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華偉 姚麗娟
(蘭州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甘肅蘭州 730070)
古代書院“從游”教育傳統及其現代啟示
杜華偉 姚麗娟
(蘭州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甘肅蘭州 730070)
“從游”作為一種獨具特色的教育方式,是在春秋戰國時期伴隨著士階層的出現而逐漸形成的。其主要價值在于弟子們以主動求學為動力,自覺追隨老師左右,與老師朝夕相處中耳濡目染其德行、向老師求學問道中感知效仿其人格。古代書院繼承了這種教育傳統,教授與生徒在共同生活中形成了志同道合、亦師亦友的師生關系,創建了開放平等、民主自由的學術環境,使道德教育自然寓于知識教育之中,取得了卓著成績。研究古代書院的“從游”教育傳統,對于現代高校重建和諧師生關系與有效進行道德教育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古代書院;“從游”;現代啟示
從字面意思上看,“從游”就是“跟從游歷”的意思,也就是學生追隨老師左右,與老師朝夕相處、同眠共欽、相濡以沫,在共同學習、共同游歷過程中分享老師的淵博知識與治學經驗、濡染老師的高尚德行與人格風范,使自己不斷得以提升。
春秋戰國時期,伴隨著士階層的出現,“學在官府”的教育壟斷局面被打破,大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開創的“從游”教育模式,使私學教育蓬勃發展。孔子周游列國時,子路、子貢和顏回等弟子始終追隨左右,在考察各諸侯為政特色與成敗得失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增長了學問見解、提升了人格層次。
孔子創立的“從游”教育傳統包括“教學相長”、“因材施教”及“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論語·述而》)等教學思想及具體措施,他所采用的“樹下習禮”、“杏壇講學”、“農山言志”、“游于舞雩”以及“嘆于川上”等教學方式,將知識傳遞和道德習染寓于觀賞自然風景之過程中,使學生在“潤物細無聲、隨風潛入夜”的氛圍中得到教化與提升。比如,有次他帶領弟子去觀賞“東流之水”,子貢問到:“君子所見大水,必觀焉何也?”孔子非常詳盡地回答說:“以其不息,且遍與諸生而不為也,夫水似乎德;其流也,則卑下倨邑必修其理,似義;浩浩乎無屈盡之期,此似道;流行趙百仞之而不懼,此似勇;至量必平之,此似法;盛而不求概,此似正;綽約微達,此似察;發源必東,此似志;以出以入,萬物就以化潔,此似善化也。水之德有若此,是故君子見必觀焉”(《孔子家語·三恕》)。他將水這一沒有任何思想意志的自然物比德為圣人君子,使弟子們在一種美妙的自然景象欣賞過程中感悟到了做人的道理。所以,“從游”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文化的傳遞、事業的傳承和個性的熏陶。其主要價值就在于弟子們以主動求學為動力,始終追隨老師左右,在朝夕相處中感受老師的能力與品格,在質疑問難中濡染老師的德行與風范,不斷提升自己的知識水平與道德素養。
書院是我國教育史上的一支奇葩,作為私學發展的高級階段,它繼承了古代私學的“從游”教育傳統,使愿意求學問道的人隨時能夠接受熏陶與教導,《象山年譜》中就記載了當年陸九淵回到家鄉后眾人從游的宏大場面,象山“既歸,學者輻輳,時鄉曲長老亦俯首聽海。每詣城邑,環坐率二三百人,至不能容,徙寺觀。縣官為設講席于學宮,聽者貴賤老少,溢塞途巷,從游之盛,未見有此”(《陸九淵集》)。古代書院多方面、多渠道的“從游”教育,在生徒的知識傳授與德行培養方面都取得了卓著成績。
首先,教授選擇以“德行”為重,充分發揮教育者的主導示范作用。
要實現“傳道濟民”的宏偉目標,教育者自身的知識素養與道德水平至關重要。作為學術中堅與領導核心,書院教授的知識涵養、道德素質及人格風范直接影響甚至決定著一所書院的教學發展水平和生徒成長歷程。所以,書院大師提出,教授選擇必須以“德行”為先,“如其經明行修,雖布衣可也。經不明,行不修,雖舉人、進士不可也。如此,庶人無勢利之心,士識學問之路”。書院教育家認為“經明行修”的教授就是生徒身邊可感、可知、可效仿的真實為學榜樣和道德典范,他們的治學精神、教學能力和人格魅力時時影響、濡染著追隨其左右的生徒。
其次,教學開展以“游覽”相輔,充分發揮外出游歷的情感催化作用。
