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歡
(金華職業技術學院機電工程學院 浙江金華 321000)
試論“三風”建設視野下高校隱性思政教育路徑創新
朱 歡
(金華職業技術學院機電工程學院 浙江金華 321000)
現代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回避了顯性思政教育單向性和片面性,更注重大學生的自主選擇意識。該文重新審視高校隱性思政教育,立足于抓作風、促教風、帶學風,發揮三風建設這一隱性思政教育資源的作用,從打造先進型、服務型、教育型、創新型作風;塑造重師德、重學習、重感染的教風;通過自治管理、標桿管理、活動開展、氛圍導向,構建優良學風等緯度提出高校隱性思政教育路徑創新的策略,以提高思政教育的實效性。
三風建設;信息互動;維度;家校共建
自20世紀60年代后期,“隱性課程”①概念被美國社會學家杰克遜首次提出后,各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部門也逐漸將視線從灌輸式的顯性教育轉移到隱性教育中來。高校思政教育者借助“環境”育人,能營造出一種寬松、自由、愉悅的教育氛圍,使大學生在不帶有任何逆反心理與排斥心理的前提下,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了原本不會主動會接受的教育。[1]
如何借助三風建設,通過多種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傳遞思政理念,激勵和熏陶當代大學生是高校思政工作亟需解決的課題。
因隱性思政教育的效果同樣具有潛隱性,筆者特以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在校生為調查對象,進行了一次調查。本次問卷采用抽樣調查法,發放的1000份問卷中回收有效問卷956份,其中機電學院、信息學院、師范學院、經管學院90份,其他8個二級學院各80份。調查結果顯示,該校隱性思政教育略有成果,但未成體系,三風建設的提出和實現擴寬了隱性思政教育的路徑。
(一)抓作風,鞏固隱性思政教育大基礎
這里所指的作風,不僅僅是領導干部的工作作風,更應延伸到高校機關的行政工作人員。本次調查顯示,94.3%的學生認為自己在校接觸最頻繁的除了班主任、任課老師外,莫過于學工辦、教科辦的老師,圖書館、后勤、保衛處等職能部門也被排在前列。可見高校機關工作作風直接關系到教學、科研的總體水平,也關系到學生工作的有效開展。
1.打造先進型機關——思想保證。總體來說,該校學生對行政人員的工作作風的評價還是不錯的,尤其是事務公開和辦事效率方面,73.4%的同學認為很滿意。但提及精神面貌和工作態度時,近兩成的同學提出了異議。高校的管理模式一直是以政府機關的管理模式為主導的,幾十年如一日的工作流程和循規蹈矩的業績考核,難免讓高校行政工作顯得死板和重復。從思想作風上講,機關行政人員的言行舉止比思政課的課堂教育更易對學生產生深刻影響。如何把形式多樣的德育融入常規的管理工作之中,先進性是關鍵。機關行政人員自身必須要有正確明確的政治方向,充分發揮黨員先進性作用,積極做好教書育人、服務育人、管理育人工作。[2]
2.打造服務型機關——意識強化。調查中發現,62.1%的同學認為該校行政人員工作作風建設最根本的是“服務”,20.7%的同學認為是“創新體制機制,從制度上解決根本問題”,其次才是“減少行政審批,簡化辦事程序”,“加強行政作風管理和監督”等。可見,服務意識是隱性思政教育的前提,否則就走不進學生中去,只有刻板地被動等待學生,更不用談作為隱性思政教育者的角色定位了。機關工作人員必須強化“群體本位”觀念,積極服務師生和家長。例如教務處的行政工作就是負責全校教務計劃的制定、教學工作的考察考評、學生學籍的管理、學生的考試安排等,如果具備服務意識,便自覺進入隱性思政教育情境:評選學生心目中最受歡迎的老師;找曠課累計多的學生單獨談話;留退學學生座談會等。
3.打造教育型機關——理念更新。高校機關人員雖然不擔任專業課程,但仍然是學生的“老師”。專業老師教在課堂,行政老師教在課外。倘若行政人員只是按部就班地“辦事”,就浪費了一次次思政教育的機會。圖書管理員可以和學生談“書”育人,成為學生某方面的老師;學校計財處要學會從錢的進出中發現問題,比如各學院上報的貧困生繳費率,貧困生中獎學金獲得者所占的比率等,以此協助開展學生管理工作。此外,計財處對于來辦事學生的情感狀況也應有所認識,不僅要對獎學金獲得者予以鼓勵,對那些繳不上學費的學生更要進行心理教育和疏導。
4.打造創新型機關——能力提升。高校行政人員是以學生作為服務對象的,不能朝九晚五、一成不變。學生處應該借助新媒體營造優良的網絡德育環境,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隱性思政教育效果。
