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靜
所謂職業環境,就是某職業在社會大環境中的發展狀況、社會地位、未來發展趨勢等。總的來說,職業環境包括兩大方面的內容:社會環境和組織環境。本文主要研究法律職業的社會環境。法學專業的畢業生不管拿到還是沒拿到法律職業資格證,他們的去向主要是公檢法系統、律師事務所、企業法律事務部門、公證處。從事法官、檢察官、律師、公證員職業必須通過國家統一的司法考試,只有取得法律職業資格證書后才能從事這四大法律職業。企業法務雖然不需要取得法律職業資格證,但從近幾年的發展情況看,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法律職業。筆者下面分別對這些職業的環境進行簡要分析。
1.法官、檢察官的職業環境。能通過公務員考試的層層選拔進入公、檢、法系統的法學專業畢業生的社會地位、發展狀況及發展趨勢都相當不錯。他們由于善于學習也很容易適應相關工作,能夠學以致用并且待遇等各方面都比較穩定,加上職業的崇高感,使剛進入這些職業的人對工作、對生活熱情很高。但目前公務員錄取比例和形勢是有目共睹的,盡管法學專業在公務員考試中很有專業的優勢,但能從事這些職業的人畢竟占少數。
2.律師的職業環境。法學專業的很大一部分學生去了律師事務所工作,成為律師。律師的職業環境不容樂觀,除了面對源自從我國法律上和社會環境上的律師取證難、會見難、大中城市律師多案源少等諸多律師職業中的問題,在剛剛畢業后的一至三年里職業成本高、實踐能力不足導致的起步難則是法學與其他專業相比最為突出的特點。在入行后的第二年,律師才剛剛取得執業證,如果實踐能力不是特別突出,一般案源沒多少,收入很低。最主要的是負擔與收入相比顯得很重。以唐山為例,除了要繳納1000多元的律師協會會費外,2013年很多律師事務所還要收4000~6000元不等的律師管理費,而且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也需要律師自己繳納,這些負擔加在一起共約2萬多元。從政策上現在沒有給這個時期的法學專業學生幫扶或優惠。這個時期如果能夠減免律師協會的費用或給予其他幫助,法學專業的畢業生不會像現在這樣艱難。從職業發展的情況看,其實過了前兩年的起步時期,到工作后第三年、第四年,由于處理法律事務的實踐能力不斷增強、客戶資源的不斷積累,大多數律師的狀況逐漸變好,并顯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在此時期教學效果的差異表現出來,善于溝通和表達、基礎知識扎實、綜合素質高的學生更能適應律師職業的要求,在律師行業里發展得更好。
3.公證員的職業環境。公證員面對的職業環境與法官、檢察官雖有不同,但同樣很穩定,而且比律師面對的挑戰要小很多,壓力小。但公證處吸納的人員數量同樣有限。該行業固有的社會機能和社會需求決定了法學教育中對應用廣泛的公證知識的教學安排也不容忽視。表達能力、溝通能力、道德品質在適應公證員職業中是很重要的素質。
4.企業法務的職業環境。一部分學生不愿忍受律師起步時期的困難,選擇了受聘到企業的法律事務部門專門為某一個企業服務,本文稱之為企業法務。法學專業畢業生在房地產公司、保險公司、銀行、典當行、涉及各個行業的大型國企、私企等企業辦理個性化事務的過程中,相比于前兩個職業待遇好,法學專業知識的應用和積累減少,需要應用和不斷學習更多的其他相關專業知識來支撐。
1.以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為培養目標的教學模式改革。
《教育部 財政部關于“十二五”期間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規定,高等教育教學目標是通過質量工程的實施,使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顯著增強;促進學生自主創新興趣和能力的培養。如果能實現這樣的教育質量,對適應和改善當前的職業環境是大有裨益的。在此目標的指引下,教師可以靈活利用多種教學方式實現培養語言表達能力、操作能力。但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人均發言、動手率降低,一言堂、報告式的教學模式被時常采用,增強表達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的目標在一場接一場的報告式教學活動中轉變為記憶能力的培養。傳統教育模式中經常采用的報告式教學中,依據上述培養目標所設計的學習經歷、表達機會學生不能獲得。