古代書院教育不僅僅限于書齋中和學堂內,為了進一步開闊生徒視野、豐富生徒情感體驗,大師們常常帶領他們游歷名山大川、考察民俗風情、遍尋名士蹤跡。南宋著名書院教育家朱熹認為大到日月星辰、天地陰陽,小到花草樹本、蟲魚鳥獸,都是我們學習與思考的對象。只要我們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觀察、善于思考,就一定能在知識上有所收獲、在德行上有所體悟與提升。元代理學家鄭玉則主張個體通過游歷名山大川來感知人類歷史,從而激起民族自豪感與使命感,進而培養個體的愛國主義情操。他認為“渡淮而北而泛黃河”可以“發吾深遠之思”,“登太華”可以“啟吾高明之見”,“歷漢唐遺跡”可以“激我悲歌感慨之懷”,“見帝城之雄壯”則足以“成吾博大宏遠之器”。所以他在師山書院講學時,經常帶領學生避開市井喧囂去游歷峻秀山川,拋棄道德說教去感悟自然之美,從而達到了陶冶性情、滌蕩心靈之功效,思想道德教育也收到了事半功倍之效果。“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古代書院“游學”使生徒在大自然里獲得了美妙的情感體驗,與老師之間的感情也進一步加深,從而極大地拓寬了教育渠道、喚起了個體強烈的為善動機,當然也就深化了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
再次,知識獲取倡導學生質疑辯難,充分發揮生徒的主體能動作用。
師生間的質疑辯難是古代書院教育的一大特色,在此過程中,生徒根據個人興趣與能力不同,圍繞學習中的疑惑或是有道德爭議的問題展開充分辯論,老師則通過互動積極幫助生徒解決學習上的“攔路虎”,并且督促他們在求知的同時注重修身養性。
“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宋代理學集大成者朱熹認為,學生的學習過程并不是一味地接受現成知識的過程,而是老師與學生互相質疑、互相啟發,學生從最初“無疑”到達“有疑”,又通過思考、辯論達到徹底“無疑”的辯證發展過程。他鼓勵學生要大膽地質疑權威、打破成規,敢于諷議前輩、敢于創立新論,通過積極主動的質疑問難來獲取知識、提升德行。他在主教白鹿洞書院期間,常常親自與學生質疑辯難、討論切磋,“師生函丈間往復詰難,其辯愈詳,其義愈精”(《朱子語類大全(序目)》)。通過反復詰難、反復討論,知識越辯越清楚、意義越辯越精準、道理越辯越明白。
在書院這種開放自由、寬松平等的學術環境里,形成了亦師亦友、志同道合的良好師生關系,生徒不唯師、不唯書,敢于向傳統權威挑戰、敢于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與看法。他們通過向老師主動求教、互相切磋而獲得了更多知識,這也為完美人格的塑造與高尚德性的養成奠定了堅實基礎。而且這種融洽的師生關系也使千里迢迢前來“從游”的求學者感受到了異地的溫暖和關懷,使他們發自內心地感激老師、尊重老師,形成了“尊師重道”的優良傳統。
最后,學派交流以“會講”為媒介,充分發揮學術探討的帶動促進作用。
不同流派、不同書院之間的“會講”活動,是古代書院學術交流的重要途徑。廣為流傳的“朱張會講”是岳麓書院“會講”活動的重要開端,也是湖湘學派發展史上的一大盛事。乾道三年八月,朱熹從福建崇安趕赴長沙,與當時主持岳麓書院的張就“中和說”、“知行說”等重要理學問題進行討論辯難。元代著名理學家吳澄曾以景仰的口吻在《重建岳麓書院記》中詳細記述了此事:“當張子無恙時,朱子自閩來潭,留止兩月,相與講論,闡明千古之秘,驟游岳麓,同躋岳頂而后去。自此之后,岳麓之為書院,非前之岳麓矣。地以人而重也”。岳麓書院之所以能夠雄踞天下四大書院之首,與朱熹和張所開創的“會講”活動帶給書院的發展理念與交流機會密不可分。
古代書院“會講”活動通過學術爭鳴與探討,消除了各個書院、各個學術派別之間的門戶之見,推動了書院授業講學活動與學術研究共同發展,也極大地開闊了“從游”者的學術視野,不斷促進“從游”者知識水平、研究能力與德性修養的共同提高。
研究中國古代書院的“從游”教育傳統并汲取其積極因素,對于現代高校重建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有效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啟示和借鑒意義。
首先,傾力提高教師的自身修養和業務水平。
