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松
黨的“十七大”報告首次提出了生態文明建設,而“十八大”報告則首次單節論述了“生態文明”,將生態文明和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一起,列入“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提出了建設“美麗中國”。這充分反映了黨和國家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視。建設美麗中國,就要求全社會要樹立正確的生態文明理念,有著良好的生態責任感,在個人生活及經濟發展中守護生態文明,推進和諧社會建設。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未來社會的主體,也是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對大學生開展生態文明教育,幫助他們在大學期間牢固樹立生態文明意識,將對建設美麗中國起到重要作用。
當前,高校大學生基本以“90后”為主體,而“95后”即將進入校園,很多同學在生活中講究品牌和享受,生態文明的觀念和意識都比較淡薄。在這種環境背景下,以思想政治教育為重要載體,培養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已是迫在眉睫。
在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我們常常基于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來開展,而在美麗中國的建設中,我們必須要對生態文明這一主題進行明確,即明確生態文明的重要意義及重要內容,明確五位一體的概念。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這極大地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視野,要求廣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當具備全球化、國際化的視野,具備生態意識和理念,不斷加強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的培養。
在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人們更多地局限于利用其對社會關系領域的調整,而忽視了思想政治教育在調節人與自然關系中的作用發揮。美麗中國的建設要求人們觀念要進行改變,而大學生思想觀念的進步與變化,則需要以思想政治教育這個重要載體來實現,在美麗中國的建設中,思想政治教育任重而道遠。因此,在這種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沖破原有的價值局限,在為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服務的同時,為生態文明建設服務,引導大學生加強在生態文明方面的自覺思考,即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生態價值的創造。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美麗中國要求我們必須提高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而生態文明是對人類長期以為只重視自身發展而忽視人與自然關系的總結和升華。在美麗中國的視野下,要求大學生樹立嶄新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更加注重人的可持續發展,有意識地控制人類自身活動,充分考慮自身活動對他人、對自然造成的影響。在提高生態文明意識的同時,教育引導學生學會愛自己、愛自然、愛他人、愛社會,從根本上提高他們的生態憂患意識,同時又能對他們人際交往及個人發展有新的思考,這也進一步拓展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
大學生是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美麗中國建設者的主體力量,因此,用生態文明教育理念去引導和培養他們,是高等教育的責任與義務。在為社會培養大量人才,重視知識創新與科學研究的同時,高校必須重視大學生生態文明素質的不斷提高,進而培養大學生的生態文明行為。生態道德意識的培養,生態文化知識的傳播,生態文明生活習慣的養成,都是美麗中國賦予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的時代內容。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改善,而這種經濟發展所帶來的優越性,為每一位大學生所身心感受。但同時,我們也面臨著各種各樣的環境問題,水土流失、沙漠化、各種污染,都對我們的生活造成了困擾和影響,甚至對國家的發展造成了威脅。大學生作為未來國家建設的生力軍,對他們進行生態文明教育顯得尤為必要,加強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改變大學生淡漠的生態文明意識,對于我國更好地建設小康社會,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在當今的世界發展潮流中,良好的生態文明意識和生態文明道德,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也是現代社會中大學生具有全面素質的重要體現。在素質教育中,生態文明素質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對大學生加強生態文明教育,提高他們的生態文明素養,有著重要的意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價值觀引導建立的過程,在過往的教育中,我們十分重視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教育,而對自然和環境的教育不夠重視。而在當下,我們需要充分考慮這些因素,培養大學生的生態意識,引導他們的全面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中國夢”的本質內涵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社會和諧。一方面,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加強對他們的生態文明教育,可以讓他們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更好地發揮作用,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生態文明建設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支撐和抓手。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潘家華曾說到,“這個中國夢的抓手就是生態文明建設。中國人已經意識到這一點,我們不會再采用美國人那種生產模式和消費模式,‘炫耀性消費’是不可持續的。”①大學生作為社會的精英階層和未來,加強對他們的生態文明教育,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生態文明意識,有助于帶動良好的社會風氣的形成,同樣也是實現“中國夢”的客觀要求。
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高校的生態文明教育起步較晚,發展也比較慢,與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不相適應,同時也和高校加強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的要求不相適應。目前,我國高校在開設生態文明教育課程方面存在不足,很多學校并沒有設立相關課程,也沒有統一的相關教材,有的僅局限于選修課,受眾面較窄。學校應當積極組織編寫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的教學書籍,同時結合實際將生態文明教育課程列為必修課程,納入學校的教學體系。學校還可以結合形勢政策課的教學,將生態文明作為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讓學生了解我國的生態文明現狀,明確學生所肩負的生態文明責任,強化他們的生態文明意識。
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當開闊視野,不斷加強自身的學習,加強對生態文明的理解,結合社會熱點對學生進行講解,有效引導學生認識到生態文明意識缺乏所帶來的弊端及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卓有成效地開展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
學校可以以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為載體,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加強對大學生生態文明的教育。如在一些主題節日時,利用圖片展示、條幅簽名、主題演講、主題征文等活動,加強大家對自然、對生態的了解,增強責任意識。如團委、學生會等學生組織可以聯合發出倡議,約束大家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的行為,自覺培養生態文明意識,如自覺地遵守垃圾分類處理、節約水電、不浪費資源,熱愛樹木等,從生活細節加強培養。再如,可以讓學生通過志愿服務等實踐活動,走出學校,走進社區,積極開展相關宣傳,在增強生態文明意識的同時,更是有效地進行了弘揚與帶動。
同時,寒暑假社會實踐是一個重要的契機。學校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各類生態文明主題社會實踐。引導學生走出課堂,積極參與各類公益環保活動,增加環保知識,做生態文明的傳播者和踐行者。同時,指導學生對生態環境進行實地考察,調查生態環境的重要作用與影響,并形成相關對策。從細微處著手,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植樹造林、廢舊電池回收、節水節電等活動,通過以身作則提高自己的生態意識。這樣,在實踐中,學生對生態文明可以有一個更為直觀的認識,同樣對自身生態文明意識的形成將會有重要促進作用。
當前,大學生十分喜愛使用QQ、微博等新型媒體工具。這些媒體工具在他們的生活中占據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時也對他們的思想、行為方式產生了影響。因此,運用新型媒體工具開展生態文明教育,將是一個便捷和卓有成效的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當積極使用和管理各種新媒體工具,注重生態文明教育內容的發布,并加強同大學生的互動交流,解答他們在一些現象面前的困惑,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生態文明觀。同時,利用新型媒體的強大輔助功能,可以進行相應圖片、視頻的轉發,從而使素材更加的形象生動,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結合“90后”大學生的興趣點,舉辦生態電影展播,生態微電影制作,生態微博心語,心態微公益等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培養大學生的生態美感,使其自覺加入生態文明建設的隊伍中來。
當前,生態問題日益嚴重,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同時作為未來社會發展的精英和主力,需要承擔起改善生態文明的重任。高校作為培養大學生的重要基地,有責任和有義務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引領者。高校應當依托自身的教育資源和人才優勢,不斷加強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引導大學生提高生態意識,做一個有著文明行為的“生態人”,這對于我國整體生態意識的提升和生態文明的建設都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廣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當認真思考,結合學生的日常表現,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不斷提高大學生生態意識,引導大學生在我國建設“美麗中國”和實現“中國夢”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注釋]
①張海林,張璐.“中國夢”的抓手是“生態文明”[EB/OL].http://www.lwdf.cn/wwwroot/dfzk/Focuseast/257075.shtml,2012-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