2.應對法律職業環境的教學方法的改革。《教育部 財政部關于“十二五”期間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十分重視教學方法對提升高等教育質量的作用。依我國學者劉繼武的觀點,所謂教學方法是師生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所采用的一系列教學活動方式的組合,它包括教師所采用的教的方法和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生所采用的相應的學的方法。
在法學教育中,過去采用的主要是教師講學生聽的以教師為中心的“填鴨式”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不能使學生主動去學習,不利于知識的吸收和應用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不利于培養法律職業技能,容易使學生眼高手低。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為了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我國高校在法學教育中提出了許多新的教學方法,如模擬訓練法、案例教學法、辯論式教學法、診所式法學教育等。實踐證明,這些方法對提高法學教學質量都有很好的作用,能使學生在實踐訓練和師生相互交流中不斷自我反思并主動獲取知識。
3.應對法律職業環境的班級規模調整。上述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先進的教學方法在推行時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例如,學生數量和老師數量之間的懸殊差距,使許多有關實踐能力培養的教學方法的嘗試都非常艱難。而缺少指導者的實踐課程無法保證培養學生們實踐能力的目標得以實現。班級人數直接決定了教學方式的選擇和運用。班級規模大、人數過多使辯論式教學方法、模擬訓練教學法的運用效果不理想。高等教育發展成了大批量生產人才的工廠化模式。
美國的許多研究者使用了多種技術對班級規模如何影響教育效果問題進行了研究分析,他們考查了班級規模與學生成績的關系。研究結果越來越傾向于表明縮減班級規模會產生積極作用。格拉塞(Glass)的研究表明,班級規模與學習成績之間關系密切,班級規模越大,學生的平均成績越差。史拉溫(Robert?Slavin)運用最佳證據綜合法(就是將綜合分析法與傳統的文獻綜述法相結合)對有關班級規模的研究進行了分析,指出從總體上說,只有將班級規模大量地縮小,如從每班27人減少到16人,那么小班的確會給教學帶來積極的影響,但真正最有效的教學方法是個別輔導教學。由此可以認為,班級規模在一定程度上將顯著促進教學效果的增加。由于法學人才能力培養目標是復合型的,因此很難用學習成績來衡量教學效果、教學質量,但調查顯示小規模班級中的學生表達能力、溝通能力、操作能力普遍較強,自信程度也比較高。
針對我國大多數高校學生人數多,各種教學資源有限的現狀,為提高法學教學質量,筆者建議盡可能組織開展小班上課,限制合班上課。不提倡大班額,并不是說班級越小越好,最好將上課班級學生人數控制在20至25人左右。在美國大學排行中,班級規模也是用于衡量教學質量的指標之一。根據《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發布的2011年美國大學和學院“排行榜”,在美國的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耶魯大學、斯坦福大學、加州理工學院、杜克大學6所學校中,20人以下的小班規模所占的比例均為最高,范圍為63.7%~80%,平均為72.47%;20~49人的班級規模所占的比例均為居中,范圍為11.7%~27.1%,平均為18.57%;50人以上的大班規模所占的比例均為最低,范圍為6.3%~12.2%,平均為8.97%。這些大學都十分重視控制教學班級的規模,從總體上看,班級規模普遍較小。目前,我國各高校由于生源減少,教學資源相對寬裕,縮小班級規模具備了一定的客觀條件。
