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雨
(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外國語言文學系 陜西西安 710061)
農村教師培養中的問題和對策
王 雨
(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外國語言文學系 陜西西安 710061)
農村教師數量短缺,學科失衡,學歷層次低,以及農村教師所承擔的社會角色,對教育主管部門和教師培養主體師范院校提出了新的挑戰。有效回應這一挑戰,既需要政策的傾斜和扶持,又需要培養方式創新和堅持。
農村教師;師范教育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各項事業特別是經濟建設,得到了飛速發展,而教育尤其是農村教育的發展遠不能適應經濟建設。據統計,目前中國大學生30%來自9億人口的農村,70%來自4億人口的城市。全國文盲8507萬,90%分布在農村,農村人口60%的孩子,絕大多數都讀不完高中,所以農村的文化素養遠落后于現實社會的發展。
農村的發展關乎著國家的長治久安和能否全面按計劃奔向“小康”,“實現中國夢”的大問題。發展農村經濟必須是抓教育,而教育的發展根本在教師。現在制衡農村教育發展的首要問題是教師力量薄弱。基本表現:一是數量不足。由于地域的劣勢,農村教師在最低層最艱苦的環境工作,教師流動性大,歷年師范院校畢業生分配不到位,補充不上缺額,從而形成一些課程形同虛設,無教師上課。師資短缺又給教師帶來了超負荷的工作量,一個老師帶多門課程的現象普遍存在,一個專業畢業生教兩個或兩個以上不相關的學科,甚至有不少教師包班任教,往往承擔六七門功課的繁重教學任務。在這樣的情況下,應付正常教學尚且力不從心,更談不上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二是教師不配套。由于學科失衡,有些學科教師短缺,結構性矛盾突出,如英語、音樂、美術、體育、信息技術學科教師緊缺,造成教師跨專業上課,甚至所教科目完全與專業不對口,把農村教師逼成了“萬金油”式的全科教師,其結果是門門功課都能教,但門門功課又都教不好。三是教師學歷偏低,知識不適應教學需求。有相當一部分農村教師是民辦轉公辦或村聘教師,沒受過專業教育,他們是憑借自己日積月累的教學經驗開展教育工作的,因而教法陳舊、觀念落后,知識結構老化、知識面狹窄,根本談不上“給學生一滴水,教師要有一桶水。”
眾所周知,農村教師所處的環境艱苦,所承擔的任務艱巨,正如美國學者奧黑爾認為,教師要扮演十種角色:組織者角色;交流者角色;激發者角色;管理者角色;革新者角色;咨詢者角色;倫理者角色;職業角色;政治角色;法律角色。歸結起來也就是我們經常牢記在心的教書育人理念的細化闡述。作為教師,并不是只是教課的任務,更重要的還有“育人”的任務,教書與育人是同等重要,緊密相連的職責。農村教師承擔著教書育人,生活管理,心理導向和自我發展的多重角色。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基本任務。在人類社會的發展中,正是知識的傳承,才使得社會不斷向前發展。教師起著傳承人類文明的作用;教師肩負著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和培養“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的重任,所以培養出符合社會要求和期望的有用人才是教師的職責。教師應當首先要充當好教書育人的角色。
管理學生是教書育人的基礎。當前,我國農村學校一方面由于一些地方進行撤校并校,使得學校減少,學生不能就近上學,住校生增多;另一方面由于學生父母親忙于農活或外出打工,孩子留給年邁體弱的老人照顧,他們無力接送,只得讓孩子住校就讀。教師義不容辭地擔負起“家長”的角色,而且還應當是一個超級“家長”。照顧好幾十個學生真不容易!試想一下,一個家庭一兩個孩子都讓父母忙碌不堪,教師又要教書,又要當“家長”,這要付出多么大的精力、耐心和能力。鑒于此情,政府應對農村教師實施生活補貼和交通補貼制度,并加大補貼額度,長期不變。以體現多勞多得的原則,亦利于穩定農村教師隊伍,提高農村教育質量。
心理導向是對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極其重要的工作。農村孩子的父母親受教育的程度不高,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容易出現偏差。有的父母親疏于教育,有的父母教育方式不當,有的父母親認為教育孩子是老師的職責。在這樣的家庭教育環境下,農村教師對學生的心理指導更為重要,教師要堅持不懈地花時間走進學生心理,有針對性的進行心理輔導。
自我發展是提高教師自身能力,做好本職工作的根本保證。農村教師多數身兼數職,既要提高教書育人的效能,又要在搞好教學工作的前提下,不斷發展自己的潛能,不斷創新,確實是任務艱巨,但勢在必行。
教師要以刻苦攻堅精神學習專業學科知識,以適應提高教學水平的需求;學習理論知識,掌握教育規律和技巧;還要認真培養自身廣泛的興趣和愛好。有了廣博的知識,才能提高駕馭教學,駕馭學生的管理和心理輔導能力,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和自覺遵守紀律的習慣,發揮學生潛能。
十八大報告指出,“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資源,重點向農村、邊遠、貧困、民族地區傾斜……讓每個孩子都成為有用之才。”“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師德水平和業務能力,增強教師教書育人的榮譽感和責任感。”
人大代表、東北師范大學校長劉益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強調: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加強教師隊伍,尤其是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是關鍵。
師范性院校的天職就是為國家培養合格的教師,來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針對農村教育的現狀,以及農村教師所肩負的不同于城市教師的角色,如何為農村量體裁衣地培養出大批的合格教師,是迫在眉睫的問題。
定向培養是行之有效的措施。全國人大代表劉益春指出,當前的問題是廣大農村缺乏高水平的義務教育師資,高校畢業生和農村教師“下不去、留不住”現象依然突出,一些農村教師沒有受到系統的專業教育,“教不好”的現象相當普遍。同時,我國師范生培養數量不能很好滿足農村教師崗位需求。建議,國家應實施地方免費師范生政策,確保招生培養與農村教師崗位需求有效銜接。應考慮在地方師范大學或師范院校中實行免費師范生政策,根據各省實際情況,按需培養農村義務教育師資。
免費的定向招生,使一些農村家庭困難學生,減輕經濟負擔,不至于因家庭困難而輟學,從而接受高等教育的培養,使其在學校完成學業后回到農村,從事教學工作,報效養育自己的父老鄉親,為農村教育作出貢獻。