老師不僅僅以其淵博知識影響著學生,更重要的是以其高尚德行和人格風范影響著學生。“學莫便近乎其人,學之徑莫速乎好其人”(《荀子新注》)。良師本身就是教育過程中一種極為寶貴的教育資源和財富,接近良師更是學生快速成長的有效途徑。在整個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承擔著教育者、管理者和組織者的角色,他們自身的道德修養和業務水平是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重要條件和關鍵要素。
大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教師的教導與指引作用尤為重要。“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的首要職責在于“傳道”,也就是以自身高尚的道德素養培育學生的健全人格與健康心理,以自身嚴謹的治學態度培育學生認真的學習理念與努力精神,以自身廣博的專業知識給予學生充裕的課程指導,以自身扎實的研究能力給予學生有效的科研指導,使學生在與老師的豐富交往過程中不斷得到人文關懷、精神關照與課程指導,同時也反過來促使教師本人不斷提高其學術水平與道德素養,塑造良好的職業形象,真正做到“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成為學生做人與做事的表率。
其次,全力營造民主自由的學術環境。
在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是主導,而學生才是主體。大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獨立自主性與積極創造性,具有相當程度的學習研究能力與探索創新能力。所以,大學教師必須摒棄傳統的教育理念與教育方法,淡化自己的權威意識,增強自己的引導意識與服務意識,努力打造具有創新意識的學術團隊,充分營造寬松自由的學術環境,相信學生、尊重學生、鼓勵學生,把教學過程定位為師生之間互相交流促進、流派之間互相探討爭鳴、學科之間互相取長補短的共同發展過程。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傳授自己的學術見解與研究心得,但不能以勢壓人,要給學生充分的個人發展空間與思考空間,學生可以隨時品評老師的成果、質疑老師的觀點。由此,使教師真正成為學生思想上的指引者和學習上的推動者,成為學生創造能力的激發者和探究能力的挖掘者,使學生不唯書、不唯師,敢于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樂于與老師討論辯難,這才是增長學識、健全人格與提高品德的重要途徑。
最后,盡力拓展師生交往的有效途徑。
師生關系是大學教育中一種最基本的人際關系,師生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高低和師生個體的未來發展。目前高校教育體制與學生管理機制的現狀是,班主任和輔導員不一定是學生的任課教師,每個教學班不設固定的教室與統一的自習室,學生只有在上同一課程時才集中到同一教學點,課后則自由安排自己的時間。而且目前高校偏重科研的考核機制,也使得教師在課堂這一特定的教學場所能夠面對學生,積極解答學生的提問與質疑,課后當學生遇到學業以及身心方面的困惑時,很難與老師面對面地溝通交流,教師也無法及時提供幫助與指導。有調查資料顯示,受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目前高校師生關系不容樂觀,公辦高校學生與老師交流的機會只有9.45%,而民辦高校學生在課堂外與教師交流的機會僅有20.60%。
清華大學老校長梅貽琦先生曾在《清華學報》第l3卷第l期刊載文章《大學一解》,文中關于師生關系有如此經典表述:“古者學子從師受業,謂之從游。孟子日,‘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間嘗思之,游之時義大矣哉!學校猶水也,師生猶魚也,其行動猶游泳也,大魚前導,小魚尾隨,是從游也。從游既久,其濡染觀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為而成!”他將學校比喻成水,師生是其中自由游泳的魚,“小魚”學生跟隨“大魚”老師在知識的海洋里遨游,他們在與老師朝夕相處、耳濡目染中學習老師的專業知識、感知老師的人格魅力、吸收老師的學術思想、仿效老師的處事作風,不斷從學識與德行上提升自己。