調查顯示,雖然有69.3%的同學知道學校設有紅色網站,但僅僅有11.8%的同學會去點擊。這部分同學里還近乎一半是學生黨員在進行黨員學習及活動時候作為任務完成的。該校可利用輔導員這支隊伍,建立“輔導員博客”,在博客中設置“時事評論”、“心靈導航”等多種模塊,使學生“悅讀其文、靜思其意、踐行其言”。除此外,輔導員QQ、微信等一對一、一對多的新媒體互動模式也是隱性思政教育的新陣地。當然,由于這些媒體發帖、回帖,曬生活、寫評論,都不易控制,故一定要注意及時引導和監督,切不可成為負面輿論滋長的沃土。
(二)促教風,把握隱性思政教育大方向
1.注重師德師風建設,提高教師的職業素養。教師職責不僅在教授專業知識,更應對學生進行人格、品德的全面培養。[3]教風可以帶動學風,這其中,師德才是“教”的前提。思政教育不僅僅是學生處、黨委團委的事,也不僅僅是每一位思政工作者搞課題做研究的事,更應該是每一位任課老師在教授專業課之余的政治任務。所以,這里提的師德更偏向于要求教師走出課堂,多關注學生的生活環境和心靈成長。
2.注重知識理論學習,提高教師的思政修養。正所謂“教學互長”,高校向來將教師的學歷、職稱和收入、福利掛鉤,倡導教師自身終生學習制。這里所指的學習,不僅是專業知識的累積和專業技能的嫻熟,而是指思政學習。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已經不是居高臨下的權威式的訓導,而是自主性教育。專業課教師的思政教育隱藏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最初在心理上不會有一提及思政產生被動接受的排斥感。所以,專業教師對思政知識的學習,不但可以提升自身思政修養和政治覺悟,更是進行思政教育的良機。
3.注重言傳身教感染,提升教師的個人修養。
(1)思政教育貫穿于課堂教學。專業教師的教學不能局限于授課,更要對學生進行思想引導和理念灌輸。隱性思政教育正是通過教師的言傳身教感染學生,不僅教學生當天的知識點,更是借助每次教學機會培養其學習興趣,指導其專業方向,將自己的專業經驗傳授給學生,將自己的鉆研精神、敬業精神傳遞給學生,使其具備堅定的信念之后,可以勤學善技,執著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2)思政教育滲透進課外交流。當前的高校教師迫于職稱壓力,總是埋頭于課題科研。作為教師,研是教的基礎,教是研的實現。“親其師,信其道”,優秀的教師自然會成為學生的榜樣,他的知識背景、儀表風度、價值取向、個人魅力,將直接或間接影響學生。[4]專業課老師應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特別是在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中具備思政教師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通過介紹自身多年的專業學習、工作經歷中總結的經驗教訓,告知學生如何面對專業學習、求職、就業中遇到的種種問題,加以正確引導。
(三)帶學風,提升隱性思政教育大效果
1.培養學習自覺性,融隱性思政教育于自治管理。
(1)個人學習能力培養。首先從思想上認識到,不管大學里學生會工作、社交活動、社團娛樂占用了多少時間,作為學生,第一要務仍然是學習。在樹立明確的目標之后,要做好計劃安排,并在每個實施階段進行監督、評價、反饋。當然,有必要時,教師要在學生個人學習能力培養中進行正面干預,如因材施教,多項任務的選擇,階段任務的布置,教學過程中開放式問題的設置等。綜合以上內因和外因,使學生養成自覺學習的良好習慣。
(2)學生管理學生。除了上述的自我管理,就是外界的管理,筆者提倡學生對學生的管理。從校教務處、學生處、學生會,到二級學院教科辦、學工辦、團委學生會,再到各班學習委員。課堂考勤、早晚自習,甚至上課情況,都可以由各班學習委員上報,由學習部協助教科辦整理、分析,及時通知整頓。自下而上的匯報,比老師巡視察看要貼切他們的生活,也有利于后續跟蹤、反饋工作的開展。
2.提高學習積極性,融隱性思政教育于標桿管理。學生管理工作中有“中間的大多數”概念,對于后端的要管教束縛,以促其不偏離主流思想;對于前端的要表揚嘉獎,樹立好標桿管理的“標桿”。[5]其實,鼓勵并非只針對學習成績優秀者,對于中間的大多數,甚至落后者,用以鼓勵的方式提高其學習積極性,效果將更顯著,這也就是繼“學習成績優秀獎”后,高校設立“學習成績進步獎”的原因。此外,可以通過校友故事的普及,知名校友返校講座、校友交流會等活動,將“同根生”的杰出人物和自己對作對比,尾隨校友成功道路。
3.提升學習趣味性,融隱性思政教育于活動開展。高校要重視學風建設的相關活動的開展,參觀實踐、頂崗實習、專業講座、專業技能大賽等,應該成為二級學院各專業組年度考核的內容;與學風建設相關的動員大會、社會調查,學風建設月活動,也應該是二級學院教科辦、學工辦的工作重點。隱性思政教育在這些活動中點滴滲透:如在專業實踐中講職業規劃,在頂崗實習中指導職業素養,在專業技能大賽中進行就業指導。在校內外學習活動中寓教于樂,通過趣味性的交流方式,使其愛學習,加強其對母校的感恩之情和對社會公德的客觀理解。