實施定向招生,要根據農村教師學科的需求,按照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求,補足配齊農村音體美、英語、信息技術、科學課程等緊缺學科教師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徹底改變農村教師師資不足,學科結構不合理,學歷層次低,城鄉教育資源分配差異的現狀。
定向招生應向農村傾斜,鑒于我國目前城鄉發展不平衡,教育差異較大,城市學生有各種教育資源和教育設施,從小就有各種興趣班,補習班學習;而農村孩子大部分連幼兒園都沒上過,更談不上興趣班和補習班的學習。所以農村學生的素質和學業成績,比之城市學生都有明顯的差異。因而定向招生對落后農村地區的考生應給予適當優惠,使農村考生更多的進入大學本科或專科就讀,接受專業知識培養以滿足農村師資的需求。
定向培養要針對農村教師所承擔的社會角色,來開設課程。課程開設要個性化,全面化,培養能肩負起“家長”之職的全能教師,不僅要能勝任專業課的教學,還要能開設國內外的教育學,心理學,以及各種技能課和生活知識課。
定向生不僅要學科知識扎實,更重要的要具有高尚思想品質和良好道德修養。因而加強定向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尤為重要。一是要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深入進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使他們明白,黨和人民對他們寄予殷切期望,青春只有在為祖國和人民的真誠奉獻中才能更加絢麗多彩,人生只有融入國家和民族的偉大事業中才能閃閃發光;要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深入進行民族精神教育,引導定向生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做到以熱愛祖國、貢獻全部力量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為最大光榮,以損害社會主義祖國利益、尊嚴和榮譽為最大恥辱;要以基本道德規范為基礎,深入進行公民道德教育,引導他們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范,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要以全面發展為目標,深入進行素質教育,促進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協調發展。
進一步完善部屬師范大學師范生免費教育政策,充分發揮示范引領作用,鼓勵支持地方結合實際實施師范生免費教育制度,為農村學校定向培養能“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高素質教師。同時擴大實施“農村學校教育碩士師資培養計劃”和“服務期滿特崗教師免試攻讀教育碩士計劃”。采取定向委托培養等特殊招生方式,擴大雙語教師、音體美等緊缺薄弱學科和小學全科教師培養規模,在師范生免費教育和“特崗計劃”中向音體美教師傾斜。
定向培訓現有教師極為重要。按國家規定,現有的農村教師多數是不達標的。而且大部分教師一人兼任多門學科的教學任務,家庭生活負擔又重,學習提高的時間極少。進行培訓既必要又要面臨沒有替代課教師的困難。師范院校要和當地教育部門積極協調,通過師范生到農村進行頂崗實習,實現農村教師置換輪流培訓的方式,使在職的農村教師有組織的參加教師培訓,為農村培養學科帶頭人。以促進課程改革,全面提高農村學校的教育質量。
師范院校要為農村教師舉辦多種形式的培訓研修,以提高音體美、科學、綜合實踐等農村緊缺薄弱學科課程教師和民族地區雙語教師水平。組織專家和教授以及骨干培訓教師開發、整理一批新的高質量的培訓課程,對中小學教師進行有針對性的專業培訓。既要對他們的業務水平進行培訓,又要對他們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以及從事教育所需的邊緣學科進行培訓。組織教師之間進行教學研討,促進教師的成長,為廣大農村培養一批批“種子教師”,為中小學義務教育注入新鮮血液。
由于地域上的劣勢,農村學校長期處于一種相對封閉狀態,難得有專家、名師上門指導,而老師們“走出去”的機會也少得可憐。所以教師眼界不夠開闊,教學理念、教學方法上卻都有不少差距。需要加大支教活動。師范院校的教師、專家到農村教育的第一線十分必要,了解其教學和心理上的需求,結合實際指導教學,發揮手把手的傳幫帶的作用。
總之,師范院校是培養教師的搖籃。要積極利用示范院校的優勢,充分發揮其功能,為農村教育造就一支師德高、學科知識達標、數量足、配置均衡、城鄉一體、結構合理、樂教善教、穩定而充滿活力的高素質教師隊伍。
[1]閔衛國,博淳,主編.教育心理學[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
[2]古德萊德,著.蘇智欣,等譯.一個稱作學校的地方[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3]楊潤勇,鄭準,著.教育社會學[M].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
[4]鄭玲華.關注教師的個體需要—教師評價制度急需注入新元素[J].中小學教師培訓,2005,1.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the cultivation of teachers in rural areas
Wang Yu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haanxi Preschool Normal College, Xi'an Shaanxi, 710061, China)
The rural teacher's quantity, subject imbalance, low educational level of rural teachers, as well as the social roles, puts forward the new challenge to the department in charge of education and teacher training subject teachers college. Effectively respond to this challenge, not only need policy tilt and support, but also need to cultivate innovation and adhere.
rural teachers; teacher education
G451
A
1000-9795(2014)05-0282-02
[責任編輯:劉麗杰]
2014-03-08
王 雨(1979-),女,陜西大荔人,副教授,從事外語教學與教師教育方向的研究。
我省農村英語教師話語修正對中學生口語水平的影響研究,立項號:12JK0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