當代高校應該積極采取多種措施加強師生之間多層次、多渠道的交往,課堂上可以通過開展討論增強交流合作深度,提高學生知識的實際運用能力及學術思辨能力;實踐環節中可以通過帶領學生參與項目、撰寫實驗實習報告,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與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生活中可以通過QQ、微博、微信等現代交流手段與學生溝通,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與思想動態,有的放矢地給予1.「準備」的固定搭配
○~を準備する *~の準備をする
準備不足、準備體操、準備段階、下準備、心の準備
2.「用意」的固定搭配
○~を用意する *~の用意をする
表示“有意”去做某事,此種句型是「準備」、「支度」所沒有的:
「~する用意がある」、「~の用意がある」
3.「支度」的固定搭配
*~を支度する ○~の支度をする
支度金(預備金) 冬支度(過冬準備) 身支度(自身準備) 旅支度(旅行準備) 嫁入り支度(出嫁準備)
我們可以看出,三個詞在很多方面還是互通的,三種方法都能使用,只是語感上有了差異。比如說:
○食事の準備 食事の用意 食事の支度
這三種說法在這里都是正確的,只不過語感略有不同。「食事の準備」除了指食物素材的準備之外,可能還有相關事項的準備使得這頓飯能夠成功進行。并且這頓飯可能很重要,所以會準備相對較長的時間。「食事の用意」則是又可以指食物素材的準備,又可以指其他相關事項的準備,但相較前者,準備會比較倉促,時間較短。而「食事の支度」則就僅指食物素材的準備了。但是,有些用法則是違反了原則的,就堅決不能用了。在這里我們也舉出幾個例子,比方說:
* 準備∕支度、スタート! 這里指的是突發性的,短時間內要完成的一個瞬間動作,因此只能用「用意」。
* オリンピックの支度をしている。這里首先歐林匹克運動會不是生活中的小事情,就排除了「支度」一詞,另外,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準備活動絕對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不單單僅是物質上的準備,因此再排除「用意」一詞。可得知,此處應該用「準備」。
[1]傅秀娟.日語中「準備」「用意」「支度」的詞義辨析[J].考試周刊,2011.
[2]周英華.「準備」「用意」「支度」「手配」的異同[J].長春中醫學院學報,2011.
[3]金田一京助,等,編.新明解國語辭典(第四版)[Z].三省堂出版社,1995.
[4]新村出,等.『広辭苑』[Z].巖波書店,1998.
[5]陳巖,等.日語類義詞群辭典[Z].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5.
Comparison of synonyms
Chang Xiao-xia
(Zhengzhou Vocational College of Tourism, Zhengzhou Henan,450009, China)
"Preparation", "intention", "support degree" three words are translated into Chinese, can be translated as "ready, arrangements, planning" and so on, but these still have some differences in the use of the environment, and can not be replaced under any circumstances,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In this paper, will try to sort out these three words from five aspects.
preparation; intention; support degree; difference
G40
A
1000-9795(2014)05-0297-02
[責任編輯:劉麗杰]
2014-03-07
杜華偉(1975-),女,甘肅慶陽人,副教授,從事應用倫理學和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研究。
姚麗娟(1975-),女,甘肅隴南人,從事產業經濟和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研究。
蘭州交通大學青年基金項目“古代書院道德教化與當代思想政治教育關系研究”(編號:2011047)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