4.應對法律職業環境的互動型師生關系的建立。師生互動的形式包括學生參與課堂、師生共同探討問題、教師個別指導等,學生表現和被關注的機會越多,越能夠具備適應當前職業環境的素質。過去的教師主動型教育關系中,通常情況下學生參與幾率低,注定很大一部分人是聽眾,沒有參與的機會。我國大學目前上課班級的人數一般比較多。除了課堂之上,中國的學生往往與教師沒有什么接觸,更談不上與教師探討學術問題。而美國頂尖大學則不同,學生課外與教師互動的時間和場合很多。比如斯坦福大學為低年級本科生建立“研討小組(每小組7~8人,并安排導師),還首創了‘大學內大學’,允許大一、大二學生和幾位教師一起住宿,一起上課,一起吃飯,這樣一周七天都可以開展討論;而且還有不少學校明確規定教師必須有指導學生和社區服務的工作量,資深教授也要花時間指導學生的學習生活,使學生通過和教師以及不同種族文化背景的同學交往,提高自己的學習水平”。沒有充分師生互動的教育關系中,對學生能力的考查不易進行。如果學生在課堂上表現的機會少,教師對每個學生考查的機會也相應的減少,這就使得教師對學生無法給出全面的評價和指導,使因材施教不可實現。學生之間的交流、探究和相互促進對學生的成長也是很有意義的。目前,盡管很多學校也分成若干學習小組進行討論式教學,但普遍采用的行列式座位排列的模式,使得小組不便于組織學習。小組討論在人數較多的班級中開展,由于人數過多就會形成聲音嘈雜、互相干擾、內容不可控制的場面。
5.應對法律職業環境的知識結構改革。法學專業不僅要培養法官、檢察官、律師、公證員,還要面向企業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從企業法律事務和企業發展的角度,為法學教育注入新的、更豐富的內容。由于律師和企業法務等職務的工作所涉及的行業、企業規模、企業管理模式、企業文化的不同,律師和企業法務的知識結構和學習能力最終面向了綜合素質這個問題。在幫助企業制定勞動合同、企業法律風險策略的時候需要用到人力資源、企業管理等跨學科的知識。所以對法學專業在課程設置上可以開設人力資源管理、企業管理、財政金融等選修課,彌補法學專業教學中跨行業知識的不足,以拓寬知識面。
法學是一門實踐性和理論性都很強的學科,法律職業需要理論更需要實踐經驗。為使法學畢業生更好地面對復雜的職業環境,需要勇于開拓創新,促進各部門間的合作。
1.加強高校與實務部門的合作。法院、檢察院和律師事務所的資深法律工作者,如果能夠到高校兼任一些課程,對法學專業學生提升實踐能力以應對復雜的職業環境將大有裨益。同時高校教師除了做兼職律師外,如果能加強與實務部門的合作,到實務部門鍛煉的機會能上升到制度的高度來保證,也將大大有利于提高學生應對職業環境的能力。2013年11月29日,中央政法委書記孟建柱在中國法學會第七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上發表講話,強調要建立實務部門與法學院校、研究機構的雙向交流機制,加強法學教育實踐基地建設,努力把法學理論研究成果變成推動法治建設的強大力量。2013年8月,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員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聯合印發《關于實施高等學校與法律實務部門人員互聘“雙千計劃”的通知》,決定從2013年開始實施高等學校與法律實務部門人員互聘“雙千計劃”。選聘1000名左右法律實務部門專家到高校法學院系兼職或掛職任教,承擔法學專業課程教學任務;選聘1000名左右高校法學專業骨干教師到法律實務部門兼職或掛職,參與法律實務工作。“雙千計劃”的覆蓋面是有限的。在“雙千計劃”外其他院校與地方也可組織類似的交流合作活動。當然這其中有一些需要協調的問題,比如法官、檢察官的本職工作如何安排,他們的教學活動如何納入工作考評,勞動報酬如何支付。高校教師到法院、檢察院去掛職或兼職其工作權限如何,此工作量如何沖抵其評職稱和年度工作考核中的教學工作量。如果有關部門能從中協調并制定相關政策,將有利于這些機構的合作。
2.加強高校之間的合作。加強信息交流與共享、加強合作、實現共贏是發展的根本所在。通過課題、研討會、法律職業培訓等各種項目上的合作,對法學專業學生教育教學方法和模式,進入每一種法律職業的學生比例、待遇、發展情況等方面的信息、數據進行交流,以便形成對法學專業情況整體的、客觀的認識,供教學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