有的則由掛靠于公立高校的獨立學院轉設而來。從應用性教育特征分析,民辦本科院校仍具有職業教育的教育屬性,與高等職業教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仍應沿用工學結合、校企合作、能力為重的人才培養模式。
我國高等教育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尤其是高等教育體系多元化建設和大眾化高等教育所取得的成就,極大促進了高等教育的發展,其中,民辦本科教育的貢獻功不可沒。
1.發展民辦本科教育已成為國家的戰略選擇。我國在“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的總攬下,提出“加快教育改革發展”④的戰略宏圖,同時提出“大力支持民辦教育”⑤的戰略構想,這是中央政府建立現代國民教育新體系的戰略安排,也昭示著民辦教育被邊緣化的格局已經轉變,民辦教育迎來新的發展時期。圍繞國家層面的民辦本科教育發展戰略,各級政府官員和理論研究工作者,都在為民辦本科教育地位的提升提供輿論和多視角支持。“新建本科院校已成為我國高校方陣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它們不僅要充分發揮好為當地輸送合格的應用型人才、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的基本功能,而且還承擔著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時代重任,肩負著把我國沉重的人口壓力轉化為潛在的人力資源優勢的歷史使命。”⑥
2.發展民辦本科教育是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需要。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核心是知識創新、科學創新和技術創新,創新的切入點是“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⑦。創新的根本歸宿是通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社會生產力和國家綜合實力。民辦本科教育雖然不在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源頭或上游,但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成果必然應用于新興產業、新型工業、現代農業和信息化建設,這就要求高素質、高技術、高技能人才,把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成果進行再創新,最終轉化為社會生產力和社會產品,這正是民辦本科院校通過培養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在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下游所發揮的基礎作用。
3.發展民辦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的需要。面向大眾的教育基礎是孕育大眾化的就業市場。在市場經濟規律推動下,“市場的更多教育項目是以就業為取向的,為教育而教育已經正在被為就業而教育所取代。”⑧民辦本科教育的市場前景寬闊,職業覆蓋面廣,社會適應性強,崗位需求量大,所培養的學生“在‘一般職業’中就業并且能夠在‘一般職業’中得到發展”⑨,這是民辦本科教育在人才市場、技術市場、就業市場和生產力市場領域所體現出的優勢。今后,我國對民辦本科教育的需求仍然旺盛,民辦本科教育對我國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4.發展民辦本科教育是經濟結構調整和技術轉型的需要。當前,經濟結構調整和技術轉型已成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切入點和主攻方向。以建設擴大內需長效機制、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經濟結構格局正在形成,以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為核心的低碳技術、新能源技術、先進裝備制造技術、信息技術、納米科技等高新技術正向高新技術產業走來。經濟結構調整和技術轉型要求有與之相適應的教育結構,以發揮教育結構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反作用力。民辦本科教育必須適應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貼近勞動組織更替和科學技術進步趨勢,培養經濟社會和產業技術適用的高層次、高技術、高技能人才,并使民辦本科教育逐步實現辦學層次上移。
1.民辦本科教育辦學層次上移。民辦本科教育辦學層次上移是經濟社會發展歷程中,由“生產技術的發展和勞動組織的變更”⑩所引起的,因此,民辦普通本科教育辦學層次上移必須順應生產技術的發展和勞動組織的變更規律。民辦本科教育在職業、技術和勞動變革的軌道上實施動態運行,并擇機實施教育層次上移,是民辦本科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2012年,我國有828所普通本科院校,其中,新建本科院校300所(含87所民辦本科院校),在民辦本科院校中,已有5所高校于2011年上半年被批準招收專業碩士生,實現了辦學層次上移,這與國家所提出的“對具備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授予單位條件的民辦學校按規定程序予以審批”的政策初步接軌。國家應進一步重視新建本科院校,包括民辦本科院校辦學層次上移的問題,使部分高校逐步具有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授予權,同時,民辦本科教育要有一定的扶持。民辦本科教育要求辦學層次上移,一是順應了高等教育的發展規律。對符合條件的學校應逐步獲得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授予權,不能對民辦本科高校實行歧視政策。二是符合民辦本科院校的定位。民辦本科院校處于老牌公立普通本科院校和高等職業院校的結合部,是一種新生的高等教育部落,它培養的人才,與老牌公立普通本科院校所培養的人才在知識層面類似,與高等職業院校所培養的人才在技術能力層面類似。因此,民辦本科院校培養的人才,是知識與技術全面過硬的高級應用型人才,填補了職業帶上的空白。同時,這種職業層次的細分,要求民辦本科教育的人才培養層次上移。三是由于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產業技術的發展,民辦本科教育所培養的各層次人才也需要重新進行科學定位。