4.營造學風建設大環境,融隱性思政教育于氛圍導向。學風建設環境包括硬環境和軟環境②。硬環境具體指基礎設施及教學設備,例如每年大批量的資金投入課堂常規教學設備、實訓器材、基地建設等。學風建設軟環境相對比較復雜,這里主要是輿論引導和家校共建。輿論引導在學風建設中最有效的莫過于校風、班風對于“學習”重要性的提及。[6]其次就家校共建方面,尤其是對學習困難生的管理,更應發揮家長的作用:及時提醒班主任與家長聯系,做到對于每一位處分的同學,拿得出依據,說得出道理,多管齊下,做好學校的學風建設工作。
綜上所述,隱性思政教育充分開發和利用“三風建設”這一資源,從作風、教風、學風建設工作中培養學生思想道德和行為習慣,以提高學生的人格修養和全面素質,從而進一步提高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注釋:
①學校政策及課程計劃中未明確規定的、非正式和無意識的學校學習經驗,與“顯性課程”相對。
②指物質條件以外的諸如政策、文化、制度、法律、思想觀念等外部因素和條件的總和。
[1]肖歲利.隱性教育資源在高校思政教育中運用的新路徑[J].商洛學院學報,2010(8):48-51.
[2]楊艷春.德育人本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123-126.
[3]屈琦.大學生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維度[J].陜西教育報刊社,2012(7):99-101.
[4]谷婷婷.論校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消費導刊,2009(6):26-31.
[5]趙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融入教風建設的思考[J].學理論,2010(5):99-102.
[6]譚振亞.學風建設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永恒主題[J].中國高等教育,2008(3):13-19.
The innovation of recess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n from the vis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anfeng"
Zhu Huan
(College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Jinhua Polytechnic, Jinhua Zhejiang, 321000, China)
The modern recess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void the one sidedness of domina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ay more attention to choose the consciousnes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This paper re examines the recess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grasping style, promoting teaching style, with the style of study, play the role of the recess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ources, from building advanced type, service type, education type, innovative type; shaping the teaching style of morality, study, the infection; through autonomous management, benchmarking management, activities, atmosphere guidance, to construct a good style of study, to propose the innovation strategy of recess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ath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struction of "sanfeng"; information interaction; dimensions; home school building
G641
A
1000-9795(2014)05-0058-02
[責任編輯:董 維]
2014-03-06
朱 歡(1987-),女,浙江金華人,助教,從事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研究。