2.民辦本科教育的質量發展。教育質量是高等教育的永恒主題,是學校發展的生命線。進入大眾化教育階段后,國家適時提出“提高質量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核心任務,是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基本要求”?的戰略部署。民辦本科教育由于學校新生性、本科初始性和教學探索性等外部特征,更應把全面提高教育質量作為學校建設和發展的重中之重,走內涵發展道路。民辦本科教育質量是一個綜合指標體系,又受學校內部環境和社會外部環境的影響,因此,必須實施立體化建設策略,走捆綁式建設之路。教育質量捆綁式建設是把教育觀念與教育方式、學科與專業、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教學與科研、知識創新與創業能力、工學結合與校企合作、學校與社會等影響教育質量的諸多元素捆綁在一起,形成質量建設合力,進行教育質量建設,并在建設實踐中預測教育質量發展趨勢。民辦本科教育質量發展的主要趨勢:一是教育質量的職業導向性。經濟社會的發展是通過把知識和技術應用于職業平臺,進而創造財富的過程。民辦普本科教育所培養的人才,是否符合“職業帶”上的人才需求,決定著民辦本科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質量。社會職業對民辦本科教育質量具有導向作用,同時,社會職業又往往受到市場經濟所派生的經濟危機、金融風暴、生產過剩等負面因素制約,又對民辦普通本科教育的發展和教育質量產生間接的反作用力。因此,民辦本科教育為確保教育質量,應注重與社會、職業的對接。二是教育質量的技術導向性。民辦本科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技術能力,目標在于培養高級技術人才。當代的技術特征以知識為基礎,以科學為引領,以高新性為前瞻,以快速更新換代為生存力;技術發展方向既綜合,又分化,以綜合為主,形成技術鏈狀或網狀形態。因此,民辦本科教育對人才的技術培養,必須順應當代技術潮流,培養學生的前瞻性、高新性、綜合性、應用性技能,使學生學到的技術有效、有用、能用。三是教育質量的高教導向性。將民辦普通本科教育屬性細分,第一屬性應是高等教育屬性,民辦本科教育首先是高等教育,是以注重應用性為導向的特殊高等教育類型;第二屬性是具有職業教育特征的一種特殊指向教育。當前有一種忽視或回避高教性的片面教育傾向,一提高教性就誤認為有單純知識教育的傾向。辦好真正的民辦本科教育,其高教性導向不可偏頗、逆轉。民辦普通本科教育培養的學生,必須掌握堅實的基礎理論知識,以便在入職后能更好地彰顯技術應用和技術創新的優勢。
3.民辦本科教育的有效管理。我國民辦本科教育管理,一般已經完成原始積累,邁入由初始化、家族式或粗放型管理向現代學校管理制度轉型的準專業化團隊管理階段,但民辦本科教育仍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其管理的脆弱性、不穩定性、缺失性還可能出現,這也是在教育管理過程中要防范的。同時,也有必要對民辦本科教育管理發展趨勢做出科學預測,以提高管理水平。我國民辦本科教育管理的主要發展趨勢:一是依法管理。依法管理重在建設校內和校外兩個管理平臺,并依法實現兩個平臺的整合,促進依法管理水平的提升。校內依法管理突出“治理”,堅持依法治校路向,核心是培育學校的法律意志,提高教職工的法律意識,樹立尊法、依法的文化自覺并規范教育執法行為,以法律為準繩,以學校章程為準則,保障學校內部管理體制和機制運行,依法接受政府和社會的監督等。校外依法管理突出“合作”,堅持依法共存路向,核心是依法協調學校與政府、企業的關系,依法維護學校的法人地位和教職工權益,依法爭取辦學自主權,依法處理可能出現的法律糾紛等,創造學校依法管理的外部法律環境。二是建設高效的民辦本科院校運行體制、機制。民辦普通本科教育的內部管理體制機制具有市場性、新生性、自主性和靈活性等特征,有活力和優勢。政府明確提出“支持民辦學校創新體制機制”,因此,建設完善的內部管理體制機制是民辦高校管理的發展趨勢之一。“民辦院校的最大優勢在于其民辦機制”“民辦院校主要依靠民辦機制辦學”,?并依靠民辦機制建立學校內部管理體制。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應在理事會或董事會領導下的院(校)長負責制“積極發揮民辦學校黨組織的作用”的組織領導和政治保障體系框架內,建立學校舉辦者、管理者與辦學者之間的一體化管理體制,形成學校的領導集體、責任管理和政治保障核心,終極是建立專業團隊管理體制。行政組織建設方向是:引入信息化管理手段,創建科層簡化、垂直管理、扁平管理、快捷高效的管理模式。學術組織建設方向是:移植現代大學學術自由、專家治校、教授治學的教育理念,使學術權力回歸教育和辦學本位。三是建設通向社會的管理立交橋。民辦本科教育管理應是一個開放的系統,這是由其民辦教育屬性所決定的。學校與政府協調、與社會互動、與企業合作等外部深層社會關系重要且復雜,必須將學校內部管理向社會延伸,建設通向社會的管理立交橋,通過創造外部管理環境和實行管理攻關,實現管理價值最大化。
[注釋]
①韓延明.大學理念論綱[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02.
②(美)伯頓·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統——學術組織的跨國研究[M].王承緒,譯.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2004:20.
③(美)雅羅斯拉夫·帕利坎.大學理念重審[M].楊德友,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107.
④⑦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N].人民日報,2010-10-28.
⑤?中共中央,國務院.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Z].2010-07-29.
⑥劉獻君.中國新建本科院校轉型發展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1:序.
⑧(美)克拉克·克爾.大學之用[M].高铦,高戈,汐汐,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161.
⑨劉育鋒.面向世界的職業教育新探索[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9:3.
⑩穆曉霞.高等職業教育的探索與創新[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3.
?別敦榮.略論民辦機制之于民辦院校的意義[J].高等教育研究,2010(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